觸及卑微生活的現場視覺
——彤子《生活在高處》讀後
善於用文字展示現實生活的不同層面,敢於用現場的視覺觸及,或者直面卑微生活中靈魂深處的痛感,我想,這是一個優秀作家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讀完佛山作家彤子的紀實文學《生活在高處》,我覺得彤子已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通過其頗為優秀的文本,完成了作為優秀作家的這一自覺的歷史使命和文學擔當。
我認為,《生活在高處》是一部優秀的非虛構文學作品,作者彤子以真誠的悲憫情懷和關愛精神,觸及了都市建築女工的卑微生活,以現場的視覺和深刻的敘述,探視了她們靈魂深處掙扎的苦難與高尚。遣詞造句盡顯的酣暢淋漓,文本敘述呈現的入木三分,既有著散文文體所具備的顯著特質,真實而感人,也有著小說文本能完成的文學特色,營造的事件與人物看起來虛實相生。在我看來,紀實類的文學作品,因為虛與實,直面與委婉,直觀與想像,在寫作上會構成了相當的寫作難度。彤子的這部作品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跨越了這種難度,並且顯示出彤子在寫作上的一種自信,真誠,以及嫻熟,這不僅僅是寫作技法和意境方面的凸顯,更有她對建築女工這一群體生活真相的描述與深層揭示,以及由此產生的切膚之感。這部非虛構作品,我以為,給了我們許多的文學創作的啟示,也提供了給我們學習的非虛構敘事文學範本。
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文學創作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自古以來文學大家的經典作品,都以其創作經歷和成果證實了這一說法。當然,任何藝術作品,並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再現,藝術作品往往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這裡既是生活的再現,又是藝術的表現。俄國作家和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再現生活是藝術一般性格的特點,是它的本質」。我想,《生活在高處》就是來自我們身邊的,對這一文學創作規律的作了一種最為充足的驗證的本土作家作品。在閱讀彤子的《生活在高處》時,我一時間想起70後著名作家徐則臣,他曾說,他的最好的「都市題材」的文學作品,都與北京生活有關,因為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
而從彤子相關的自述中,我們也知道,彤子常年生活在三水,又長年奔忙於建築行業,她對這一行業以及行業群體,包括特定的女性建築工這一特殊群體,都有比較深入的接觸和了解,她理解、同情和關愛她們,甚至與這些女性建築工休戚與共,息息相關。因此,不難理解,《生活在高處》能夠取得成功,獲得許多讀者的共鳴,也是情理之中的。正是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彤子以較為成熟和高明的藝術手法,一定程度上還原了都市建築女工群體真實的生活場景和她們的情感世界。作品呈現的真實感、特質感和畫面感,體現了作者「我在現場」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理念,佐證了藝術創作對社會生活的這種依賴關係,也是能夠讓作品引人入勝,讓讀者掩卷反思,回味無窮的重要原因。
老實說,我非常喜歡《生活在高處》塑造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形象,顯示出作者的創作功力。人們普遍認為,環境、情節和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我覺得,這不僅僅適合於小說,同樣適用於非虛構類的敘事作品,這樣,也許會更有作品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莫言曾說,「文學作品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實際上就是讓人難以忘記的人物形象」,我很認同這一觀點。古今中外,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敘述性很強的文本,不管是虛構的還是非虛構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多的似乎也只是活龍活現的人物形象而已,至於一些具體的敘述技法或語言特色之類,我往往不太記得。
比如,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中的108個好漢,魯迅的眾多小說作品,其筆下的人物形象孔乙己、祥林嫂、阿Q、狂人等等,我是難於忘懷的;小說大家巴爾扎克、雨果、契科夫筆下的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包括當代著名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塑造的諸多人物形象,莫不如此,讓人念念不忘。相對而言,《生活在高處》可能還不算是大題材,大製作,它只是當下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的一個如實的縮影,但裡面的許多「小人物」,她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命運,讀後卻讓人印象深刻,噓噓不已,頗能打動人心。比如,在《飯堂裡的佟四嫂》一章中,其中的佟四嫂的形象就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對人的細心體貼、熱情真誠、善良勤勞、時刻為人著想,通過其言行的真實再現,細節的生動刻畫,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佟四嫂的命運可以說是辛酸悲楚的,她那沒有法律認可的婚姻,發財致富的「丈夫」隨後「名正言順」的出軌,環境嘈雜簡陋的工棚居室生活,養家餬口為家庭生活的辛勞,等等,特別是那「沒心沒肺的笑」,以及這「笑臉」掩飾下的內心深處難於名狀的酸楚,比如忍受家暴不敢反抗等,這些人物言行細節的刻畫,具有非常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在我看來,作品中的佟四嫂、馮珠珠、喬艾艾等等,這些「工地上的女人」,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個體的,也是典型的,是富有很強的現實性和藝術性的人物形象。善於刻畫小人物,特別是通過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生活環境,生動地展示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徵和情感世界,是這部作品能夠獲得讀者和文學評論家認可的又一重要原因。
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生動的細節描寫。因此,彤子的這部非虛構作品集,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細節的刻畫,包括環境的刻畫和人物的刻畫。我認為,小說也好,紀實散文也好,沒有生動的細節描寫,就沒有鮮活的、典型的、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就沒有文本的可讀性和藝術感染力。在作品中,佟四嫂為佟四驅毒不辭勞苦去找木耳,以及半夜開電動三輪車去農村收便宜的菜,這一善良、簡樸的個性就出來了;強忍內心的痛苦,每天卻沒心沒肺地笑,這既是一種對生活的樂觀和期望,也是一種面對逆境的堅強和不舍;馮珠珠為應付檢查故意拖延啟動升降機,卻又掩飾不住內心的慌亂,刻畫出她的老於世故和誠實正直的本質,如此等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細節刻畫,無疑讓這部作品更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我們都知道,真實生動是藝術的生命,即便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小說,也是如此。在彤子的這部作品中,隨處可見的環境描寫,景物描繪,故事陳述,都體現了基於細節刻畫的老到嫻熟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風格。同時,比如升降機陳舊生鏽的安全防護鋼管,隱患出現、急需停工整改的工地現場等等,這一系列的現場環境的細微之處的描寫也很細緻,讓人身臨其境,更有真實感和畫質感,更能使作品充滿高揚的生命色彩。
老實說,《生活在高處》起初就引起我閱讀快感的,還有精煉而流暢,有時熱烈,有時冷靜的語言敘述特色。彤子的紀實作品的大部分敘述語言,讀起來流暢生動,質樸自然,又富有張力,在似乎信手拈來的敘述中,凸顯了文本的質感。這可能得益於她小說創作的成功。在這部紀實作品中,無論是運用平實概括的語言,還是生動具體的語言,彤子的文本敘述都是細緻入微的,但又不是鋪張浪費的。她力求以精煉生動的言語,去還原紛擾複雜的生活現場,去揭示人物微妙的情感世界。我們都知道,比如像魯迅的散文、小說的語言,跟江浙一帶的方言土語是息息相關的,像王安憶的小說、散文語言,跟她在上海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一樣,許多作家的文本敘述語言都跟作家的生活環境密切的相關,也跟作家個人的出生地密切相關,更與書中塑造的主人公的性格特點與活動背景密切相關。
我覺得,彤子的這本紀實文學集的語言特點,既有其本人一直保持的流暢自然、細膩生動的敘述風格,有著廣東本土語言特色,也有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中主人公的具有籍貫地語言特色的人物對白。這些「小人物」出口皆有家鄉口頭禪,往往還保留著來自不同地區的俚語俗語,使得彤子的敘述語言,有時嚴謹,有時寬鬆,有時平實,有時幽默,有時平鋪直敘,有時生動有趣,有時是粗線條,有時是高密度,但不管如何,我覺得這些並不矛盾,我反而覺得生動活潑,相映成趣。也許,文本敘述語言的地域性和個性化,正是這部作品可喜的成功之處。
彤子憑《生活在高處》曾榮獲第四屆琦君散文獎·作品獎,主辦方的頒獎詞稱譽其作「憑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眼光」,再現「高處的勞作,低處的命運」,我想,這已是非常中肯而高度概括的專業評價。我想,這也道出了所有讀者,包括我,在閱讀這部作品後油然而生的一種真切的共鳴。
作者簡介: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佛山市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佛山市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佛山詩社副秘書長、禪城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佛山市優秀教師,禪城區名教師、教研員。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編輯:徐向東◆二審:韋多加◆三審:魏禮軍◆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