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字最近「杯具」了。
連日來,「具字的框框裡究竟有幾橫?」被網友吵翻了:「兩橫派」信誓旦旦,稱從小老師教的就是兩橫,三橫是因為漢字偷偷「改」過;「三橫派」不甘示弱,更扯上了自己的肌肉記憶,稱還是三橫寫起來比較順手……本該「不成問題的問題」卻讓大家煞有介事地爭論起來,可見「提筆忘字」是何等的普遍。
「提筆忘字」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有人大聲疾呼「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漢字行將就木」。2013年的數據更進一步顯示:幾乎所有受訪者(94.1%)都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人經常忘。然而,這些「警世通言」作用甚微,正如生老繭的腳踩到尖銳的礫石而不知痛楚,習慣了滑鼠鍵盤書寫的人們對自己的忘性之大也是渾然不覺。從這個意義上說,「具」字之爭的背後,恰是我們對漢字書寫之困的「渾然不覺」,這才是真正令人「細思極恐」的地方。
時下,人們普遍的漢字之憂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資訊時代的衝擊。網絡浪潮席捲之下,人們寧願「敲字如飛」不願「一筆一畫」,然而,愈是唯快是舉,反而愈容易得意「忘形」。二是在當下的漢字教育中,字形的重要性已微不足道。師生家長們關心的不再是「寫得好不好」而是「分數高不高」,在兩方面的作用下,我們對待漢字的態度也越來越「漫不經心」。甚至有些常年被誤讀、誤寫的漢字字詞「將錯就錯」,一夜搖身變為正字,其隨意程度,可窺見一斑。
我們之所以對當代人提筆忘字痛心疾首,是因為漢字不僅僅是語義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每個形神兼備的漢字都是一座小小的博物館。古語有「聖人立像以盡意」。漢字的形象包羅著宇宙的氣象萬千,蘊含著造化的鐘靈毓秀,體現著歷史的厚重積澱。對某些漢字寫法的搖擺不定,深層次上暴露出的是對漢字背後文化意義的含混不清。
在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如何守護漢字這個「智慧和想像力的寶庫」,如何保存漢字這個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如何靜下來、慢下來將漢字的文化價值發揚光大,是整個社會亟須努力探索的課題。
來源: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RB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