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質的極大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健康心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也越發受到關注和重視。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既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要求,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武漢紡織大學從2013年起開始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於2019年開發慕課「你好,大學新生」投入使用,構建了完整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近年來,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貫穿大學生校園生活全過程,不斷創新內容與形式,教學效果不斷提升,贏得了廣大學生的普遍歡迎。
前置課程有效介入
助力新生適應大學
為了幫助準大學生適應大學校園生活,武漢紡織大學充分利用高考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向準大學生們推出線上心理教育課,有效地銜接了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武漢紡織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總共32學時共計2學分,其中線上16學時1學分、線下16學時1學分。為了提升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建設了「你好,大學新生」線上課程。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線下課程的前置課程,「你好,大學新生」線上課程與學校迎新網同時開通,意味著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課時間前移到開學之前。準大學新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可以在開學前夕學習「你好,大學新生」線上課程,為自己未來4年的大學生活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作為線上前置課程,「你好,大學新生」這門課程在內容的設置上以問題為導向,將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充分融入課程教學。該課程內容從大學是夢想開始的地方,到正確認識自我、大學的「學霸進化論」、與父母告別的大學獨立生活,再到合理看待和選擇社團、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和親情友情愛情、管理情緒,以此引導學生了解大學、了解自我、了解環境,樹立生涯規劃意識,適應大學生活,學會處理各種關係,實現自我成長。方芳副教授領銜的教學團隊精心設計並錄製了8個專題24個視頻,視頻總時長達到257分鐘,採取理論結合實際的授課方式,通過真實案例給學習者帶去諸多啟發。準大學生們可在大學入學前的暑假裡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地點,還可以反覆多次回看視頻;同時還給準大學生們提供了線上測驗、作業以及課外學習資料。準大學生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幫助,如在課程群聊中發布求助信息,或者在課程討論區留言,課程團隊教師在線及時回復準大學生們提出的問題。
目前,「你好,大學新生」幕課已經覆蓋到了武漢紡織大學全體新生以及部分校外學生。截至2020年12月7日,該課程已開課3期,頁面瀏覽量累計達4752646人次,選課人數累計9948人,互動數累計33753人次。除武漢紡織大學的新生選用這門課程外,還有四川美術學院等6所高校的新生選修了該課程。2020年,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金豔教授領銜組織編寫了慕課教材《大學新生適應性發展概論》,為新生慕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進一步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
線下課程授業解惑
解決學生心理困擾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線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自我調節能力,讓學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標準和意義,掌握並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切實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健康人格,做一個自信、堅毅、善良、正直、積極、樂觀、有上進心、有責任感的新時代大學生。
該課程線下教育實行專題式教學,重點選取大學生適應與發展、人格與自我意識、網絡心理、壓力與挫折應對等幾個專題進行課堂教學。專題選擇的原則是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一定的理論難度,通過師生面對面交流將某些理論問題講透。任課教師採取啟發式、交互式等教學方法,根據自己的講授風格結合不同章節的大綱要求以及教學資源佔有量,強調知識的領會性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結合,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功能。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參與、合作、感知、體驗、分享等方式,促進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實現由外顯到內在的挖掘過程、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由整體到個體的具化過程。
線下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上,教師特別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避免單向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教學中,教師採用理論灌輸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同時,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利用相關的圖書資料、影視資料、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教學手段;還調動社會資源,聘請有關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等各類活動補充教學內容。
通過課程教學,學生在知識、技能和自我素質三個層面達到目標。即讓學生掌握自我調適的基本心理知識,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進一步優化心理品質,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理論實踐有機結合
不斷提升教育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學理論的闡發,也要給學生帶來切實的幫助。前者是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後者是教育的邏輯後承和實踐歸宿。因此,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追求實際教育效果的優化。
為了切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在組織機構方面進行了調整,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部(以下簡稱馬院心理教學部)和掛靠學工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學工部心理教育中心),以馬院心理教學部為牽頭單位。兩個單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馬院心理教學部側重於理論講授,學工部心理教育中心側重於心理諮詢。兩個不同的部門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各有所長,也各補所短,工作上高度協同。馬院心理教學部的教師均擁有心理諮詢師的資質,他們利用業餘時間參與大學生心理諮詢工作;學工部心理教育中心的教師也擁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任務。兩個不同部門的教師共同研討心理諮詢中的鮮活案例,並將其合理運用到課程教學中去,因其貼近學生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老師,我感覺我在同學面前有些自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方芳遇到學生前來求助。方老師向學生詳細了解了情況後,幫助學生分析其所遇到的問題,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其解決問題。經過幾次的交流,這名學生的自卑心理有了明顯的好轉,和學生們相處也更加融洽。教師李豔鴿在給學生答疑時遇到重度抑鬱的學生,立即建議其去大醫院精神科診斷,學生聽從建議後在醫院得到了及時的專業治療。類似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傳授理論知識,同時也進行心理諮詢活動,將個體輔導與群體輔導有機結合起來,幫助青年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不斷提升廣大青年學生的心理素質。
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關鍵。各授課教師主動作為,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積極解答學生的心理困惑,為廣大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學改革永無止境
課程建設精益求精
馬院心理教學部的初心,就是在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勤於自助、樂於他助,勇於求助」。在這一初心的指引下,全體授課教師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對課程的建設精益求精,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創新教育形式是一項不斷發展變化的任務,需要教師根據新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提升課堂吸引力。2020級新生同全國人民一道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在辦理入學手續的時候,學校為他們奉上貼心的心理大禮包。這是一個裝有心理健康教育讀本的帆布包,上面醒目地標註著學校心理求助熱線、心理諮詢地點等信息;在上下課途中,學生們可能會遇到心理遊園會等活動,只要參與簡單的心理遊戲就能領獎品……通過這些嘗試和努力,不斷地把學生吸引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來。
在一系列的舉措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學生評教的結果中可以看出,他們真正喜愛上了這門課程。學生小孟說:「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今以後我們要重視心理健康,從上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始。」有的學生對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認識。學生小羅說:「一直以為心理健康指的是心情好的那種人,說實話,在心理這方面我一直以為自己挺健康的,但學了這門課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心理健康這個詞語的理解太狹隘了。」更可喜的收穫是學生的健康觀念發生了改變。學生小張說:「原來以為心理不健康找心理醫生是很嚴重的事情,學習了這門課後才了解到,在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人背負著巨大的壓力,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會讓人產生負面情緒。當這個情緒得不到釋放,久而久之心理就會不健康。所以在問題出現的早期,我們可以通過尋求心理醫生或是自學相關知識來解決心理困惑,以免造成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我最重要的觀念改變就是認為找心理醫生很正常。」正是由於很多學生的觀念改變了,所以很多學生可以自覺運用課堂中老師教授的方法來調適不良心理。有些學生在自助不靈的情況下勇敢地向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求助,積極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未來,課程團隊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繼續向前推進。進一步完善線上課程「你好,大學新生」的課程標準、教案、課件、習題庫、試題庫、資料庫等基本課程資源,維護網絡教學平臺以達到良好運行狀態;深度融合馬院心理教學部與學工部心理教育中心兩支隊伍,組織課程團隊教師編寫新的案例集,不斷豐富課堂教育內容,更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商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