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抑鬱是確實存在的。很多中學的朋友,因為面對著莫大的自然壓力與心理壓力,所以表現出了類似抑鬱的狀態,缺乏對個體狀況深入了解的人,就會單單因為有表現而判斷問題存在。
曾經我遇到過一位朋友,家裡人也是很熱心的支持他去解決的問題。但是吃了很多藥,一點效果都沒有。
了解過後,他的狀況並不是真的抑鬱症。所以停藥,然後對過去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重建個人認知之後,狀況開始有所改善。
雖然這樣的情況多發於青春期,但是在成年期也是存在的。所以,搞清楚具體狀況是什麼是關鍵,任何負責人的人都不會單憑這幾句來做判斷,也不會因為符合標準就確定是問題。
因為對個體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是誕生判斷的基礎。而現在沒有足夠的信息。
那麼,這裡就牽扯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什麼情況下我需要去找專業人士。
這個標準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我長期處於不良狀態,並且自然的調節能力已經越來越起不到效果;
2、我的不良狀態,對我自己、我的生活和我身邊的人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3、我覺得我需要找專業人士聊聊。
符合上面任何一條都是可以產生行動的。因為找心理工作者,未必是因為自己有很大的問題,心理工作者也不是只參與一般或嚴重心理問題的幹預,他們做的工作往往是幫來訪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狀況,以及眼前自己正在做的哪些事情,對自己生活變好是不利的。在這些基礎上,去提高來訪者的生活質量。
那麼,朋友你提到「天天悶悶不樂」也符合這樣的標準,個人覺得還是與專業人士有直接聯繫的比較好。在這裡獲得的答案,未必是準確的,同時信息越多,越容易讓朋友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
誤導和迷茫會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甚至一些誤導,如果朋友你聽了還會加重問題。比如那些本來不是真性抑鬱,但被貼上抑鬱標籤的朋友,最後真的抑鬱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在這裡貼出來所謂「標準」的原因。評估還是要由專業人士來進行。
當然,朋友只是問怎麼辦,雖然我提到了很多不相關的東西,但目的只是希望朋友你能先不把自己定義為「疑似有心理問題」的人,不要被一些回答帶偏。
如果朋友並沒有想要接觸專業人士的想法,那我個人覺得,增加一些與自然、社會的接觸,多到外面走走、豐富自己的生活,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家務、規律自己的生活習慣、增加放鬆習慣、把自己從電子產品中解放出來,會有一定幫助的。
但還是希望朋友你先藉助專業人士的幫助,對自己的情況進行梳理,然後再行選擇解決眼前問題的策略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