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兩天,我寫了海水魚和珊瑚的養養殖方法,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東西活石。 一開始死的石,我們得進行處理一下,等處理好的石頭就到了養水的階段了。我之說過這個死石開缸是我的方法,不是在強調是我的獨創而是要告訴大家,這個方法可能看起來是個笨辦法,養水的周期很長,所以沒有耐心的人就不要嘗試,估計會把大家給磨瘋掉。下面我來說一下養石頭和水的過程。
造景死石處理好後,相比於活石造景會給你很大的空間,你不用擔心菌群死亡、生物死亡等問題,踏踏實實的造景就好啦。這裡有一些建議,你可以踏下心來,慢慢的造景,利用造型膠、格子板、扎帶等等去設計一個你心中完美的造景,千萬不要急,慢工出細活。順帶說一嘴,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造景用的膠啊、泥啊等等,如果你覺得你的預算有限,大廠家出的堵漏王之類的也是可以的。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在用,效果也是不錯的。 第一階段,這個死石養水的過程我完整的體驗了兩次,分別是用處理過的死石以及人工石來實現的。一般在石頭放進缸中,水注滿,循環起來之後,我會挑選一塊兒很乾淨的別人家正在用的活石,不用大,一小塊就好了,意義就在於,這塊石頭本身存在比較穩定的菌群,沒有亂七八糟的藻以及生物。
可以用來完美的充當引
的角色。但是大家在挑的時候儘量找一些水質控制的很好的朋友去借,你要是找了一個本身自己就紅泥、甲藻等橫行的缸的話,那你就慘了。這個階段大概會持續1個月左右,可能啥都沒有,對,就是什麼都沒有,就是純循環一個月。這時候的人一般是受不了的。
第二階段,起褐藻。一般來說,將近一個月左
右,就開始慢慢的萌發褐藻,然後再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會開始起各種綠絲藻。這個階段我一般還是什麼都不管,就是看著。發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個是之前引來的菌開始死亡轉化成營養,然後又被吸收,然後慢慢的開始擴張;還有一種就是如果用的是死石,裡面可能會有沒處理掉的東西慢慢開始釋放了。我不得不說,大自然真的是非常神奇的,我在最開始死石開缸的時候,因為缸比較小,有一兩塊兒處理好的石頭就沒有用,就隨手丟在了新化好的鹽水裡面了,後來犯懶(其實是忘記了……),那半桶鹽水就一直沒有動,後來大概過了小兩個月才注意到,看到裡面居然也有褐藻的痕跡。這些石頭是我反覆處理過N多次的,不排除沒處理乾淨,但是我認為在經過多次高溫沸水處理的情況下,依然有藻種會被激活,這生命力真的是太強悍了。好了,這樣大概就兩個月了。
第三階段,綠絲飄蕩,返璞歸真。在經歷褐藻爆發之後,綠絲藻起來的速度會比較快,這個階段我認為是最神奇的,我曾經兩次見證,在你什麼都不管的情況下,綠絲藻白化然後慢慢退去,石頭和缸壁都挺乾淨。對,就是還是等著什麼都不用幹,然後總有一天,藻類會慢慢的自己退去,這些都是需要耐心的,可能最後還是會有很少一部分藻存在,但是那個量根本就無需你再動手去處理,下只西瓜刨,一兩天就吃光了。這個時候就證明,你的水已經養好了。
雖然我的方法是笨蛋了些,但都是為了魚缸裡生物有更好的生存條件,也是為了魚缸裡少死一些生物,其實這些事大家魚友幾乎都是這樣過來的,我這篇微信是給新手提的一些經驗,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的指點。好叫我的會更好地把海水魚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