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23日成立以後,中央機關總部曾較長時間駐紮於上海。後來,由於情勢的變化,有過多次搬遷。
第一次、遷往武漢
1927年初,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武漢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於是,中共中央秘書廳、中央組織部、中央軍委等機關,分別於1926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從上海到武漢的搬遷工作。
第二次、回遷上海
1927年4月12日開始,蔣介石「四一二事變」、許克祥「馬日事變」、汪精衛「七一五事變」先後爆發。鑑於當時的險峻情況,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漢口秘密召開一次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後,中共中央於1927年9月底至10月初陸續遷回上海。
中共一大會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到1931年4月,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叛變;6月,向忠發在上海被捕叛變,黨中央遭到嚴重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王明又要離開上海前往莫斯科,周恩來也要離開上海前往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留在上海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都不到半數。在當時的局面下,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成立了以博古為首的六人臨時中央政治局。
第三次、遷往瑞金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瑞金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的首府。
1933年1月7日,由於在上海無法立足,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決定撤離上海,遷入瑞金。當年的二三月間,臨時中央政治局負責人博古到達瑞金。
第四次、遷往陝北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1933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徵,中共中央隨之踏上長徵道路。直到長徵結束,這次搬家整整搬了兩年之久。
中間的落腳地依次有: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抵達吳起鎮,開始「落戶」陝北。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機關到達瓦窯堡。
1936年6月,中共中央由瓦窯堡移駐陝西保安。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由保安遷至延安,在那裡一直待了十年。
西柏坡毛主席故居
第五次、遷往西柏坡
1947年春,蔣介石政府發動內戰,胡宗南部向延安發動了重點進攻,中共中央撤離延安,轉戰陝北。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黨中央領導機關在陝北吳堡縣東渡黃河,經晉綏解放區前往晉察冀解放區。在那一年的5月26日,主席從阜平縣的城南莊來到了西柏坡。
第六次、遷往北京
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北平得以和平解放,1949年3月5日—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及其所屬機構陸續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3月25日全部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