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警察節倒計時
2021年1月10日警察節前夕,走近他們時,一致感慨頗豐:面對屬於自己的節日,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將繼續以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初心不改,卯足幹勁,繼續前行,用赤誠丹心和錚錚鐵骨鑄就新時代陽新公安民警的新形象,用滿腔熱血和亮劍精神為全面推進陽新公安工作跨越式發展而勇往直前,用忠誠擔當、奉獻作為譜寫陽新公安事業新華章而添光加彩!
李偉:刑警本色,熱血尖兵
李偉,現年36歲,中共黨員,2005年參加公安工作,現任陽新縣公安局刑偵大隊中隊長。從湖北警官學院法律專業畢業的他從警15年來,始終兢兢業業、勤奮刻苦、敢拼敢為、任勞任怨,在自己的崗位上,是名副其實的熱血尖兵,為維護一方平安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自參加工作以來,作為主辦偵查員之一,李偉先後偵辦破獲案件多起:
2009年,成某傑團夥系列技術開鎖入室盜竊案;
2012年,曹某傑系列入室猥褻、強姦案,
2013年 ,石某龍、劉某柏、羅某安等人系列持槍搶劫案;
2014年,貴陽雲巖籍陶某祥、曾某國、楊某笛、劉某培等人系列跨省詐騙案;。
2015年,姜某坤、姜某濤系列跨省盜竊汽車柴油案;
2016年,省廳督辦的張某國、張某煜、張某順等人系列盜竊挖掘機電路板、顯示屏案件;
2017年,嵇某戰、嵇某沙、林某東等人系列電信詐騙案;
2018年,在甘肅省破獲江蘇鹽城建湖籍蔣某海等人流竄全國設局賭博詐騙案;
2019年,湖南邵陽籍唐某奔、廖某寧等人系列電信詐騙案;
2019年「雲劍行動」中,前往深圳和泉州分別抓獲潛逃27年的命案逃犯王某喜、王某宋;
2020年,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偵破涉疫案件2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羅某、夏某等4人,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3萬餘元;
2020年9月,偵辦公安部督辦「8.31」系列電信詐騙案。
作為一名刑警,李偉始終戰鬥在打擊犯罪活動第一線,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勇闖案件第一現場,八方追查,千裡緝兇,多年來,他的辦案蹤跡遍布全國各地,為平安陽新揮灑著自己的青春熱血。
▽李偉(右一)獲錦旗
△李偉(右二)工作中
多年如一日的付出得到各級領導和群眾的一致認可。他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多次被湖北省公安廳、黃石市公安局、陽新縣公安局授予個人嘉獎、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2020年春節期間,本已回老家宜昌過節的李偉主動向單位請戰,因疫情的發展,他幾經輾轉周折幾十個小時才回到崗位上。回到陽新後,李某吃住在單位,全身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除參與封控點執勤外,李偉負責各類涉疫詐騙刑事案件辦理。
克服疫情期間的各種客觀困難和阻力,李偉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勇猛頑強,嚴謹細緻,順藤摸瓜,在千絲萬縷中尋找蛛絲馬跡。期間,他與同事連續作戰,通過外圍調查、潛伏觀察、秘密跟蹤,時機成熟後,成功抓獲犯罪嫌疑人,讓不法分子難逃法網,終讓案件真相大白。
疫情期間,他先後破獲多起涉疫網絡詐騙案,抓獲犯罪嫌疑人羅某、夏某等人。其中一起涉疫案件受到央視關注,被央視《法治在線》欄目報導偵破全過程;另一起涉疫案件涉案範圍廣,涉案金額高達150餘萬元。
2020年2月,李偉被湖北省公安廳榮記個人二等功。
榮譽的背後是日夜奔忙的身影,是無怨無悔的潛心付出,是心血和汗水的辛勤澆灌。李偉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名優秀刑警的英雄本色,用勇於擔當譜寫著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誠!
劉禕:頭頂警徽,心繫群眾
劉禕
龍港派出所所長
個人簡介
「始終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使命,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自己所管的轄區落地生根,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是陽新縣公安局龍港派出所所長劉禕向警察節表心聲的肺腑之言。
劉禕,現年50歲,中共黨員。2002年至2018年,多次被市縣公安機關授予個人嘉獎。
個人事跡
2016年,被省公安廳授予先進個人稱號;
2019年,被省公安廳評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2019年,龍港派出所榮立集體三等功;
2020年,榮立個人二等功。
2020年初,新冠軍肺炎疫情期間,全縣公安機關實行一級勤務機制,全力投入進陽離陽通道管控、小區封控、醫療隔離點保衛,積極服務「四類人員」篩查流調、防疫物資運輸、滯陽人員管理、返京人員摸排、防範境外疫情輸入、復工復市復學等工作。作為轄區「口子鎮」的龍港派出所所長,劉禕心弦緊崩,夜以繼日,堅守在所裡,逆行在一線,帶領全所民警、輔警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勇敢地戰鬥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前沿,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嚴格管控轄區賭博等聚集活動,全力為轄區群眾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在2020年抗洪搶險工作中,劉禕勇於擔當、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前,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2020年6月23日凌晨3時許,龍港派出所接警情,3戶依山而建的房屋被山洪包圍,有群眾被困,電話中,劉禕讓被群眾趕緊斷電,並火速帶領民輔警往現場奔赴。因雨水不斷,現場積水半人多深,相關房屋門前的水溝積水兩米多深,當了解到共有8人被困,且其中有一位腿腳不便80多歲的老人和一位孕婦。
劉禕二話沒說,手持木棍帶頭衝進雨幕中探路,在洪水中摸索著靠近被困房屋,之後想方設法聯合同事用竹床將老人和孕婦抬出,經過兩三個小時的艱難救援,成功將8名受困群眾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就在當天上午7時許,劉禕帶隊聯合專職消防隊員用橡皮艇將轄區12名受困群眾安全轉移。
2020年7月8日凌晨5時許,大暴雨再次侵襲龍港地區,龍港派出所門前公路全部淹沒,警用車輛無法啟用,劉禕果斷安排部署所民輔警及消防隊員,兵分四路涉水徒步快速展開救援。當天上午8時許,劉禕帶隊趕到轄區淹水嚴重的辛田村四組6戶村民家門前,面對水深及腰的危險情況,劉禕和同事先將其中兩戶5人轉移至安全地帶,而返回現場時,洪澇已迅猛漲至胸部以上,為了趕緊轉移群眾,劉禕和同事分別將兩個小孩搶抱過來頂在肩頭上,甘當人肉擺渡,並一路摸索帶著另外6人險中轉移。
2020年7月8日19時許,赤腳在街道涉水巡邏救援十幾個小時剛回到所裡,突然接到群眾報警,轄區一食品廠被洪水包圍半人深,其中37名員工被困,且大部分為女工,情況十分危險。劉禕迅速帶隊趕到現場,由於現場積水較深,水流湍急,劉禕調來大型耕田拖拉機實施救援,並用隨身攜帶的帶強光燈負責照明引路,探明路況後,劉禕帶隊往返多次展開營救行動,經過近4個多小時的輾轉周旋,當晚10時許成功將該廠37名員工和1名小孩全部安全轉移。
孔健:鐵製硬漢,拼命三郞
在部隊,他馳騁沙場,揮灑汗水為祖國建功立業;脫下軍裝到警營,他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打擊犯罪。脫下軍裝穿上警服,改變的是角色,不變的是錚錚誓言,依然是鐵打的硬漢,初心不改,繼續用忠誠和奉獻守護一方平安。
孔健,現年45歲,中共黨員,原北京武警總隊某支隊服役,從1996年脫下軍裝穿上警服。現任陽新縣公安局富水派出所教導員。從警24年來,他處置過各類群體性事(案)件、嚴重暴力犯罪數百起,參加抗洪搶險及緊急救援數十餘次,榮獲個人嘉獎5次榮立三等功4次,榮獲各類榮譽稱號20餘次。
1996年至2005年,陽新縣公安局巡警大隊民警;
2005年至2008,陽新縣龍港鎮派出所民警;
2008年至2018年,陽新縣公安局巡特警大隊副大隊長;
2018年至今,陽新縣公安局富水派出所教導員。
2000年,代表黃石公安局參加全省巡特警大比武獲得團體第一名,個人攀爬第一名;
2010年,參加全市民警大比武獲得個人79微衝射擊第二名,小組車輛盤查第一名;
2017年,代表黃石參加湖北省巡特警五地市大比武79微衝識別射擊個人第一名
2011年、2015年,分別帶領陽新公安方隊參加黃石公安反恐演練獲佳績。
2019年,被省公安廳評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強制休息令
「……休整不是退縮,是為了更好地戰鬥,更重的任務還在後面,需要有健康體魄予以支撐。經研究決定,現命令你立即停止工作,回家休息,直至身體康復,即刻執行。此令」!2020年3月17日,陽新縣公安機關首份《強制休息令》向暈倒在戰「疫」一線仍帶病上崗的孔健下達,強制其回家休整療養。
△孔健疫情防控中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孔健舍小家、為大家,深入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50多天不分晝夜連續工作,因長時間的高強度超負荷運轉,致使其身體達到極度疲勞狀態。
3月11日晚上23點50分許,出警返回陽新縣公安局富水派出所大院時,孔健剛一下車突然暈倒在地,被同事發現後欲趕緊將其扶起送醫院。坐在地上緩了片刻已清醒的孔健卻稱自己「沒什麼大礙,只是有些頭暈,休息一下就會好」,還讓身邊的同事趕緊回房休息。
3月12日早上,見孔健仍然臉色蒼白神情憔悴,所裡同事「強行」將他帶到當地醫院。經診斷,孔健的身體已嚴重透支,因勞累過度導致暈厥倒地。醫生建議他住院觀察,而孔健卻堅持要開些藥「先應付一下」。
「特殊時期,兄弟們都非常辛苦,自己還得繼續扛起不能停。等疫情結束後再說吧。」孔健向醫生「說情」請求放行,然後匆匆返回所裡繼續工作。
3月13日下午,孔健趕到縣局領取防疫物資,卻沒打算回到陽新城區已經50多天沒回去過的家。當天傍晚返所的路上,孔健的妻子偶然獲知其工作中暈倒的情況後,在「威逼」中將其勸返進醫院作全面檢查。被查出「因有胃潰瘍病史,作息時間及飲食不規律,且長時間持續勞累過度而致身體暈厥」。
第二天上午,因一心牽掛著所裡的事務及疫情期間各種警情增多,孔健堅持返所。
陽新縣副縣長、公安局長諸建平獲悉該情況後,經黨委研究:給孔健開出強制休息令!就這樣,因身體透支過度而累倒的孔健而接到該令。
據悉,當局領導當面向孔健宣讀完畢強制休息令後,他並沒有立刻遵照執行回家休息,而是駕車出警進村調解一起糾紛,直至當天下午,孔健安排好手頭的工作後,才執行命令,回家休息。
提起向警察節「表白」時,孔健說,這些年來,脫下軍裝換警服,變的是胸標,不變的是胸膛這顆心,堅守正義,忠誠履職,作出一番成績,守護一方平安,是「人民警察為人民」的根本。
來源 | 楊慧蘭 審核 | 侯安民
編輯 | 阮佳佳 校對 | 汪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