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易經》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段困難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自甘墮落,而要繼續努力,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度過困難的時期,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時候,而最後成功的都是那些人都是因為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是選擇依然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前生因,今生果,沒福氣的人,有2種毛病,及時懺悔,為時未晚
《易經》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每個人的一生的吉兇禍福,都是相輔相成,互相轉化的。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壞事,可能會會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招來壞的結果。這也暗示著人們,不管在什麼樣的境遇中,都需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
道教的因果觀,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不虛。每個人都想幸福,這就是自己種幸福的因,才能夠結出幸福美好的果實。「因果」並不是道教『』發明創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生命真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前生因,今生果,每一個人的福氣,全部都是自己前生修來的。一個人來到人世間,很有福氣的話,源於前生所造的善業。眼前所擁有的,是自己福氣。得到了,是自己應該得到的,用不著洋洋得意。失去了,表明本來就不是自己的,也不需要煩惱。
當一個人的福氣不夠時,就會被業障拖著走,造成 事業不順,求財不得等等。儘管福氣與因果有關,但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努力,趨吉避兇。道教『』講:「一切法由心想生。」沒福氣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在生活上,沒福氣的人一般有2種毛病,這時要明白及早懺悔,還為時未晚。
第1種、尖酸刻薄,品德修為不行的人,折損福氣。
尖酸刻薄之人,有再大的福氣,也會耗完。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便有這樣一則因果故事。有一個綽號叫「賽商鞅」的人,他是位老秀才,一家人居住北京。此人天性尖酸刻薄,遇事雞蛋裡挑骨頭,儘管飽讀詩書,但品德修為層面非常不足。
有一次,他看到貧民向路人乞錢買棺,已安葬逝世親人。這位賽商鞅卻說:「這人就是借死屍發洋財,騙得了別人,可騙不了我。還有一次,賽商鞅看到表彰一位貞潔女子的碑文。卻說,我敢確定她不是貞潔女。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迴避他,儘管學富五車,可是無人請他教書,一輩子鬱郁不得志,最終落得個窮困潦倒而死。
賽商鞅去世後,他的妻子兒女下場非常悽慘,流落街頭,無人問津。之後有人在風流之地看到一位女子,正是賽商鞅最小的女兒。想不到他的女兒竟走到了這一步。儘管這位「賽商鞅」平生並沒有做過十惡不赦的實質行為。可是他的尖酸刻薄,平的修為,處處不饒人的性格,卻讓自己及其家庭走到了這種悽慘的程度,怎可不以此為戒呢!
第2種、沒有大智慧,卻喜歡賣弄聰明,福氣就遠離了。
《賀歐陽少帥致仕啟》中講到:「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做人要知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真正的有智慧的人,都明白收斂鋒芒,以防招來他人妒忌。喜歡巧言令色的人,通常都沒真本事,結果便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福氣遠離,為自己招來禍端。
福氣來自於德,來自於業。要想福氣爆滿,在生活上就需要擺正自己的行為。假如你有信仰,可以通過讀易經、抄經方法,提高自己的境界與智慧,懺悔當初所造作的惡業。沒有信仰,也需要對萬事萬物有敬畏之心,人一旦有了敬畏之心,自會諸事吉祥,福氣多多。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4.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