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同性相吸」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能之一。也就是說,彼此相像的人會相互吸引,相互喜歡,是人與人交往當中最基本的吸引力法則。很多心理學家都對這種「同性相吸」的現象進行了研究,並且不斷證實了上述結論。
比如說在1961年,有心理學家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做了一項研究,調查了一些剛剛轉入該校的男生,經過一個學期之後,與陌生人交朋友的情況。結果發現,到學期結束的時候,這些男生新交到的密友都是與自己有很多共同點的人。
還有1970年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研究者故意安排了一些持有相同或是不同政治觀點的男生和女生進行約會,配對為隨機生成。讓每對學生一邊喝飲料一邊聊天,彼此相互了解,這樣進行了45分鐘的約會之後,再請雙方為自己的喜愛程度打分,結果發現,那些擁有相似政治觀點的約會的學生,要比擁有不同政治觀點的學生,更加喜歡對方。
最後,針對已婚伴侶的研究顯示,越是性格相似的伴侶,越是可以和睦相處,從婚姻滿意度來看,性格相近夫妻,要比性格不同的夫妻婚姻更加幸福美滿。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哪怕你的性格當中存在一些弱點或者缺陷,與同樣具有這些缺陷的人相處,也會讓你感到更滿意。所以,性格急躁的丈夫也許並不適合一個沉穩安定的妻子,反倒是兩個急躁的人能夠「臭味相投」,快樂相處。
兩個人從陌生的路人到相親的家人,是一種緣分的牽引,也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走向婚姻是美好的,但也是對兩個人愛情的考驗,柴米油鹽的事情每天都需要處理,激情也慢慢退去,我們不禁會問到底選擇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陪伴自己走完一生,才算是合適的人呢。
更多的人說相似的人在一起更合適?這是為什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一下解析。
相似的人更容易產生吸引
人際吸引是指個體與他人在情感上產生的親密狀態,也就是人際吸引越強,兩個人越親密。相似是影響人吸引的一個因素,相似的年齡、背景、興趣愛好等都可以增加對方的吸引力,當雙方都感知到這樣一種吸引力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的親密。並且愛好相同的兩個人,話題也會更多,溝通的也會更好。
三觀相同,認知相似
許多夫妻常常會爭吵,但是這個爭吵不是建立在沒有感情上的,而是兩個人的感情濃厚,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使得雙方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情而大大的爭吵,使得感情逐漸出現裂痕。認知相同、三觀相同的夫妻對待同一問題,看待的角度會相同,避免了許多爭吵,而且雙方更容易理解對方,達到精神上的契合點。
更懂得對方的需求
人們生活就會產生需求,而這個需求對親密的人來說,要的就更多,你希望對方理解你,了解你的感受,了解你的委屈,我們因為對外人的需求較少,因此會有更多的容忍力,而對自己愛的人,通常需求就會變多。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憤怒等消極的情緒,若相似的兩個人,更加會懂得對方的需求,及時的滿足對方,使得雙方變得更加親密。
其實兩個人在一起合適不合適,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所有的條件都是附加的,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如果感覺對方是對的,那就是最合適的。
對於戀愛關係,常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個問題:談戀愛,我們到底是要找一個相似的人在一起,還是找一個與自己互補的人在一起呢?面對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看待的角度不同,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會不一樣。比如,如果TA跟你一樣喜歡外出旅行,那麼你們倆個在一起,定然會因為這樣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感到高興,至少不會是你喜歡外出,TA喜歡宅在家裡;又比如,如果你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找到一個與你互補的人,也就是脾氣不暴躁,冷靜的人,那麼當你們兩個因為一點小問題吵起來的時候,不會是爭鋒相對,同樣暴躁一頓,而極大可能會使得關係不和諧。所以說,從不同角度出發,其實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都會不一樣。
但是,事實上,我們更容易與那個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諸多現實情況也都證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從溝通本身開始的,而是從彼此之間原本的相似性開始的。因此我們也會更為容易地與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識相知,甚至是相愛。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
假設你去看畫展,那麼在你看畫展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兩種人:一種是跟你一樣對畫展滿是欣喜熱忱的樣子;一種是對畫展表現出毫無生氣,僅僅是陪同朋友前來的。那麼這個時候,要求你一定要去結識這兩種人中的其中一種,相信你很大概率會選擇前者,跟你一樣的人。其實這也就是說,我們更容易去與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結識。而結識往往是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並且這也符合心理學上提及的吸引力法則。
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相似的人的確會更加適合在一起。因為相似,三觀上也會大同小異,如此更有利於溝通交流,對關係的發展也會更友好。
總而言之,相似性會讓彼此之間更容易結識,對關係的發展也更加有利。
以上。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