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八德」,當年相聲界的扛把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21-01-17 秦嶺瞭望

究竟誰是相聲的祖師爺,業界一直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說是東方朔,有人說是張三祿,還有人說是朱紹文。

東方朔(約前161年—前93年?) 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徵辟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拜為郎。後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職。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漢武帝前談笑取樂,曾言政治得失,上陳「農戰強國」之計。漢武帝始終視為俳優之言,不以採用。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

一般認為起源於清朝的相聲,祖師爺怎麼就是東方朔了呢?這一觀點,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東方朔機智聰敏,語言技能極高。

歷史上第一個說相聲的,是張三祿。張三祿本是清道光年間一名八角鼓藝人,因性格古怪受人排擠,遂撂地演出。其人聰慧機敏,善於現場編詞逗人發笑,更兼通曉口技戲法,因此自成一派,獨立於八角鼓,是為「相聲」,如今看來應為單口相聲之濫觴。張三祿收徒三人,其中大徒弟就是朱紹文。真正把相聲普及開的,要算第二代朱紹文。朱紹文,漢軍旗人,少讀詩書,後於北京天橋撂地,藝名「」窮不怕,光緒年間北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時人尊稱「窮先生」,號天橋八怪之首,相傳如今「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就是他定下來的。因朱紹文收徒較多,而他二位師弟門丁不旺,如今京津地區的相聲演員,按照師承關係大都能溯源到朱紹文身上,因此今日相聲業界多尊「窮不怕」朱紹文為祖師爺。

朱紹文純靠相聲改變命運,廣收門徒,讓相聲正式衍生成一個行業。所以,朱紹文才是相聲行業的開山鼻祖。

北京天橋的窮不怕雕像

到清末,相聲傳至第四代,規模開始升級。誕生了以李德鍚、馬德祿、周德山為代表,德字輩八位大家,合稱「相聲八德」。本來冷清的相聲界,一下子熱鬧起來。

所謂「相聲八德」,指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分別是馬德祿、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劉德智、李德鍚、李德祥、張德泉。當時這八人堪稱相聲界的扛把子,只要聽相聲的無人不知道,無人不曉。

劉德智

劉德智(?—1952),北京人。清末,其父在清廷如意館任職。他早年即在御膳房當差,為人機警。後清室遜位,他為求生計,便投在徐有祿門下,作為盧德俊帶拉培養的師弟,學說相聲。年輕時與焦德海合作在北京天橋等處「撂地」說相聲,並曾在觀音寺青雲閣獻藝,當時有很多喜慶堂會也請他倆演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還為百代公司灌制過相聲唱片,是為當時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後參加北京啟明茶社相聲大會的演出,演過相聲《掏溝》、《女招待》等,並串演過小戲《馬思遠》。

1950年初,他參與創建北京相聲改進小組,被選為改進小組副組長,積極投身於相聲改革工作,並說單口相聲。劉德智親傳弟子有張振魁、郭啟儒等人。郭啟儒是侯寶林的搭檔。郭啟儒的徒弟裡全常保,於連仲都比較有名,全常保有個徒弟叫鄭文喜,鄭文喜有個徒弟叫王聲。因此,苗阜的搭檔王聲算是「相聲八德」之一劉德智在世傳人裡最有名的。

馬德祿

馬德祿(1882-1935),原名馬恩祿,北京人,馬三立的父親,相聲前輩「八德」之一。幼年刻苦攻書,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十三歲時隨恩緒學藝,後拜春長隆為師,長期在京津一帶演出,深受觀眾歡迎。曾與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張壽臣、焦少海等共同開闢相聲場地,以穩健、細緻、嚴實、諧趣的藝術特點在同行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一九二〇年前後為李德鍚捧眼,頗為李所倚重,曾說「我有幾塊活是德祿給捧起來的」。馬德祿表演相聲注重刻畫人物,語言形象、幽默。他演對口《倭瓜鏢》、《粥挑子》,單口《古董王》、《怯跟班》、《五興樓》、《君臣鬥》等,都體現了自身的藝術特點。

馬德祿不僅是知名的相聲演員,也是相聲藝術的組織者與教師,晚年曾主持天津東興市場連興茶社的相聲大會,通過言傳身帶,造就不少人才,如馬三立、高桂清、郭榮起、劉寶瑞、趙佩茹、孫少林等均曾在那裡學藝實習。馬德祿擅長白沙撒字,能在地上撒雙鉤的「福祿壽喜」、「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

李德鍚

李德鍚

李德鍚,北京人,綽號「萬人迷」。自幼隨父李廣義在北京天橋學藝,幼年從祖父萬人迷李廣義學說相聲,人稱「小萬人迷」,祖父逝世後承藝名為「萬人迷」。十歲時拜恩緒(後改名恩培)為師,以「小孩哏」在聽眾中享有聲譽。十五歲拜徐有祿為師,在單口表演方面頗受教益,後又拜桂禎(藝名富有根)為師,學到一些文字遊戲內容的段子。21歲時他名聲大振,曾贏得「笑話大王」、「滑稽大王」等綽號,被同行敬列「相聲八德」之一。

李德鍚最有意思,他給自己取藝名叫「萬人迷」。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就以這藝名到處宣傳。上海觀眾都特摩登,一聽這萬人迷三個字,以為肯定是位大美女,紛紛掏錢買票。結果到演出當天,李德鍚穿著大褂一上臺,觀眾一看,嚯,原來是個糟老頭子!掏錢來看林志玲,誰知等來了範偉。上海觀眾的心瞬間稀碎,都嚷著要退票。李德鍚這相聲還沒開口說,底下人走了一大半。他一生都記得,那天袖著雙手站在臺上,像有人往頭蓋骨倒雪水。

李德鍚有四句定場詩自贊說:

「滑稽昔說東方朔,後世遺傳賈鳧西,由清末迨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

「萬人迷」李德鍚相貌古怪,高身闊臉,大眼高鼻,嘴唇外噘。他擅長單口相聲,其表演特點為「不笑場」,觀眾們被逗得前仰後合,他卻面孔呆板,若無其事一般,故享「冷麵滑稽」之口碑。

「萬人迷」在濟南很受人士歡迎。那時,奉系軍閥張宗昌早在天津時就聽過「萬人迷」的相聲,對他持有較高評價。聽說「萬人迷」正在濟南演出,張宗昌忙派人將他邀至府上演堂會。幾段演罷,張宗昌大喜,竟將打麻將剛贏的千枚大洋一子不留全部賞給「萬人迷」。

某天夜裡李德鍚生病後就再沒出現,誰料,幾天後園子老闆和觀眾在一條乾涸的小河溝裡發現了李德鍚的屍體,可惜這位滿身絕藝的相聲大師最終客死他鄉,令人哀嘆。最終,一代大師「萬人迷」,倒斃在瀋陽郊外的一條小河溝裡,時年不到40歲,令人唏噓不已。

焦德海

焦德海(1878~1935)是徐有祿的徒弟。他深得師父的藝術精髓,從單口相聲發展成對口相聲。他對相聲藝術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他人長得精瘦,細長挑,剃光頭,臉上皮包骨、骨頂皮。他說相聲不使怪臉,沒有誇張表情,可是甭管什麼段子,從他嘴裡說出來,觀眾都忍不住要笑。他說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編的,他的許多徒弟後來成了名家。弟子有張壽臣、常連安等10餘人。能說近200段傳統相聲 。

裕德隆

裕德隆:德字輩大師兄,藝名「瞪眼玉子」,師從富有根。裕德隆的徒弟有六位,其中傳承比較好的是李少卿,李少卿門下最有名的則是武魁海,武魁海的徒弟裡比較有名則是魏文華和魏文亮姐弟以及田立禾的妻子張文霞。

周德山

周德山

周德山又名瑞山,藝名「周蛤蟆」,馬三立的師父,,師從範有緣經常在天津一帶說相聲;在周蛤蟆之前, 相聲是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是周蛤蟆把相聲帶進了劇場,這是相聲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李德祥

李德祥,相聲八德之一,師從恩緒。李德祥只有一個徒弟馬壽巖,而馬壽巖是評書相聲兩門抱的,他的徒弟裡有一位真正的「相聲皇后」回婉華,而回婉華的徒弟有兩位比較知名的,一位是英年早逝的相聲界首位影帝牛振華,另一位則是相聲教育家馬貴榮。

馬貴榮教過的學生很多,孫越、張伯鑫、王玥波、應寧都曾是他的學生,只是由於馬貴榮沒有門戶,所以學生們都拜師馬貴榮的愛人趙小林。後來馬貴榮和趙小林離婚,孫越跳門到了石富寬門下,王玥波應該是沒跳,還是馬貴榮的徒弟。也就是說目前相聲八德之一的李德祥,最有名的傳人應該是馬貴榮和王玥波。

張德泉

張德泉,藝名張麻子,師承恩緒,常與李德鍚同臺表演,互為捧逗,有張諧李莊之稱!

可能有人會問,研究這個師承有意思嗎?嘿,如果你是相聲愛好者,你就懂了。

相關焦點

  • 相聲界中的相聲八德分別指誰?他們對相聲有何特殊貢獻?
    相聲八德,是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他們分別指誰? 相聲八德: 1、馬德祿 馬德祿,原名馬恩祿,出生於1882年,相聲演員。他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父親,相聲八德」之一。
  • 郭德綱白手起家又牙尖嘴利,與主流之間爭議不斷卻扛起相聲的大旗
    文/娛樂圈說相聲德雲社班主郭德綱和搭檔于謙的相聲,無論什麼時候聽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即使這段相聲你聽了N次,但奇怪的是下次在聽到的時候還會樂得直顫,而這也是他們相聲最大的亮點和期待。另外,郭德綱的相聲作品,總是給人一種「葷素搭配」的感覺,也就是郭德綱自己說的:「牙佳」為雅,俗要俗得那麼雅,雅要雅得那麼俗,雅與俗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從始至終,郭德綱的相聲一直都在這一階層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接地氣。這也是德雲社相聲受眾面廣,群眾基礎多的最重要的一點。
  • 汪洋和郭德綱惺惺相惜 稱相聲不景氣在"沒文化"
    近年來,有關相聲界的負面報導,以及郭德綱等新生代相聲演員的不無遮攔的言論令相聲界不再波瀾不驚。那廂郭德綱和啟蒙老師楊志剛的「恐嚇信」風波未平,日前,已經跟郭德綱取得諒解的相聲演員、節目主持人汪洋在上一檔訪談節目時,與郭德綱惺惺相惜,自爆看德雲社的演出錄像曾感動落淚,同時再揭相聲界「潛規則」,直言相聲界不學習、不團結,還互相拆臺。
  • 張雲雷的相聲又惹事,人民日報:學藝先學德,豈能葷髒醜惡張嘴就來!
    許多網友認為,即便是在說相聲,但是拿兩位女性長輩抖這種包袱,實在令人氣憤。相聲演員應該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尤其是如今相聲受眾範圍逐步擴大,更應該注意自己一言一行的影響。還有網友說:拿女性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女前輩開段子特別不合適惡俗!
  • 經典相聲《夜行記》,侯寶林侯耀文郭德綱都表演過,誰說得最好?
    《夜行記》,是建國之初最為著名的新題材相聲之一,在當年曾經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直到如今仍是相聲史上的經典作品。 現在人們聽到最多也是最經典的版本,是侯寶林、郭啟儒的表演,然而這段作品當時不止一對相聲演員表演過,多年之後更是衍生出更多的新版本,這在相聲界也是很少見的現象,足見這段作品的獨特魅力
  • 牛群與馮鞏,相聲界的遺珠之憾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相聲界的遺珠之憾,牛群和馮鞏。為什麼想起說這兩位老先生呢?因為前些天在一個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幅圖片,是姜昆他們一些相聲界的人士組了一個飯局。姜主席在正中端坐,牛群在招呼客人,並且還負責拍照啊等等一些瑣碎的事情。這讓我不禁有一些唏噓。在相聲界,論輩分,牛群應該是姜昆的師叔。而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好像跟班的角色。
  • 如此「欺祖」是相聲界的幸事!
    作為一個從舊社會走過來的相聲老藝人,能得到觀眾、同行的如此愛戴可稱此生無憾。 馬三立從藝八十載給相聲界帶來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他也因此創下了一項吉尼斯紀錄。
  • 動漫:三大渣女排行榜 第一位公認渣女無人不知
    在動漫當中也存在非常多的男女主角,大多數的女主角雖然都會經歷一些男主和配角但是依然也有萬花叢中過不留一片香的公認渣女,無非就是搞七捻三、頒發好人卡或者風流快活今天就給大家來盤點一下動漫當中最火的三位渣女,第一位可以說是公認渣女無人不知無人不認!
  • 武漢最古老的1座基督教堂,身處曇華林無人問津,已「出道」156年
    提及曇華林,在武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文藝青年必打卡的文藝地,每年的旅遊季,它可是當仁不讓的吸引了許許多多外地的遊客來此。他們在此感受曇華林極具特色的咖啡小屋,也擠到人頭攢動的布滿風鈴的小屋,或是給朋友帶走幾張形狀各式各樣的明信片。
  • 姜昆徒弟都有誰,遍布祖國東西南北,多為各地相聲名家
    不過這哥倆只是小品名家,基本沒有說過相聲(筆者不能100%確定),他們拜師姜昆也有拜門的可能性,畢竟八九十年代的姜昆簡直太火了。郭陽郭亮又是一對雙胞胎,這哥倆從小都是跟名師學的,快板名家來寶鋼啟蒙,相聲行拜楊進明為義父,快板正式拜入梁厚民門下。2016年經苗阜引薦,他們被姜昆收為弟子,成為姜昆徒弟裡又一對雙胞胎。
  • 28年前《小龍人》演員現狀,主角進洪家班,配角于謙成「相聲皇后」
    最後因為膠片的保存不當,一代經典無人超越的動畫片就此消失成為了回憶。當年扮演《小龍人》的主角陳嘉男,也備受人們的關注。1984年,陳嘉男出生在機會機遇極多的北京胡同裡。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富態的小胖小子,別人家孩子不會走的時候。陳嘉男已經能搖搖擺擺的走上很遠,別人家孩子需要父母的懷抱。
  • 終於不用「裝」了,當年硬扛奔馳E級,如今跌10萬,還是無人理
    在豪華的領域和陣營中,3個品牌被大家所熟知,而且,這三個品牌他們的心情也很高,但是,這三個品牌不僅非常優秀,還有很多優秀的品牌,大家都拒絕觀察,大家總是按照這個領域來選擇,選擇受大家好評的品牌車型,德系這三個品牌有這麼高的評價,和他們很快來到國內市場也有很大的關係,並且他們的實力和各方面所做的都比較到位
  • 傳說中上古四大殺陣,周天星鬥大陣所向披靡(無人能逃)
    傳說中上古四大殺陣,周天星鬥大陣所向披靡(無人能逃)一周天星鬥陣傳說中周天星鬥大陣這個陣法是非常厲害的它自從誕生之後便無人能破也可以說這個周天星鬥大陣是無敵的,傳說中無論是誰無論多厲害只要是進入了周天星鬥大陣的範圍內最終也逃不過隕落的下場,就像周天星光的隕落一樣。
  • 老舍聽完這個段子說:相聲是非改革不可了
    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後,相聲一度被冷落,啟明茶社也停業了。西單遊藝社的屋子改為了曲藝藝人用來學習革命知識的課堂,在這種形勢下,自然也少有人聽相聲了。不過相聲藝人也不甘落後,多數人在積極尋找著自力更生的出路。
  • 地下八英裡天津站冠軍:我是被說唱耽誤的相聲演員
    從2017地下八英裡battle天津站冠軍被稱為「津門說唱新力量」到新歌《別理她》2018年3月14號全球同步上線,不到一周登上包括網易雲音樂,臺灣KKBOX在內的多家音樂媒體首頁推薦位。這個舞臺上看似桀驁不馴的音樂人是天津大學2015級畢業生,大學專業是工商管理,在選擇做一名職業音樂人之前,他聽從長輩的建議,畢業那年考上了事業編,做了一年朝九晚五的公務員。
  • 潮流英語:無人機、無人超市、無人駕駛,「無人」英語怎麼說?
    這兩天有個新聞比較火,那就是北京順義的無人駕駛試驗場建設計劃獲批了,看來我們離無人駕駛的大規模應用越來越近了。近些年來,隨著智能科技的發展,無人機、無人超市、無人駕駛這些概念越來越受關注了,那麼,你知道「無人」用英語怎麼表達嗎?這裡面還是有一些「套路」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 欒雲平:清華畢業的「愣頭青」,當年提錢的孩子卻是忠心人
    德雲社作為最大的相聲團體,它不僅繼承了傳統相聲文化,也學習了許多傳統規矩。三年學藝、兩年效力就是相聲的傳統規矩之一,但是,現在已經很少人遵守了。三年效力指徒弟要在師父家學藝三年,師父要管吃管住。而兩年效力指徒弟上臺前兩年賺的錢要給師父。
  • 無人漁場如何實現?李道亮教授:無人農場引領農業智能化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一、無人漁場的戰略需求  (一)勞動力成本大幅提升、老齡化嚴重  為什麼要發展無人漁場,這裡我是拿漁業來給大家說,實際上無人農場是一樣的。我們國家的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