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誰是相聲的祖師爺,業界一直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說是東方朔,有人說是張三祿,還有人說是朱紹文。
東方朔(約前161年—前93年?) 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徵辟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拜為郎。後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職。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漢武帝前談笑取樂,曾言政治得失,上陳「農戰強國」之計。漢武帝始終視為俳優之言,不以採用。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
一般認為起源於清朝的相聲,祖師爺怎麼就是東方朔了呢?這一觀點,很多人持懷疑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東方朔機智聰敏,語言技能極高。
歷史上第一個說相聲的,是張三祿。張三祿本是清道光年間一名八角鼓藝人,因性格古怪受人排擠,遂撂地演出。其人聰慧機敏,善於現場編詞逗人發笑,更兼通曉口技戲法,因此自成一派,獨立於八角鼓,是為「相聲」,如今看來應為單口相聲之濫觴。張三祿收徒三人,其中大徒弟就是朱紹文。真正把相聲普及開的,要算第二代朱紹文。朱紹文,漢軍旗人,少讀詩書,後於北京天橋撂地,藝名「」窮不怕,光緒年間北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時人尊稱「窮先生」,號天橋八怪之首,相傳如今「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就是他定下來的。因朱紹文收徒較多,而他二位師弟門丁不旺,如今京津地區的相聲演員,按照師承關係大都能溯源到朱紹文身上,因此今日相聲業界多尊「窮不怕」朱紹文為祖師爺。
朱紹文純靠相聲改變命運,廣收門徒,讓相聲正式衍生成一個行業。所以,朱紹文才是相聲行業的開山鼻祖。
北京天橋的窮不怕雕像
到清末,相聲傳至第四代,規模開始升級。誕生了以李德鍚、馬德祿、周德山為代表,德字輩八位大家,合稱「相聲八德」。本來冷清的相聲界,一下子熱鬧起來。
所謂「相聲八德」,指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分別是馬德祿、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劉德智、李德鍚、李德祥、張德泉。當時這八人堪稱相聲界的扛把子,只要聽相聲的無人不知道,無人不曉。
劉德智
劉德智(?—1952),北京人。清末,其父在清廷如意館任職。他早年即在御膳房當差,為人機警。後清室遜位,他為求生計,便投在徐有祿門下,作為盧德俊帶拉培養的師弟,學說相聲。年輕時與焦德海合作在北京天橋等處「撂地」說相聲,並曾在觀音寺青雲閣獻藝,當時有很多喜慶堂會也請他倆演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還為百代公司灌制過相聲唱片,是為當時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後參加北京啟明茶社相聲大會的演出,演過相聲《掏溝》、《女招待》等,並串演過小戲《馬思遠》。
1950年初,他參與創建北京相聲改進小組,被選為改進小組副組長,積極投身於相聲改革工作,並說單口相聲。劉德智親傳弟子有張振魁、郭啟儒等人。郭啟儒是侯寶林的搭檔。郭啟儒的徒弟裡全常保,於連仲都比較有名,全常保有個徒弟叫鄭文喜,鄭文喜有個徒弟叫王聲。因此,苗阜的搭檔王聲算是「相聲八德」之一劉德智在世傳人裡最有名的。
馬德祿
馬德祿(1882-1935),原名馬恩祿,北京人,馬三立的父親,相聲前輩「八德」之一。幼年刻苦攻書,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十三歲時隨恩緒學藝,後拜春長隆為師,長期在京津一帶演出,深受觀眾歡迎。曾與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張壽臣、焦少海等共同開闢相聲場地,以穩健、細緻、嚴實、諧趣的藝術特點在同行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一九二〇年前後為李德鍚捧眼,頗為李所倚重,曾說「我有幾塊活是德祿給捧起來的」。馬德祿表演相聲注重刻畫人物,語言形象、幽默。他演對口《倭瓜鏢》、《粥挑子》,單口《古董王》、《怯跟班》、《五興樓》、《君臣鬥》等,都體現了自身的藝術特點。
馬德祿不僅是知名的相聲演員,也是相聲藝術的組織者與教師,晚年曾主持天津東興市場連興茶社的相聲大會,通過言傳身帶,造就不少人才,如馬三立、高桂清、郭榮起、劉寶瑞、趙佩茹、孫少林等均曾在那裡學藝實習。馬德祿擅長白沙撒字,能在地上撒雙鉤的「福祿壽喜」、「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
李德鍚
李德鍚
李德鍚,北京人,綽號「萬人迷」。自幼隨父李廣義在北京天橋學藝,幼年從祖父萬人迷李廣義學說相聲,人稱「小萬人迷」,祖父逝世後承藝名為「萬人迷」。十歲時拜恩緒(後改名恩培)為師,以「小孩哏」在聽眾中享有聲譽。十五歲拜徐有祿為師,在單口表演方面頗受教益,後又拜桂禎(藝名富有根)為師,學到一些文字遊戲內容的段子。21歲時他名聲大振,曾贏得「笑話大王」、「滑稽大王」等綽號,被同行敬列「相聲八德」之一。
李德鍚最有意思,他給自己取藝名叫「萬人迷」。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就以這藝名到處宣傳。上海觀眾都特摩登,一聽這萬人迷三個字,以為肯定是位大美女,紛紛掏錢買票。結果到演出當天,李德鍚穿著大褂一上臺,觀眾一看,嚯,原來是個糟老頭子!掏錢來看林志玲,誰知等來了範偉。上海觀眾的心瞬間稀碎,都嚷著要退票。李德鍚這相聲還沒開口說,底下人走了一大半。他一生都記得,那天袖著雙手站在臺上,像有人往頭蓋骨倒雪水。
李德鍚有四句定場詩自贊說:
「滑稽昔說東方朔,後世遺傳賈鳧西,由清末迨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
「萬人迷」李德鍚相貌古怪,高身闊臉,大眼高鼻,嘴唇外噘。他擅長單口相聲,其表演特點為「不笑場」,觀眾們被逗得前仰後合,他卻面孔呆板,若無其事一般,故享「冷麵滑稽」之口碑。
「萬人迷」在濟南很受人士歡迎。那時,奉系軍閥張宗昌早在天津時就聽過「萬人迷」的相聲,對他持有較高評價。聽說「萬人迷」正在濟南演出,張宗昌忙派人將他邀至府上演堂會。幾段演罷,張宗昌大喜,竟將打麻將剛贏的千枚大洋一子不留全部賞給「萬人迷」。
某天夜裡李德鍚生病後就再沒出現,誰料,幾天後園子老闆和觀眾在一條乾涸的小河溝裡發現了李德鍚的屍體,可惜這位滿身絕藝的相聲大師最終客死他鄉,令人哀嘆。最終,一代大師「萬人迷」,倒斃在瀋陽郊外的一條小河溝裡,時年不到40歲,令人唏噓不已。
焦德海
焦德海(1878~1935)是徐有祿的徒弟。他深得師父的藝術精髓,從單口相聲發展成對口相聲。他對相聲藝術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他人長得精瘦,細長挑,剃光頭,臉上皮包骨、骨頂皮。他說相聲不使怪臉,沒有誇張表情,可是甭管什麼段子,從他嘴裡說出來,觀眾都忍不住要笑。他說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編的,他的許多徒弟後來成了名家。弟子有張壽臣、常連安等10餘人。能說近200段傳統相聲 。
裕德隆
裕德隆:德字輩大師兄,藝名「瞪眼玉子」,師從富有根。裕德隆的徒弟有六位,其中傳承比較好的是李少卿,李少卿門下最有名的則是武魁海,武魁海的徒弟裡比較有名則是魏文華和魏文亮姐弟以及田立禾的妻子張文霞。
周德山
周德山
周德山又名瑞山,藝名「周蛤蟆」,馬三立的師父,,師從範有緣經常在天津一帶說相聲;在周蛤蟆之前, 相聲是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是周蛤蟆把相聲帶進了劇場,這是相聲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李德祥
李德祥,相聲八德之一,師從恩緒。李德祥只有一個徒弟馬壽巖,而馬壽巖是評書相聲兩門抱的,他的徒弟裡有一位真正的「相聲皇后」回婉華,而回婉華的徒弟有兩位比較知名的,一位是英年早逝的相聲界首位影帝牛振華,另一位則是相聲教育家馬貴榮。
馬貴榮教過的學生很多,孫越、張伯鑫、王玥波、應寧都曾是他的學生,只是由於馬貴榮沒有門戶,所以學生們都拜師馬貴榮的愛人趙小林。後來馬貴榮和趙小林離婚,孫越跳門到了石富寬門下,王玥波應該是沒跳,還是馬貴榮的徒弟。也就是說目前相聲八德之一的李德祥,最有名的傳人應該是馬貴榮和王玥波。
張德泉
張德泉,藝名張麻子,師承恩緒,常與李德鍚同臺表演,互為捧逗,有張諧李莊之稱!
可能有人會問,研究這個師承有意思嗎?嘿,如果你是相聲愛好者,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