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東北大學盧立心自強求學之路
盧立心,男,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000級日語專業學生。來自吉林省西北部科爾沁大草原邊上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黑土背朝天,彎腰曲背流血汗」的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境貧寒,但是他沒有被貧苦的生活所嚇倒。進入大學後,他依靠勤工儉學,解決了自己大部分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多次在校報上發表文章,曾被評為「東北大學自強自立先進個人。」
他,個子不高,但身體卻結結實實,是典型的草原邊上長大的孩子,受著大草原的薰陶,他也像草原上的馬蘭草一樣,有著堅韌的性格。在大學的兩年中,他靠著這種韌勁,走著一條不平凡的勤工儉學之路,儘管有貧困生活的阻壓,但是依然微笑著面對一切。
2000年8月,他收到了東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當時自然是高興,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但是,高興之餘,更多的是惆悵:98年的洪水與99年的旱災,已經奪去了他家裡所有的收成。父親腿受過傷,母親也是常年的病魔纏身。面對天文數字般的各項費用,拿什麼來支付呀?他除了默默嘆氣之外,沒有別的想法與念頭了。甚至以為自己的大學夢就此結束了。自己還會象父輩們一樣,守著身邊的黑土地。但是,開學前的一個月裡,父母不停的奔波,幾乎敲遍了村中所有住戶的大門,東拼西湊,終於勉勉強強的替他湊足了學費。
來到學校之後,交了各項費用,再買了一些生活必須品之後,此時身上所剩的錢只有50元了。他又一次陷入了苦惱之中:「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呢?」
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學校專門為特困學生準備的特困補助開始發放了。真是「雪中送炭」呀!將錢接到手裡的時候,他的眼角溼了,心裡熱乎乎的,又一次體會到了親人的關懷。學校主管特困學生工作的老師不斷的鼓勵他,支持他。仔細的了解了他的特殊情況後,讓他鼓起勇氣,自強自立,奮發向上。
從此以後,他便利用學習之餘,四處打聽,尋找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來幹。學院裡的老師更是熱心地幫助他,只要有有關勤工儉學的消息,都及時的通知他,而且經常鼓勵他,給他「打氣」,要他堅持下去,同學們也積極的支持他,幫助他。
在老師與同學們的幫助與支持下,他開始走上了自己的勤工儉學之路。
一開始,也學著別的同學的樣子,做了一個小牌子,站在立交橋的十字路口,準備找一份家教來做。但是,一連幾天下來,挺著風吹日曬,卻沒有一個人來問他。開學前在家裡的風吹日曬,艱苦勞做,他已經成了一個「黑黝黝」的「鐵人」了。幾乎沒有人能相信他是一個大學生,誰還能找他做家教呀!
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派送員,就是替一些鮮花、禮品店送一些顧客事先訂購好的鮮花、禮品,並且還費盡口舌替人家宣傳,每天不停的奔走於市裡的大街小巷,汗水溼透了衣服不知道有多少次,時間一長,後背上出現了一層鹽鹼,腳下的鞋也跟著「遭殃」,腳尖把鞋頂破,鞋跟三、兩天就磨偏了是常有的事,每天的工資雖然只有10元錢。但是,這畢竟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呀!只是累還不要緊,有的時候顧客過於挑剔,送上門的禮品還得拿回去,而責任還得他自己承擔著。因為這個,不知道挨了多少罵,受了多少氣。但是,他硬是咬著牙,挺了下來,因為他相信那句話:竹子折彎的時候,是為了更好的彈起。靠著這股韌勁,硬是把第一道「難關」闖了過來--自己的每天的生活費用終於有了著落。「『萬事開頭難』,但是,只要你咬緊牙,挺下來,以後的事情才有可能做好。」這是他做派送員最深的感受。
在這以後,他又做過許多的工作,如為小賣部去批發市場運送日雜用品,散發傳單,也做過家教等。但是,最讓他難忘的是撿廢棄的飲料瓶。用他自己的話說:「這輩子也不會忘記的。」
天氣漸漸轉暖的時候,各種飲料又開始暢銷。隨之而來,各種廢棄的飲料瓶也開始猛增。一天,勤工助學辦的一位老師向他建議:不妨去撿一下飲料瓶,送到收購站,既不需要本錢,又不太費力氣,而且還不用走出學校。一舉三得呀!當時他聽後心理有一些想不開:在學校裡幹這個,整天與同學們見面,多不好意思呀,而且,這不是撿破爛嗎?勤工儉學辦的老師看出了他的心態,勸他說:「幹這活,即不違法,也不違背道德標準,不違法,不違心,你怕什麼?」主管外語學院勤工儉學工作的常老師知道後,也對他說:「只要你能勤工,你能儉學,你就光榮!」有了老師的支持與鼓勵,他開始暗下決心:幹,而且要幹好。於是,他開始彎下了腰,撿起了一個又一個飲料瓶。沒有虛榮心的人能有幾個?能夠戰勝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並不顯眼的虛榮,在思想上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一開始,他自然很不適應:低著頭,紅著臉,一聲不吭的撿瓶子。畢竟自己是一個大學生呀!幹這種活別人會怎麼說呀!在心理上仍然有一定的壓力。但是想起自己當初做派送員的艱辛,這又算的了什麼?想起父母在家時為自己湊學費的情景,這又算的了什麼呀!還得幹下去。因為瓶子多,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撿瓶子,然後第二天天不亮的時候,就得去收購站。裝著幾百個瓶子的大袋子的自行車,從後面看,只能看到袋子,看不見人。而且,因為袋子大,兜風,袋子在自行車的後面一直「蕩鞦韆」,風大的時候,他也跟著「蕩鞦韆」,不知道摔了多少個跟頭,袋子撒了多少次,也不知道胳膊上、腿上擦破了多少次,流過多少汗水與血水,知道的只是自己馱東西的「本事」越來越高了。
在撿瓶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的事情讓他感動:老師、同學,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都給了他極大的幫助。老師們不但在思想上經常給他「打氣」,讓他堅持下去,而且,老師們還把喝過的飲料瓶子攢起來,專門為他留著,讓他有時間的時候去取。同學們也是一樣,不但沒有人嘲笑他,而且還主動的把瓶子送給他。許多素不相識的同學都把自己喝過的瓶子擺好,放齊,專門等他去取。學校召開運動會的時候,細心的老師告訴同學們:把喝過的瓶子留著,等到運動員結束的時候,又組織同學把瓶子送到他的宿舍。在內心深處,他也曾經感到過孤寂。但是,得到了生活在自己周圍的人們的理解與支持,在內心深處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
一天早上,他又去收購站送瓶子,當時的風特別大,袋子又裝得滿滿的,因此特別的兜風。那時候他只顧著著急走,綁的又不如平時的結實,因此,正騎著的時候,忽地車子猛的一晃,袋子掉下來了,滾了幾下,拋到了路中央。裡面的瓶子稀哩譁啦地都散了出來。滿地都是,附近晨練的人都把目光轉向了他。他也急的滿臉通紅,額頭也見了汗。當時只想跑掉算了。但是,最後還是忍了下來。低著頭,拖著袋子,一個接著一個的撿了起來。
這時候,晨練的人們都過來,幫著他把瓶子收拾好了。一會的工夫,幾百個瓶子就都回到了袋子裡了。他一個勁的點頭道謝,一位大爺對他說:「快去吧!別誤了上課!」「下次注意點呀!」「小心點!慢點騎」。人們善意的告誡。現在回憶起來,他還是激動不已。這裡面也許包涵有對弱小者的同情。但是,更多的是對不屈服於困境抗爭者的支持。
進入東北大學近兩年來,他就是靠著這種勤工儉學解決了他自己每月的生活費用。而且,對他來說,象天文數字般的學費,也被他解決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並且,還能購買一些課外的學習資料,豐富了自己的學習生活。「自己賺的錢,自己用的也踏實。」他說。
由於勤工儉學的時間太多,難免與學習發生衝突。相對來說,他的學習時間要比別人少的多。因此,他只能去搶時間,去擠時間。儘量的早起,儘量的晚睡。但是,由於太累的關係,精神與精力不夠,效率很難上來。考試的成績並不是很理想。這時候,輔導員侯老師又找到他,與他談心,並給與鼓勵,幫他分析失利原因,教他處理好學習與勤工儉學的關係,讓他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來調節自己,把自己與集體融合在一起。感受集體的溫暖,才不會陷入孤寂無援之中。
在老師幫助下,他逐漸地學會了如何處理好學習與勤工儉學的關係,如何協調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等。他從此變了,變得更加活躍、更積極、更上進啦。聯歡會上有他自編自演的節目,校刊上經常有他寫文章,操場上有他參加活動的情形,分擔區有他滿頭大汗的身影……漸漸地,學習的效率逐漸的提高,感覺也不象以前那樣沉重了。對處理好學習與生活的信心也越來越足了。
在他的臉上,我們看不到一絲一毫的倦怠與憂愁。相反,他的臉上整天充滿微笑。問他為什麼這麼樂觀?「也許是天生的吧?面對困境,苦惱、憂愁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我就是要微笑著面對一切。」他說話的時候,依然微笑著。
面對貧困所帶來的困境,他選擇的是拼搏,是奮鬥,是不屈困難所帶來的壓力,是流汗流血,但是不流淚的奮力的抗爭。勤工儉學的經歷,帶給他的不僅僅是經濟窘迫的緩解,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視野的開闊」——面對困難的抗爭。在將來的人生旅途上,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問他最深的感觸是什麼?他說:能進入東北大學學習,是他的幸運;遇到了這麼多熱心的老師與同學,更是他的幸運。如果沒有他們的關懷,今天,他不知道自己會在什麼地方生存,或者是在家務田,或者是南下打工,或者是……他自己也不敢想像。與同齡人相比,他是幸運的,儘管求學的路上還會有一些艱難,但是,他依然要走下去。面對親人、朋友、師長以及所有關心幫助過他的人,他會繼續走下去,不辜負所有關愛他的人,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加倍努力,創造更好的明天。祝願他一路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