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代聘禮中,「三金」一直活躍在禮單之上,那麼,它的地位為何如此穩固呢?
——原初的聘禮
作為禮俗文化大國,中國的「下聘」習俗由來已久。原初聘禮源自周公制定的「六禮」,只具有象徵意義,一隻大雁、五匹黑布、兩張鹿皮即可。
大雁作為自然界中少有的「一夫一妻制」動物,不失時、不失節、不失信,行止有序,寄託著青年男女對於婚姻忠貞、矢志不渝的渴望和追求。
要完成「六禮」繁瑣複雜的流程,普通民家大多不能承擔,因此在宋以前,「六禮」之俗多流傳於名門豪族之間。
——「三金」風行
逮至宋代,婚嫁流程大大簡化,由「六」至「三」,偏重「交換」意義的「納採」、「納幣」卻始終堅守陣地。「三金」之說在那時便已風行。
富貴之家送「三金」,即為金釧、金鐲、金墜,稍次一點的家裡改用銀器或鍍金代替,士官之家則送些綾羅綢緞。
除了「三金」,更有聘金+「六俗禮」之說,包含尺子、梳子、鏡子、剪刀、算盤、都鬥六種寓意吉祥富貴、長長久久的生活用具。其中算盤最為貴重,豪門大戶往往用千足金打造,意謂財源鬥進。
在古代,「三金」往往是身家富貴的象徵。
——「三金」到底有多貴?
現代「三金」的普遍克重,戒指4-6克,項鍊10-15克,耳環3-5克,總克重為17-26克左右。按照黃金首飾350元每克計算,大概需要6000元-10000元(不包含手工價格)。
那麼在古代,「三金」又價值幾何呢?
不同的朝代,金子的購買力不同,衡量標準也不同。清中期就習慣用糧食價格來衡量黃金的價值。
根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按糧價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一兩黃金約等於3400元。
在古代,1兩約等於30克,1克黃金約等於今天的113元。如今的黃金價格,足足翻了3倍還多。
其實,結婚送「三金」並不僅僅因為它的價格。三金所包含的三種首飾,分別代表著相戀、忠貞和美好,它早已不再只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把那些「將說未說」之言,含蓄地傳達給對方。
當新娘子戴著母親傳給自己的首飾嫁做人婦,這份愛與陪伴便從一個家庭走到了另一個家庭。黃金之於傳承的意義,又豈是金錢能夠衡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