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年說羊 喜洋洋
2015年,按農曆幹支紀年為「乙未」年,即十二生肖的羊年。羊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八(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羊年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吉祥和財富的象徵。
羊為六畜之一(六畜為:牛、馬、羊、雞、狗、豬六種家畜),從古至今一直與人相伴。早在人類社會初期,中華民族先民們就開始擇水草豐茂地帶牧羊狩獵。羊不但以其性情溫馴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而且羊、陽同音,羊、祥通假,故被視為吉祥之物。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中,從古代宮廷拉車的寵物到廣州五羊城的神話傳說,人們賦予羊以許多美妙的遐想,同時也寄託著對生活美滿、天下太平的祝福。
家畜中的羊有綿羊、山羊兩種,生性溫馴。幼羊吃奶時屈膝做跪狀,故人們借「羊羔跪乳」以喻人敬母之美德。野生羊有黃羊、青羊、羚羊、巖羊、盤羊、北山羊等,它們均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羊全身是寶,對人類貢獻較大,羊肉味甘、大熱,是上好補品。烤全羊乃高級美佳餚。涮羊肉、爆、烤羊肉、羊肉泡饃、白水羊頭、爆肚……是大眾化美食。羊肝有明目功效,中成藥有「明目羊肝丸」。其它如:蹄、血、心、肺、肝等既可食也能入藥,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詳細記載。
羊的毛皮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衣著用品,帶毛的羊皮加工後可穿著禦寒,名為羊裘。羊皮去毛加工後可做服飾、襪子、手套及其他用品。羊的毛絨是紡織的好原料,羊角可做木梳和裝飾品。
羊毛精選後可做筆,羊毫筆可供繪畫、書寫之用,毛筆位居「文房四寶」之首(筆、墨、紙、硯)。趙樸初先生就有「禿頭頂不住羊毫筆」的佳句。
羊,在文學家的筆下屢屢可見。「羊」字入詩的,僅就筆者所知就有梁簡文帝蕭綱的「鳳搖羊角樹,日映雞心枝」;唐代孟浩然「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滿襟」;南宋陸遊的「羊要高為棧,雞當細織籠」,毛澤東的「錕鵬展翅九萬裡,翻動挾搖羊角」等詩句。羊在文學作品中的佔有地位,由此略見一斑。
今日的羊姓,原是複姓「羊舌」,春秋末期改為單姓為羊氏。《中文大詞典》羊字條收入由春秋時期到元朝的羊氏人物達40餘人。
「舊社會有屬羊不吉利、屬羊的人命苦等說法,這其實都是人們生活裡的表層認識:認為羊是任人宰割的動物,過年過節就殺豬宰羊,後來長期的延續形成民俗,民俗習慣產生於民俗心理,但其實是根本沒有科學依據的。」著名民俗學家、遼寧大學烏丙安教授引經據典:「《說文解字》裡說,『羊,祥也』,漢字裡『最好』的幾個字,如美、善、祥等都帶羊字邊,在許多國家的民間故事、童話、寓言中,羊多被視為美好精神的化身,吉祥如意的象徵;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的澳大利亞,還將每年8月14日定為澳大利亞的羊節。」
烏教授說,三羊開泰,原本應寫作三「陽」開泰,本意是指從冬至開始,經過三九寒冬(古時將雙日子稱為陰,單日子稱為陽),即經過三個九的陽日,天氣漸暖,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否極泰來。後來三「陽」開泰就逐漸演變成三「羊」開泰。
「至於說屬羊的命苦、屬羊的人本命年裡要向周圍的人要多少個一角錢買蘋果吃等等說法,都沒有根據,不要聽打卦算命者的胡編。這些講究都是源於人心理上有壓力,因為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疾病、災難等不測,只是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