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越老越固執?科學家給出肯定的答案。
據《參考消息》7月7日援引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報導稱,社會科學告訴我們,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保守。
上周脫歐公投結果出來以後,英國的年輕人陷入震驚和沮喪。在年輕人當中,留歐支持者的比例遠遠多於脫歐。但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卻不是這樣。
在脫歐問題上,女王確實比較保守,別的麼……
事實上,脫歐引發一個令人不安的大問題:我們日後是否註定會比現在偏見更深更愛抱怨?
毫無疑問,我們出生的是的對於我們世界觀的形成很大。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在他們成長的過度,種族隔離盛行,同性婚姻不可想像。生在90年代的美國人對什麼是正常則有完全不同的參照。
那麼,哪些證據顯示衰老本身對世界觀的影響呢?一個線索來自個性研究。
通常認為,人的個性在一生中保持穩定。但是,2011年對兩萬名德國人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年紀較大的受訪者對新體驗的開放度相應降低。其他研究也發現,與年齡有關的變化在不同國家都是一樣的,說明其中可能存在某種根本的東西。2009年的一項研究在比利時和波蘭(兩國在二戰後的歷史截然不同)比較年齡、政治傾向和個性,結果發現同樣的模式。
個性發生變化的一個原因或許在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終結的需要」也在增強,也就是希望把不確定性和含糊性降到最低。
這裡有一條重要的附加說明:僅僅因為老年人可能傾向於保守主義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能採納自由主義的看法。
說起來,這位也70歲了,年齡是不是影響了他的一些立場?
《美國社會學評論》2007年刊登的一篇論文比較了1972年至2004年對社會態度開展的25項調查。結果發現,就社會寬容的問題和表述而言——比如女性是否應該「負責照顧家庭而讓男人負責照顧國家」以及「白人有權按自己的意願不讓非裔美國人搬進自己的社區,非裔美國人應當尊重這種權力」——老輩人的態度跟過去相比更為寬容。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心理學家比爾·馮希佩爾發現,一般說來,年紀較大的人希望做到公平並控制自己的偏見,但他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馮希佩爾懷疑,這是大腦隨年老而退化所導致的結果。
他說:「很多研究顯示,年紀較長的成年人控制有害想法的能力受到損害……年老會使很多人對移民的態度變得更負面。」
他認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斷接觸成見。我們能夠在無需明言的情況下識別它們,就算我們不相信這些成見,或者不基於它們採取行動。他說,成見「無論我們想不想有都會自動開啟」。
大腦需要做出努力——額葉主動控制——才能停止這些成見,以更全面更立體的方式看待別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或許會失去抑制成見的能力,儘管我們聲稱想這樣做。
從表情上確實能看出,他非常努力地對抗成見(伊萬卡:我父親是個女權主義者)
馮希佩爾在幾項試驗中證明了這一點。他發現,年紀較大的人在不名言的聯想試驗中表現出更強的種族偏見。他們更容易記住故事裡那些模式化的信息。他認為,這與老齡帶來的其他自控能力減弱有關,比如發表不合適言論或染上賭博的惡習。
我們的某些思維模式會隨年齡而變化,承認這一點很重要。此外,儘管年輕人可能會嘲笑老年人眼下做出短視的選擇,他們自己某種程度上或許也在去往那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