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對李娜專訪的截圖,標題:李娜,中國網球的叛逆者
近日,李娜成功衛冕WTA深圳賽冠軍迎來賽季開門紅,其後接受採訪時她直言自己非常自卑,因為10年來她一直「被壓抑」,這樣的教育讓她不相信自己。同時,她也痛斥居心叵測的某些媒體,直言「媒體黑我不能裝看不見。」
《私人訂製》喊出了「成全別人,噁心自己」的口號,而李娜的魅力在於「噁心別人,成全自己」。乾淨會讓蒼蠅噁心,芳香會讓臭蟲噁心,真實會讓人類噁心。娜姐坦言有媒體別有用心地一直黑她,她在自傳《獨自上場》裡憤怒地寫道:「失敗的感覺像在迷霧中掙扎,清楚地聽到周圍傳來的咒罵和侮辱。」
世界上充滿懦夫和傻瓜,但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勇氣去忍受別人的不幸,都有足夠的智慧去評論別人的言行。於是,李娜的痛苦被麻木者忽略了,李娜的叛逆被抹黑者歪曲了。李娜直率、倔強、敢作敢為,這不符合吾國與吾民傳統的價值取向,因為中國式教育培養的是聽話的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沒話找話的人和有話不說的人。
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差一點兒毀了李娜,那就是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娜姐度過了黑暗的童年和煎熬的青春,10年多從未聽到過一句表揚,沒有溫暖、沒有信任、沒有理解。父親病逝隊裡瞞著她不說,與姜山戀愛隊裡橫加阻擾,平時儘是苛責、奚落和體罰。李娜回憶說:「一到訓練我特別害怕,就會想,完了,又要挨罵了。」
如果李娜稍微脆弱一些,她的天賦和潛力就可能被徹底扼殺;即便堅強如李娜,她也因那窒息的十年,喪失了最寶貴的比賽氣質。娜姐直言中國式教育讓她感覺無助和無力,遇到「困難球」,潛意識裡就會自我懷疑,一旦犯錯誤,便接二連三地犯錯誤,無法及時地做出調整,而這樣的致命弱點並不會出現在小威等歐美球星身上。
從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角度講,李娜受到「創傷情境」的荼毒,早年訓練飽受羞辱和奴役,使其糾結、躁動、迷失,很難打出「女王範兒」。為什麼再貴重的名種蟋蟀,只要噬鬥失敗,就會被主人毫不吝惜地扔掉踩死,因為驚弓之鳥不堪再戰了。俗話說,霜打之後無勁草,鬥敗之後無雄雞。再偉岸的駿馬,如果記憶深處埋藏一道道鞭影,又豈能禁得住戰場刀光劍影的刺激?
某些媒體喜歡抓住李娜性格上的弱點不放,極盡挑撥離間、煽風點火之能事,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李娜若沒有如此剛烈的性格,她能突破層層挫敗感打出來嗎?無數個李娜被充斥奴性的教育湮滅,如今這個幸運掙脫牢籠束縛的李娜,難道不值得特別珍視嗎?抹黑李娜成癮的媒體,有沒有勇氣和操守,掉轉炮口瞄準封殺天賦個性的運動員批量生產線?
越是天才越是脆弱,卡夫卡說「一切障礙都能毀掉我」,摧殘否定式的教育讓李娜痛徹心扉、心結難消,而現在竟然還有人為冷漠、機械的教育唱讚歌。王朔大罵國內功利的教育觀抹殺了人性最基本的快樂:「我不讓孩子參加中考高考,考好了會變成傻子,考不好自信心會受打擊。什麼是成功?不就是掙點錢,讓××們知道嗎?我孩子不需要這樣的成功。」
李娜堅持做自己,就會傷害到那些從來沒做過自己的人,威脅到那些不願讓別人做自己的人。所以針對李娜,發自本能的、有所預謀的攻擊肯定還會延續。李娜頑固的傷勢可以用每周打針來控制,而曾經教練的打壓、如今媒體的玷汙,讓她的心滴血不止。 大公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