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中國足壇的中性名一刀切引發了巨大爭議。中性名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讓俱樂部發展的更好;按照足改的精神,通過中性名的變更,讓俱樂部在地域化基礎上實現股權多樣化。
然而所謂的股份制對於中國足壇來說,顯得有些超前;當中國各職業聯賽俱樂部都成為了賠錢的爛攤子時,絕大多數俱樂部依舊需要一家企業來死扛的情況下,中性名的推進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當陳戌源明確表態,各俱樂部不要動不動就改個XXFC,改名最好像J聯賽俱樂部學習時,我們看到了俱樂部抵抗般的推出了廣州隊、廣州人、青島人、江蘇隊、深圳隊這些名字,忽然間讓外界有一種夢回全運會的感覺。
然而對於這些俱樂部改名的抵抗,陳戌源最多是敢怒不敢言,畢竟跟他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上港,直接把名字改成了上海海港。
此前上港俱樂部對外表態,球隊的新隊名將會是結合城市精神與傳承意義的融合體現。上海本身是一個在開埠後,靠著外貿快速發展起來的城市;當港口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經濟命脈,推動了上海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因此「海港」這兩個字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上海的歷史和文化。
但問題在於,上港俱樂部的投資方上港集團的全稱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港口也是上港集團的精神內核,上港集團內部刊物都叫《上海海港報》。在中性名的背景下,把上海上港直接改名為上海海港,名義上確實實現了名稱中性化。但上海海港這4個字放在一起,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上海的港口,簡稱依舊是上港。
而在最近十年的中國足壇,有兩家俱樂部被外界稱之為有背景;一個是廣州恆大,另一家就是上海上港。「有背景」意味著他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被放大的背景下,上港的中性名改成「上海海港」自然會引發巨大的爭議。但是在爭議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看到,上港這個中性名改的是既不違背政策規定,還實現了投資方利益最大化,「上海海港」甚至要比「上海上港集團」更能體現出企業文化的內涵,可以說上港這波改名確實是教科書一般的操作。
但在「機智」的背後,也能體現出「雞賊」的一面。畢竟上港玩的這齣改名,將漢字的魅力充分發揮,以至於他確實改了名,外界卻覺得他壓根沒改。但上海海港的字面也沒有出現上港集團的痕跡,查閱足協的文件,我們會發現上港這麼改沒任何問題。
上港此番操作很像足球場上的「衝撞」,犯不犯規看裁判如何判;而中性名是否通過,最終解釋權在足協手上。就目前的情況看,上海海港得到了足協的通過,這就讓本已引發了巨大爭議的中性名再起波瀾。
是沒有違規保住了投資方原有的內涵,還是在足協的照顧下打起了擦邊球?這既重要,但又沒那麼重要。不重要是因為,改中性名的目的本就是「深入人心」,但大家改名後,歷史全部清零了,不管改成什麼,外界都要重新消化。而重要的地方在於,相較於廣州隊、江蘇隊、廣州城等名字而言,上海港口至少還算是個有地域特色的好名稱;但這個擦邊球一打,未來必然會有俱樂部去效仿。一旦大家都去打擦邊球,改中性名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在我國有非常多的戰略性的好政策,卻被執行壞了;而中性名的更改原本也是與國際接軌的信號之一,然而足改方案只給了一個大框架,需要足協去添加精神內核、展現執行能力的過程中,也需要看足球產業在中國社會的定位和經營能力。只是現階段中國的足球產業還處於底層,足協為中性名添加的精神內核過於教條主義,執行層面又出現了「山東泰山」、「淄博蹴鞠」、「深圳壆崗」沒通過,而「上海海港」得以通過的鬧劇時,中性名的好政策看起來正在被足協給執行壞了。而上港「親兒子」的身份,恐怕一時半會也擺脫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