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陸頻釋善意 兩岸關係再度逢春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15日,資深臺灣問題評論員海洋在香港《大公報》撰文,文章如下:

 

  胡錦濤主席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六點意見,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走和平發展之路。以「和為貴」、「和為上」、「和為統」為重。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在臺灣問題上,延續了胡錦濤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的六點意見的基調。溫總理在報告中說,「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突破」。北京願意與臺灣就政治和軍事問題舉行會談,「為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創造條件。」溫總理在報告中還說,「要繼續全面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推動籤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並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努力增強兩岸雙方政治互信。」溫總理又說,「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我們願意通過協商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島內媒體評論認為,胡錦濤、溫家寶的講話,反映出大陸對臺工作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善意,不僅表明兩岸關係大為改善,同時也給了臺灣民眾戰勝經濟衰退的信心。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講話意義重大深遠,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走和平發展之路極有必要,好處甚多。

  一、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走和平發展之路,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需要。

  兩岸同胞同是炎黃子孫,有著相同的文化、語言、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兩岸人民懂得,國家的興旺發達、民族的興盛富強、人民的安居樂業,與祖國的統一緊密相連。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統則兩益、離則兩傷。這是中國歷史和現實事實反覆證明了的客觀結論,並早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識和願望。兩岸走和平發展之路,能進一步加強兩岸交流交往,乃至祖國和平統一,大大有利於兩岸特別是臺灣經濟發展和其它方面的建設。

  二、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走和平發展之路,是反對「臺獨」,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避免戰爭的需要,也是臺軍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胡錦濤在講話中表示,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以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

  胡錦濤講話,明確提出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走和平發展之路,直接為臺軍提出了對話的信息,引起了臺軍的極大關注和反響。這意味著臺海上空的戰爭陰雲開始逐漸散去,這是臺軍渴望和平,更不願意為「臺獨」賣命,丟掉自己的寶貴生命,毀掉自己的家園。

  臺軍是反對「臺獨」的。然而,陳水扁八年執政,大搞「臺獨」、大搞「去中國化」,還下令在臺軍中大搞「臺獨」教育,以此徹底取消反「臺獨」教育,用「臺獨」理念為官兵「洗腦」把臺軍作為搞「臺獨」的重要工具。而這些都是臺軍乃至渴望安居樂業、和平發展的臺灣同胞都十分反感的。

  三、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走和平發展之路,是臺灣主流民意的需要。

  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是臺灣的主流民意,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關係逐漸趨於緩和,發生了重大變化,臺灣民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臺「陸委會」在2月16日公布的報告稱,「2008年兩岸關係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整理了去年108項兩岸相關民意調查,提供了很多正面數據,變化的表現和特點是:

  (一)認為兩岸關係已經走出危機,對前途比較樂觀,有64.8%的人認為兩岸關係跟過去比,變得比較緩和,22.6%覺得沒有改變,12.2%認為變得比較緊張。也就是說,很多民意認同,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對峙的時候已經過去,現在是兩岸近60年來關係最好、相處最和睦、發展最快速的時候。

  (二)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民意變得更加寬容和包容。在統「獨」態度方面,民調顯示,主張廣義維持現狀的民眾有91.8%,這是歷年來的調查新高。表明當前兩岸努力推動的和平發展政策得到了最大的臺灣民意歡迎和支持。

  (三)對於兩岸兩會商談並推動兩岸關係的政策措施,民意變得更理解,針對兩會協商的四項成果,有56%民意表示支持,52%認為利多於弊,反面評價不到兩成,有55%民眾願意繼續支持馬英九當局所推動的兩會模式進行兩岸協商,不支持者僅佔26%。超過六成認為民進黨圍城抗爭超逾了民主界限,黨主席蔡英文領導無方,應為街頭流血衝突負全責。

  (四)多數臺灣民意認為兩岸直接「三通」對臺灣經濟有利,民調顯示,61.7%認為兩岸直航對臺灣長期經濟發展有好的影響。

  (五)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已獲得成果有較多的認同,有55.3%的受訪者認同臺灣在兩岸關係方面有重要成就;有40.4%同意臺灣在國際參與方面有重要成就,有49.7%同意兩岸經貿關係已經全面正常化。

  臺灣民意的變化,正反映了臺灣民眾亟望兩岸早日結束敵對狀態,走和平發展之路。

相關焦點

  • 蔡繞圈子難顯改善兩岸關係誠意
    臺當局再度派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擔任臺灣方面的領袖代表參加APEC會議,無非是希望宋楚瑜能在會議期間與大陸領導人「不期而遇」,從而製造「兩岸對話」的假象,但去年秘魯APEC會議宋楚瑜無功而回,這次能否如願,外界相當好奇。這一年多來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始作俑者正是民進黨當局自己。蔡英文政府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
  • 大陸首部全面系統論述1979-2019年兩岸關係書籍出版
    出版方九州出版社介紹,這是大陸第一部系統論述1979年至2019年兩岸關係的著作,全面分析了40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分為上下兩篇,共十五章,54萬字,從縱、橫兩個維度展開論述。上篇內容為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從臺灣問題的產生與兩岸軍事對峙開始,闡述了和平統一方針的確定與兩岸隔絕狀態的結束、兩岸關係新起步和跌宕起伏、兩岸關係從緊張動蕩走向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推動與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一輪較量;下篇從兩岸政治關係、協商談判、經濟關係、文教交流、社會交往、涉臺法律事務、兩岸涉外事務、臺海軍事安全及40年兩岸關係主要特徵和重要啟示等9方面,對兩岸關係各層面進行深入剖析
  • 特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和打破僵局的解方
    2008年,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雙方再度確認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由此開創和平發展新局面。回顧2008年兩會恢復商談的過程,時任海協會秘書長的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說,中國國民黨重新上臺,動蕩不安的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轉機。當年5月26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明確表示「期望貴我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制度化協商」。
  • 臺媒:賴清德一句話 蔡英文很尷尬 兩岸關係大冒險
    兩岸政策是臺灣地區領導人決定的事項之一;賴清德雖是以「最高行政首長」身分列席「立院」備詢,但也是承蔡英文之命,他對兩岸政策的表述,應該忠實傳達蔡英文意旨。但蔡英文上任後,有關兩岸的發言極為慎重。她在520就職演說及去年「雙十」都強調,「會依據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規,處理兩岸事務」,以及反覆重申「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都看不到任何「臺獨」字眼。
  • 解放軍大規模亮劍臺海,蔡英文稱盼「兩岸對話」
    一段時間以來,臺當局無視兩岸民意,執意背靠美國「以武拒統」,嚴重傷害了兩岸民眾的友好情感。2020年12月,解放軍大規模亮劍,警告臺當局,重壓之下,蔡英文果然「服軟」,1月1日新年致辭上,再度稱「期盼兩岸對話」,「臺獨」這是怕了?
  • ...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評《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
    導言概括了全書15章的內容,從40年兩岸關係的歷史性進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家必然實現統一的大趨勢中,提煉出四點認識和體會。全書廣泛徵引史料,除大陸和臺灣各種公私著述以及外文資料,還引用了若干權威網站資料和學位論文;對兩岸關係中的主要方面作了深度剖析,縱橫交織,夾敘夾議,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對兩岸關係中的要點、難點、亮點,多有點睛之筆。
  • 世界日報:期許開春大吉兩岸互動漸入佳境
    馬英九對兩岸「三通」的論述相當樂觀,但也了解其中微妙。馬英九舉例說,臺灣與大陸過去兩年,貿易額超過1000多億美元,這是因為臺灣在大陸投資多,通過臺商大陸進口了很多臺灣貨,是由投資帶動貿易的典型;但當大陸投資環境不再那麼好,兩岸經貿的成長就不會再像過去那麼快。甚至可以想像開春之後,還會有許多臺商工廠倒閉,或陷入苦撐待變的境遇。
  • 蔡英文或成兩岸關係的「關鍵」
    疫情影響了世界,加速世界產業經濟的變化,也改變了海峽兩岸的關係。西方國家「甩鍋」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年初爆發,中國大陸快速組織封鎖了武漢等區域,安排了全國優質醫療團隊支援湖北,有效抑制了疫情的擴散。而美國政府因不重視疫情防控,超190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33萬多人死亡,並以極高的速度繼續擴散。美國政府不抓緊疫情防控,還把責任甩給中國大陸。
  • 三大運營商推動IPTV再度逢春
    原標題:三大運營商推動IPTV再度逢春   5月10日消息,從去年開始,IPTV再度逢春。工信部《2017年1-3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報告顯示:我國光纖接入普及率的提高加速了IPTV業務發展,IPTV用戶總數達到9592萬戶,1-3月淨增919萬戶。
  • 新華社發表時評:願兩岸關係虎步龍行更上層樓
    一年來,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增進了政治互信,保持了良性互動;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的制度化協商踏上行穩致遠的軌道,以一系列新協議和新共識,給兩岸民眾帶來諸多實惠;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正式啟動,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全面實現,兩岸經濟交流制度化、機制化進程邁出重要步伐;兩岸人員往來持續熱絡,文化交流豐富多彩,全年大陸居民赴臺93萬人次,同比增長235.65%……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亮麗圖景已徐徐展開
  • 臺灣屏東蓮霧銷往大陸 果農擔心兩岸僵局影響銷情
    屏東蓮霧在大陸熱銷(圖片來自港媒 資料圖片)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臺灣屏東今年首季「蜜風鈴」蓮霧,從11月13日起開始銷往大陸。貿易商表示,屏東縣的蓮霧銷往大陸一年就可賺新臺幣20億,在大陸很受歡迎。但是屏東的蓮霧農則憂心表示,希望當局維持好兩岸關係,莫讓蓮霧重蹈香蕉覆轍。  屏東縣農業處長黃國榮在接受臺媒採訪時表示,當局要和大陸怎麼做,我們無法管,只希望留口飯給他們吃。
  • 蔡英文連任:不僅影響兩岸關係,也決定臺灣的命運
    圖片來源:臺媒臺媒《觀察》79期發表臺灣中山大學、佛光大學名譽教授姜新立的文章指出,1月11日,蔡英文高票當選連任,其所隱含的政治意涵是特殊的,也是多面的,此不僅影響今後的兩岸關係,也決定了臺灣未來的命運。
  • 馬英九第二任期過半兩岸政績獲突破 未來難題待解
    馬英九多次宣示推動兩岸關係 收穫大陸善意  兩岸關係一些領域獲突破 「張王會」海內外關注  2012年5月20日,馬英九連任伊始時即提出,未來四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在連任的第二年,馬英九則數度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
  • 綠擺爛、藍猶疑,柯文哲獨撐兩岸城市交流局面?
    只不過,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民進黨當局此前針對大陸的種種「政治防疫」表現,讓兩岸關係持續陷入冰封。臺媒日前直言,對於武漢臺胞遭「註記」、「小明」(指未在臺灣地區入籍的大陸配偶前婚生子女)遲遲無法返臺乃至陸生入境就學遭卡關等問題,在臺灣與大陸疫情都得到控制的情況下,臺陸委會等部門仍是「打太極」或「踢皮球」,「這完全是歧視的問題,把兩岸民間善意幾乎葬送」。
  • 12月26日,兩岸共同辦了一件大事,祖國大陸距臺灣又「近」一步
    新華社報導稱,12月26日上午,隨著G5322次列車從平潭站緩緩駛出,祖國大陸離臺灣島最近的鐵路——福平鐵路正式開通運營。該篇報導介紹稱,平潭是祖國大陸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與臺灣新竹相距僅68海裡。當兩岸共同辦了這一件大事後,讓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又「近」了一步。
  • 港媒:東風壓倒西風,大陸更強大更有信心更有定力處理兩岸問題
    中國大陸在這一年因疫情而付出代價,也因為成功控制疫情兩變得更加強大。相反,西方、特別是美國沒落的腳步正在加速。臺灣資深媒體人陳國祥認為,東風顯已壓倒西風,國際加快重新洗牌;一個嶄新權力格局的世界正胎動中。 2021年已經到來,世界需要重新出發,兩岸關係無法置身事外,將會加速演進。兩岸關係一向受三大因素影響,包括大陸對臺方針政策、美國的幹涉、臺灣島內政局與民情等。
  • 命運一體 榮辱與共——臺灣各界人士建言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新華社廈門6月13日電(記者劉歡 許雪毅)在福建廈門參加第八屆海峽論壇的臺灣各界人士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需要兩岸同胞共同作出努力。希望兩岸能夠繼續深化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加強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動、建設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呂秀蓮:要好好思考兩岸關係,政治人物要學說話!
    奇蹟中國編輯:十二因為武漢地區的心情冠狀病毒還在持續肆虐,並且臺灣地區對大陸的疫情置若罔聞,臺灣地區前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呂秀蓮在近日也呼籲臺灣各界應當重新思考如何能將兩岸關係恢復正常化,並且她還影射了蔡英文政府在特殊時期,要放棄「政治利益」,而幫助中華兒女共同渡過難關。
  • 馬英九前兩岸智囊:2021年兩岸對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在臺媒撰文說,庚子年多事,兩岸雖未「地動山搖」,但形勢仍是相當嚴峻。迎接新的一年,兩岸關係能不能否極泰來,關鍵還是要看陸美關係的走向,因為它會牽動陸臺美三方關係的發展。
  • 臺學者:兩岸關係若搞好 防疫豬事大吉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非洲豬瘟來勢洶洶,蔡英文辦公室、臺「行政院」及「農委會」等相關單位都將矛頭指向大陸,歸究責任,但這也凸顯因兩岸關係不佳,相關信息交流不足,導致臺當局只能採取查緝的消極方式,防止疫情入臺,效果恐將有限,學者認為,兩岸關係若搞好,才能有效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