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更早期的古代,除了帝王注重自己是什麼時候降生之外,普通的人們都並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出生年月,現在我們經常祭祀或慶賀某某某歷史名人的出生,比如慶賀孔子,但實際上當時的孔子根本不會搭理自己在某年某月某天出現。
我國的史料古籍是非常多的,即便是在司馬遷的《史記》出現以前,稗官野史數不勝數,無論是風言風語還是某一家編纂,至少關於生日的字眼完全沒有被提及。
而對於古人過生日的這個模式,最早的記載已經來到了魏晉時期,在《顏氏家訓·風操篇》中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緘縷,並加飲食之物……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刺日,嘗有酒食之事耳。」
在《三國志吳書》的《劉繇傳》中曾提到過慶祝佛祖生日的世俗廟會,「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裡,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
雖然大都沒有提及生日二字,但從所行之事已經可以看出與慶賀生日並無兩樣,在南北朝時期這成為了一個默認的習慣,但沒有列入任何制度與風土人情中。
周王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禮法的時代,孔子與儒家一直推崇的也是禮樂治國,在這樣一個時代都未能找到半點記述生日的內容,可見在魏晉前確實沒有這個風俗。
當然正是因為沒有明文規定,大多數人即便想要慶祝也無從下手,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隋文帝,他作為一國之主,一紙詔書下令「哀哀父母,生我動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但夙樹不靜,霜露既降,感思空切。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來為自己過了個生日,當然皇帝追求浮誇與高人一等也是很正常,不過比較隋文帝在歷史上的名聲也很好,他沒有將過生日列入制度法規中去,所以即便隋文帝給自己過了個生日,無非也就是造成朝廷的跟風與效仿,影響不到大局。
那麼過生日究竟是在何時成為了正規條例裡的內容呢?這都要拜唐玄宗所賜了。
這麼說來唐玄宗為後世留下的東西還不少,歷史上最著名的大事件之一安史之亂,歷史上最著名的美人之一楊貴妃,歷史上最著名的改編故事之一長恨歌,當然這個過生日也是唐玄宗定下來的,可謂是歷史上最早的一個法定節假日。
在《請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中,張代「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鹹令宴樂,休假三日。」,不過第一回唐玄宗礙於沒有前車之鑑並未答應,但該過的節日還是過了,直到第二年群臣百官同時請求,唐玄宗的「千秋節」出現了。
這是千秋節與唐玄宗過生日之間的淵源,在這背後其實千秋節與中秋節也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繫的,不過今天我們講的是過生日而不是中秋節,如果有機會就等到下一次再講吧。
唐玄宗這生日一過,就剎不住閘了,比隋文帝更加奢侈,我想他恨不得天天都過生日,然後天天都可以不理朝政、美哉美哉了,所以唐玄宗的折騰遠大於隋文帝,這就不僅僅造成了短暫的影響,而是長期的影響,所以上至朝堂下至百姓通通開始效仿唐玄宗,畢竟「上梁不正下梁歪」是經常存在的一件事。
所以過生日的習俗從唐朝以後徹底被落實,在中原大地上被廣泛傳播。
從理論上講,過生日還是我國人民發明的,雖然生日的概念最早可能並不起源於我國,這是希臘文明流傳下的內容,包括今天我們在過生日的時候會吃蛋糕以及吹蠟燭,這就是典型的西方習俗,在希臘文明中,這存在著祭祀神明的意味,因為他們相信每個人誕生時身邊都跟著小精靈而點燃和吹滅蠟燭一方是祭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願望成真。
在早期的西方,生日還和耶穌掛鈎,不過基督徒是完全不為自己過生日的,他們認為這是異教徒行為,不可取。
唐朝後,過生日的習俗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了一種習慣。要說過生日為什麼能夠風靡,除了帝王的「優秀典範」之外,與思想也不無關係,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化自覺的時期,此時還有外教,諸如佛教傳入我國並且盛行,南北朝時多位君主甚至成了吃齋念佛的信徒。
佛教中關於佛的降生是有著很多討論的,也可稱之為佛的生日,自然而然從關於佛的生日到關注自己的生日這一概念的轉變,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
其實我很煩這些要提到歷史文獻與資料的講述,現在是個網絡信息井噴的時代,各類的真假文獻層出不窮,如果過去記錄個野史的至少還是個史官,那麼現在只要是個人都能胡編各種歷史了,實在是讓人頭疼不已如何尋找文獻典籍與資料,這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察人是否具有合格的學習能力與優秀資質的點,當然我絕不是在自誇,因為通常我自誇的時候都不會讓人看出來的,但是你看我這話說的多麼簡單明了,所以肯定不是我在自誇。
我對於給自己過生日其實沒什麼隆重的儀式感,如果在小時候還是挺有的,因為小時候大家都處於一個懵懂無知的年紀,對於什麼儀式感可能看的更重要,比如我之前認識一個初中的孩子,她很強調過生日要送禮物、要聚會這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