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不能夠僅僅靠著愛情來維持的,還需要一定的信任和理解。」這是在《婚姻前規則》中的一句經典語錄,三對小情侶演繹著婚姻前後的現實故事。
王明軒和蔣新瑤他們兩個相識在大學時期,彼此懷揣著對於未來的夢想,在大學畢業之後兩個人便不顧家中人的反對,想要馬上步入婚姻的殿堂。
在兩個人結婚期間,兩家人也是矛盾重重,奈何擋不住這對新人結婚的衝動和決心。
當他們真正走入婚姻之後,發現在婚姻生活裡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兩個人,兩個人變得越來越愛爭吵,漸漸的,曾經浪漫的大學愛情被那些油鹽醬醋茶的小事兒消耗殆盡。
他們的婚姻之所以坎坷,首先在婚前兩個人並沒有真正的認清楚婚姻的本質,他們之所以想要快速的步入婚姻的殿堂,是基於一種衝動。
與此同時,在結婚前期遭到了家庭成員的反對,所以這樣的婚姻在一開始也是不被祝福的。
一個完整的婚姻關係體系,不僅僅是由夫妻雙方兩個單獨的個體構成的,它包含著兩個大家庭。
藝術青年文浩和趙亞彤倉促的結婚了,兩個人是典型的閃婚群體,但是文浩一直得不到趙亞彤母親的認可,在婚後兩個人的性格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彼此開始漸行漸遠,最後和平分手成為了好朋友。
他們的婚姻是在一時衝動的基礎上做的決定,閃婚本身就是具有風險的,他們兩個並沒有完全了解對方,也沒有一個恰到好處的磨合階段。
因此這樣的婚姻沒有任何的牢固性可言,所以他們在婚後,當新鮮感過去之後,他們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深,性格差異越來越顯露,也最終導致兩個人最終走向了離婚。
富二代黎昕,他是一個喜歡遊戲人生的人,無奈在家人的逼迫下而選擇結婚。
黎昕遇到了張小凡,覺得她單純善良,肯定能夠滿足父母的要求,而張小凡正在一個迷茫期,面對黎昕的追求和他家庭條件的優越,她動心了,並且滿心歡喜的準備當一個少奶奶。
然而婚後的生活讓張小凡覺得無助,甚至痛苦,黎昕依舊在花花世界裡無法自拔,兩個人也最終由愛生恨走向了離婚。
他們的婚姻註定是失敗的,因為一開始黎昕就不愛張小凡,作為兩個家庭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個體,黎昕和張小凡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黎昕結婚的初衷並不是因為他愛張小嫻,而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壓力,而張小凡恰恰是一個適合結婚的對象。
而張小凡對於愛情也本身是迷茫的,在面對富二代黎昕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也被這種物質和花言巧語所迷惑。
當他們進入婚姻關係之後,黎昕並沒有收斂自己的本性,也不懂得什麼叫做責任感,而張小凡在婚姻裡也逐漸的失去了自我。
因此,我們會說兩個人能不能過一輩子,在婚前就已經是註定的。
原生家庭的因素
原生家庭對於個體本身來說是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它影響著我們的性格塑造,也影響著未來,我們會選擇一個什麼樣的人。
父母在先天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父母之間的情感關係也會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情感認知和選擇。
有些父母在孩子幼年時離異,那麼在他長大之後,更渴望有一個包容自己的人存在,他們缺乏安全感,可是又怕被人欺負,所以會偽裝得非常刻薄,而這個時候他需要的對象一定是一個能夠在性格上給予父母給予他最大支持和愛的人。
曾奇峰老師曾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原生家庭影響著夫妻關係,也影響個體對於婚姻的態度,也註定決定著兩個人是否能夠真正地走一輩子。
三觀價值的差異
不要因為一個人對你好,或者說你捨不得這段感情,兩個人就勉勉強強的在一起,這樣的愛情最終也會走向一種分離。
真正能夠走一輩子的人,他們一定是在三觀價值上有足夠高的相似度,換句話說,當一方提出一個意見時,另一方能夠給予積極的回應和認可,而不是相互之間去排斥對方心裡的想法,認為那就是錯的。
如果一對情侶,他們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在婚前大吵大鬧,那麼在結婚之後,即便他們生活在一起還會繼續爭吵,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也很難融入到對方各自的圈子裡。
一些東西我們是很難真正地去改變的,所以有些時候兩個人即便很相愛,但是他們就是無法真正的生活在一起,與其糾結不如早早的放棄而選擇新的開始。
參考資料《愛情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