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膺其人,在仕時為政清廉威明,為將武勇禦敵;在野時設帳授徒,桃李天下。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聊李膺。
尤其是他與陳蕃、劉淑等人以自身的品行風範倡領天下書讀人不與汙濁的現實同流,而同聲共氣議論國事,指斥是非,「危言深論,不避權貴」。以致「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譏貶,屣履到門」,其輿論力量之強大,「輿論導向」之有力可以想見!正是在他們的倡導之下,素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行為準則的士林,風氣為之一變,居然丟棄了儒士們的怯懦與渙散,顯示出激濁揚清的英雄本色。雖然士林們因此致禍,慘曹殺戮,但是客觀上起到了匡時弘道,延緩東漢統治滅亡的作用。
就是到後世,也有人對李膺的行為持異議。明人張燧曾經對李膺殺野王令的事發生評論,他說:「人臣挾簡元之風,致令天子幸侍之弟逃命柱中,可謂威望已極,而必欲殺之。膺子是有死道矣!」說白了就是「李膺自己在找死」。張燧認為:「天下之事,所貴君子通時達變,毋徒苛求已甚。釀成禍端,亦不得不分甚責也!」持這神觀點的人並不少。也許正是這個主要原因,在後來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知識分子在參予國家大事上,從人心、士氣到影響力量的強大,都再沒有超過李膺他們。的確,桓、靈的政治之黑暗和不可救藥,是世所公認的。以李膺的學識、見識,難道他沒能著清這一點嗎?應該說,是看清了。
唯其如此,當延熹九年,他的朋友荀爽勸他「屈節以全亂世」之時,他才會以「敬謝荀君」四個含意深長的字謝絕了荀君的勸告。他在保全自己與「屈節」於亂世之間選擇了後者,這正是正統的中國儒士們的追求。從孔子遊說列國到孟軻屈為齊國客卿,後世讀書人總是以「仁」和「義」為他們的理想境界。雖聲「大隱於朝,小隱於野」者,但更多的都是「以世為非議,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不避禍、不屈節,「雖死而未悔」;為了東漢政權那一方不堪彌縫的殘破皇天,明知疾不可為而為之,這是李膺其人生的行為特點,也是士林中人奉為「天下楷模」的原因。
正是這個原因,「天下之士奮起感激,波蕩而從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顧」。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至今仍具有的特點,是歐美等外族知識分子所不能比擬的。雖然事實驗證,它恰恰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
小編覺得儘管桓靈之際出現了李膺、陳蕃這樣一大批「死心社稷」的士人,使衰微之極的國勢能「傾而未顛,決而未潰」。然而歷史大勢畢竟去矣,正所謂「道之將廢也興,命也!」網友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