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很久很久的古代,臺灣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山清水秀的大清溪一帶,在大清溪邊有一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他們靠捕魚度日。
一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
大尖和水花決定要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他倆在白髮老婆婆的指點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龍。
他們還拿了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託上天空。為了徵服惡龍,他們永遠守在潭邊,變成了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後來,這個大潭,人們就稱它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人們為紀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輝的月光下,模仿他們夫婦託太陽、月亮的彩球,不讓彩球落地,玩起「託球舞」的遊戲。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隨後,背簍會開始。頭人將紅布一晃,未婚男女就迅速散開,在歡呼聲中,小夥子們就擁向檳榔樹,開始釆擷這象徵著愛情和預示生活幸福的檳榔。
爬樹採擷時,規定肚皮不能碰上樹幹,全用手腳的力氣,以顯示小夥子的力氣和靈敏。爬到樹梢,按規定採下30個檳榔,裝入繡花掛包中,從樹端滑下來挑選,偷看自己的意中人。
這時,主持人又向姑娘們說道:
跳吧唱吧,我們美麗的姑娘們,背起你那玲瓏的藤簍,跑呵唱呵,唱吧跳吧,幸福在向你呼喚,幸福在向你招手,用你智慧的眼睛,去選擇你心愛的人吧!
姑娘們在一片歡笑聲中,背起用紅、黃、藍、白各色花紋圖案編織的輕巧雅致的小藤簍跑開了,小夥子在後面追逐。他們在笑聲中跳著唱著:「皎潔的月亮,爬上了樹梢。來啊,朋友們,盡情地唱啊盡情地跳。哪路彎哪依哪哪呀噢,跳舞唱歌歡度良宵!」
月光下,互相追逐嬉戲,年輕人邊舞邊唱:「新舂的稻米雪白,新釀的米酒甜香。在美麗的月色下,我們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多喜歡,唱起來啊跳起來,請不要停息,幸福的種子,播在我們心裡。」
穿著彩色衣裙的姑娘們,在人群中穿梭,小夥子們在後面追逐,將檳榔投進姑娘的藤簍裡。姑娘回頭瞧那投檳榔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夥子,就帶著歉意,笑著將簍裡的檳榔抖出來,又唱著跳著向前跑去。如果投來檳榔的人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帶著羞澀,笑著掏出繡荷包,送與小夥子,然後牽著他的手,向見證人跳去。
見證人就向他們敬酒祝福,姑娘跪下雙膝,小夥子弓身半跪地同聲感謝他,接著酒杯同飲而盡。然後,手拉手地跳進那神秘的檳榔林裡,向美麗的月姑娘送去他們心中最優美最柔和的歌聲:「你是天上的一輪明月,我是旁邊一顆明亮的星星,星星和月亮永不分離,阿哥和阿妹永不變心。」
對那些在這次求情盛會中,一時還沒有找到意中對象的姑娘和小夥子們,見證人又送給他們安慰,勉勵他們在明年使「心中愛情的種子萌芽、開花」。背簍會通宵達旦,在月落日出之際結束。
苗族中秋有跳月的習俗。每到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在苗族的古老傳說中,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地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在一起。
苗族父老為了表達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的過程中,相互尋找心上人,並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像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苗族跳月
相傳在唐代永徽年間,在漁潭坡油魚洞中,有一條修煉成精的紅魚精,經常到洱海中興風作浪,傾沒漁船,傷害漁民,當地人民苦不堪言。
一天,觀音路過漁潭坡,紅魚精正在洱海中興風作浪,只見洱海上空烏風暴雨,漁潭坡上飛沙走石,一艘艘漁船沉沒海中,無數漁民葬身海底,於是觀音拋出一張大網將紅魚精罩住,頓時風停浪止、晴空萬裡。
觀音制服了紅魚精,並與紅魚精約法三章,準它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出洞活動一次,其餘時間均在洞中,魚精一一應允了, 於是又把它放回洞中。
為防止紅魚精出洞後再興風作浪,觀音讓當地漁民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紅魚精出洞這天在漁潭坡上趕會,交易捕魚網具和魚叉,當紅魚精出洞時,看到熙熙攘攘的漁民們在交易捕魚網具時,又退回洞中,不敢出洞作祟。
隨後漁潭會由交易捕魚網具發展為物資交流大會。至今在漁潭會開始的頭天早上,即八月十五清晨,漁民們仍在漁潭坡油魚洞的青官廟前的兩棵大青樹下,交易漁具,當太陽出山後即散,轉為交易其他物資。交易漁具這種習俗,相傳就是唐代漁潭會習俗的遺留,久而久之,漁潭會就成了當地中秋節的一大慶祝活動。
漁潭會又叫「八月十五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大理、洱源一帶的白族群眾,都要到蒼山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趕漁潭會。
漁潭會是大理地區的秋季物資交流會,會期7至8天。會期除農具、漁具及大牲畜交易外,置辦嫁妝也是漁潭會的主要內容。當地白族的婚禮一般集中在臘月,而訂婚則在農曆八月以前。
按當地風俗,男方在訂婚後,要先送部分彩禮給女方。因此,人們就在漁潭會上置辦彩禮,如柜子、玉鐲、服裝、刺繡品等。久而久之,嫁妝交易成了漁潭會的主要內容,漁潭會也被稱為「嫁妝會」。
白族傳說,觀音菩薩吩咐人們在此交易漁具,以困住為害百姓的魚精,久而久之發展成了漁潭會。後來,漁潭會已經發展成為大理僅次於三月街的地區性物資交易集市。因時逢中秋團圓節,又以置辦嫁妝為主,漁潭會洋溢著「月圓人更圓」的浪漫與溫馨。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民間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巖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這一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弓弩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各種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少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傣族拜月活動
壯族中秋節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晚舉行,屆時壯族人家要賞月、吃月餅。孩子們則用柚子皮自製成各種鬼腦殼,化妝成高公、矮婆,到村裡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餅。青年男女結伴到田地裡,象徵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稱「偷青」。認為吃了這些偷來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
廣西德祿縣的壯族,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歡度中秋節,以「鬧哥孩」活動最具特色。最初這項活動叫「請囊海」,「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裡的仙大哥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裡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面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後,數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後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裡說著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託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後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後,鬧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後,對歌還要持續數個晚上。
壯族中秋
在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到了這一天,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5米至10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菸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橘、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
姑娘與小夥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也就是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場內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八月十五這天,在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卻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的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因而嫁給了青年。
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罵的風俗。他們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於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
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汙言穢語,只能以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
蒙古族有中秋「追月」的習俗,所謂的「追月」就是追尋月神。在中秋之夜,蒙古族人要跨上駿馬,在銀白色的月光下,馳騁在遼闊的草原上追尋月神,以期獲得月神的保佑。
因為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於天際西方,他們就朝西放馬奔馳,不到月亮西下,「追月」就不會停止。
舞火狗節是廣東省龍門縣一帶瑤族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舉行,意在驅邪避邪。
我國南方的民族大都崇拜火神,舞火狗就是源自於瑤族對狗的崇拜。瑤鄉世代與狗和睦相處,相傳瑤族峒主年幼喪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養大。因此,狗對瑤族有育人之恩,舞火狗也是圖騰崇拜的表現形式。
舞火狗既是瑤族的一種祭祀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禮儀,每個瑤族少女至少要參加兩三次舞火狗才能談婚論嫁,所以,舞火狗也是瑤族少女的成年禮。
舞火狗的服飾道具主要為線香、竹笠、黃姜葉、山藤。黃姜葉是瑤民祖先的服裝,用黃 姜葉表演就是為了紀念先人生活的艱辛。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白天,各村婦女就要上山採摘黃姜葉,為晚上的舞火狗作準備。
姑娘們都是村裡的未成年少女,她們要在長輩的幫助下綑紮服飾,完成「火狗姑娘」的扮演工作。舞蹈以「叩拜」為主,反覆吟唱著古樸的民族歌謠,禮畢與意中人對歌。
「舞火狗」的活動有一種古樸美貫穿始終,而禮畢後與意中人的對歌給少女們增添了快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晚上,未婚瑤族姑娘飯後集中,由年長「有福分」的婦女給她們捆上黃姜葉、山藤,戴上四周插著香火的竹帽,扮演「火狗」。
村裡長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後,少女們先在祠堂叩拜,再到村裡地塘,圍著地塘舞拜幾圈。這期間,少女們邊舞蹈邊反覆清唱著旋律古老、悠揚的歌謠,之後的各種舞拜儀式也是如此。
地塘舞拜後,少女們唱著歌穿道過巷到村裡每戶人家的廚房進行灶臺舞拜,再接著到各戶的菜園舞拜,祈願蔬菜長得茂盛。最後,各村的火狗隊匯集在一起,似一條長龍蜿蜒遊舞到村外河邊,活動開始達到高潮。
抵達河邊後,少女們將身上綑紮的黃姜葉、竹帽、香火等全都扔到河裡去,然後用河水濯洗手腳,象徵沐浴全身,祛除病邪,並相互潑水嬉戲。
在整個活動中,鞭炮聲不時響起,燃放鞭炮為之助威的是男青年。他們到達河邊後會守候在河岸,等待少女們濯洗手腳上岸後,就選擇自己的意中人,兩相對歌至天明。
傍晚,姑娘們先在宗祠裡奉上狗糧袋,點燃香火,從大門行至祭臺前祭拜祖先,感激先人的恩德,祈求風調雨順。
祭拜之後,姑娘們列隊來到坪地開始表演舞火狗,少女們圍著坪地邊舞邊唱。結束坪地的舞蹈,她們再到各家的灶塘石祭拜,祈求火種長存。接著她們還要祭拜菜園,祈求蔬果繁茂,三餐無憂。
祭拜結束後,姑娘們要穿過長長的巷道,經過曲折的田埂,走向村旁的溪流,將身上佩戴解下棄於流水中,以示驅逐瘟疫,保佑健康,再洗淨手足,準備參與一年一度的對歌比賽,這是年輕人以此大膽求愛、展示自己魅力的最佳時機。
舞火狗時,男青年點燃鞭炮,為姑娘們的舞蹈相呼應,現在他們又來到村頭與姑娘們隔河相望,他們唱起古老的情歌,表達彼此心中的愛慕之情,兩岸歌聲此起彼伏,一來一往,好不熱鬧。
情哥送餅日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明、大廣一帶侗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
這一天早飯後,年輕後生們便邀夥結伴,背著芝麻月餅前去與姑娘們會面。姑娘們早就到達約定的地點,並躲在附近草叢中,偷聽後生們對自己的議論。
粗心的後生一旦失口讓姑娘聽到,或情誼斷裂,或被譏諷嘲笑。等雙方會面,就一對對分散,走向自己選定的僻靜地,雙方敘述相思之情,考查對方是否變心。
然後,後生摘下木葉鋪地,恭請對方坐下,將準備好的月餅擺在木葉上,請姑娘享用。他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談情說愛,憧憬日後生活,或說或唱,直到日落西、鳥歸巢。吃不完的月餅都由姑娘帶走。
送月餅,是南明、大廣一帶侗族青年戀愛過程中,必須要例行的活動。這一活動不僅能使男女雙方從說話唱歌中,了解對方是否愛自己,還可以了解對方是否有才智,家境如何等。如果男方表現出語言汙穢、舉止輕浮,女方即可拔腿離去,戀愛就此結束。
風格迥異的民族——嘗新節
嘗新節是雲南一帶彝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開鐮收割稻穀之際。
彝家人在「嘗新節」吃飯之前,先要舀一大碗米飯餵飽家裡的狗,然後人們才能開始吃嘗新飯。這一種習俗有一段不尋常的來歷。
相傳在遠古時代,洪水淹天,泛濫成災,人世間生靈塗炭,萬物絕種。彝族始祖阿篤兄妹帶著自家的小狗和一隻公雞,在洪水淹天時躲到葫蘆裡漂流,歷盡艱辛,最後漂泊到波羅海邊的柳樹灣。
到洪水退去,阿篤兄妹藏身的葫蘆掛在了柳樹上,當五更雞鳴犬吠天破曉的時候,從天邊飛來了一隻神鷹,啄通葫蘆,阿篤兄妹得以生還。
從此人世得以延續。脫險後的阿篤兄妹驚喜地發現,在狗尾巴的絨毛上還粘著幾粒穀子,在狗的膀子下還夾著兩粒扁豆,原來是洪水到來之前,狗曾經爬到五穀堆上嬉戲打鬧粘上的。
由於狗的功勞,世上的五穀糧種沒有因洪水淹天而絕種,人的生計得以延續。從此,彝族視狗為福祿的化身,救命的夥伴。
平日裡悉心餵養,出門勞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當年節或重大喜慶節日,都要先餵飽狗,然後人才能用餐。
在家裡,彝族對打鳴報曉的公雞也是十分珍愛的,只要是喜慶節日或上山狩獵,都要先看雞卦預測吉兇方才出行。他們認為雞知晨懂時,能先知先覺,有預測未來吉兇福禍的本能。
在《呂氏春秋》中也有「天子乃以犬嘗稻」的相關記載,說明這是遠古孟秋之月一種重要的祭神酬報儀式。或許在歲月中已經忘記了狗與稻之間有何聯繫,但是「以犬嘗稻」的儀式仍然保留下來。在很多地方,人們總是先以新米飯祭神祀祖,再盛給狗吃,然後全家人才聚餐。
在嘗新節前幾天,穿戴一新的大媽大嫂、姑娘媳婦,頭戴 麥秸草帽,身背竹編背簍,到稻田裡採選早熟、豐盈的稻穗。她們下田前,還把點燃的紅線香插在田埂上。於是豐收在望的田野上,香菸嫋嫋飄逸,歡聲笑語蕩漾。人們把採選回來的稻穀曬乾後,就用水碓舂打。在這些日子裡,一些村寨裡的舂米聲,猶如一曲曲既富有節奏,又和諧悅耳的田園樂章。
過嘗新節這天,彝族會宰雞,雞卦應由族內尊長者剝食看卦,如果有遠方的客人同桌吃飯,雞頭雞卦,一定得拈在客人碗中,以示對賓客敬重。
彝族對葫蘆和楊柳也情有獨鍾,視楊柳樹為吉祥樹,把葫蘆作為崇拜物,鷹爪則作為畢摩祭祀做法驅邪的重要法具。
彝族認為神鷹拯救過人類,鋒利的鷹爪能刺破邪惡,祛惡揚善,具有無邊的法力。彝族過嘗新節,要接回出嫁的姑娘,請來族內的長老,親朋好友相互邀請,殺雞宰羊,慶賀豐收,品嘗新米飯。
彝族吃新米飯時,長者為尊,賓客至上,長者和賓客要坐在正堂中央「上八位」,先由長輩舉杯把盞,後生晚輩才能端碗拿筷,否則會被視為對尊長和賓客不敬。席間彝家姑娘會趁你不備,親暱地給你碗中添滿新米飯,讓你吃飽喝夠,但忌諱潑灑浪費。
此外,人們還要端著筵席,點著香火,先到田壩裡祭「田公地母」「五穀神王」,再回家祭「灶王府君」「列祖列宗」。之後,才圍坐在桌子周圍,共進晚餐。
是夜,男女老少在皎潔的月光下,吹起葫蘆笙、笛子,彈起大三弦,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切託咕」。男女青年喜歡到湖岸邊、田壩裡,在龍頭三弦伴奏下對唱調子,各家各戶的主婦,則在家中煮新米飯,做「八大碗」。
嘗新節的晚餐是很豐富的。諸如排骨燉荷包豆、白木瓜雞、泥鰍鑽豆腐、油煎乳扇等白族風味佳餚,在很多人家的席面上都能看到。
當然,除了彝族之外,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也同樣有著中秋過嘗新節的風俗,嘗新節沒有固定的日子,哪一天過嘗新節,要由稻穗成熟的遲早來決定。
白族過嘗新節的習俗源遠流長,明代學者謝肇淛在其《滇略·風俗》中,就寫下這樣的文字:
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致饋於親厚,謂之嘗新。
在梁河、隴川一帶的阿昌族也有於農曆八月十五過嘗新節的習慣,節日的當天要到地裡拔一篷籽結得最多的芋頭,砍一棵結雙穗的玉米,捆在一根竹棍上,擺放在屋角,然後舂新米做飯,飯熟後要先盛一碗餵狗,最後全家聚餐。
農曆八月十五是花好月圓的日子,也是彝家人傳統的嘗新節,彝語叫「切戲作璞」。此時田裡的早稻已經成熟,人們收回新谷,曬乾揚淨,用蔑囤蘿儲存起來。節日當天一定要舂出新米,嘗新過節。如果遇上陰雨天氣,就用炕展焙乾,用杵臼舂出新米,保證節日吃上新米飯。
景頗族的嘗新節俗稱「吃新谷」,原本是景頗族在秋收前穀物基本成熟後舉行的一種原始宗教祭典。嘗新時,各部落、村社的群眾齊集官家,擔任取嘗新谷的老年婦女身著盛裝,用來盛放稻穀的竹籃,四周要有稻米、豆類、高粱以及五顏六色的鮮花點綴。
收來的稻穀上面用大而圓的青葉覆蓋著,背到家,先由老年婦女用鍋炒,炒後由姑娘用手碓舂,並把舂好的米用姜拌好,再由巫師主持祭祀,感謝各種神祇賞賜的豐收。祭畢,巫師當場拋丟用青葉包好的小包新谷和菜,意讓野精靈分享。
之所以要包成小包,是為了預防眾多的鬼類搶食祭品。嘗新時,雖全村男女老少都來參加,但每人僅能分到一小包新 米,做飯時主要加陳米作補充。當在山官或頭人家舉行的嘗新儀式結束後,群眾才正式開始嘗新。
在開鐮之前,主人先割一些新谷,恭恭敬敬地背回家,供在「鬼房」裡。祭品有雞蛋、酒、餈把等。請巫師祈禱「家堂鬼」和其他鬼類,保佑穀子在未收到家前免遭災害。祈禱完畢後,所供祭品由巫師和老人分享。
朝鮮族在中秋這天宰牛殺雞,烹煮佳餚,用新谷製作打糕和鬆餅等節日食品。鬆餅是把米麵蒸熟後打成黏團,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麵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蘇子、慄子、糖等做餡,包成彎月形菱角狀,入鍋蒸熟後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湯圓,別有一番風味。
入夜時分,朝鮮族人用木桿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等老人下來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客家人稱中秋為「八月節」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其實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此時這裡正是他們的天堂。
對於吃東西,是有些講究的,往往先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這是華夏祭祀文化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就結束了。
在分吃的過程中,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客家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會更「乖」,更有福氣,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豐富多彩的中秋節習俗,讓各族人民各顯其獨特的中秋文化。在月明風清的中秋之夜,祖國大地開滿喜慶團圓之花,與明月同在,永遠令人心儀神往。
除此之外,在我國還有很多極具風格特色的中秋習俗,擺塔盛行於明代嘉靖年間,戚繼光赴閩平倭患大捷全勝,回到福州恰逢中秋節。福州百姓為歡迎凱旋之師,就把家裡的貴重物品拿出來,擺在門口以示慶賀。
吮田螺的習俗有一個傳說,相傳張古老精於編織草鞋,贈送給無鞋穿的窮人。某財主得知,認為是生財之道,要張古老給他的家丁傳授織鞋技藝,張不允,被打至吐血。張臨死前恐藝失傳,乃於八月十五夜叫窮鄰居過來,在月下授編鞋藝,教至剛織好鞋底便身亡了,所以草鞋都是有底無面,前後安耳,用繩穿成。
張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人們每年中秋節以螺拜祭張古老,拜後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說吮螺會使眼睛更明亮。
中秋徵聯不知始於何時,有一年,文人譚傑南和陳伯綺將位於第十甫的關姓大宅改建經營飲食,店號「陶陶居」。後為宣傳其製作中秋月餅之精,舉辦月餅徵對聯,請名士黃慈博閱評等第。評出第一名為聞谷音,其聯云:
明月不愁珠饋夜
中天高望練橫秋
這個活動便一直傳了下來。
在多數人都盼中秋月圓的時候,在有些地方卻是盼望「月破」。中秋之夜,家家院子裡放一盆清水,當圓月的倒影出現在盆中時,人們便不停地用小石子擊打,直把那輪圓月打得「體無完膚」。
還有的地方,家家都剪一個又大又圓的月亮貼在窗上,按當地風俗,這圓月必須在當天撕破,這樣可以驅除邪氣,帶來好運。
在浙江省山區流行一種叫作「搶瓜」的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即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