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三丰,我們大多是通過從金庸的小說和電影電視劇中知道他的。影視劇中的張三丰是一個功夫高強的一代宗師,但如《太極張三丰》中的張君寶為宋末人,而《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已是武當派的掌門人,而明朝的張三丰備受皇帝和民間推崇。
張三丰,名通,字君寶,號三豐。張三丰是道教的傳奇人物,宋代以後的很多統治者都對張三丰尊崇有加。既因為張三丰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傳說他身上有很多神奇的事跡發生,也因為張三丰的長壽。相傳張三丰一生歷經宋、元、明三朝,一共活了兩百多歲。
嶗山太清宮張三丰雕像
那麼歷史上的張三丰真的如此長壽嗎?雖然歷史的記載中有諸多可疑之處,但是我們仍舊通過史料的記載來看看他的人生軌跡吧!
一、張三丰的出生時期應為宋末元初
關於張三丰的爭議,大多是關於其壽命的。由於宋、元、明三代都有張三丰的記載,很多人難以分辨他到底活了多少歲,有的人認為張三丰活了兩百一十多歲,有的人則認為有三個不同的張三丰,只是名字一樣,並且都是道士,所以難以被史料區分。
武當道長
關於張三丰生平的記載我更多地取材於他本人的作品。在張三丰自述自己修煉過程的《上天梯》詞中,第一句就是:「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指的就是自己是元代人。張三丰在《雲水前集》中有一首《悠悠歌》,其中就有一句「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年空消磨」,該詩的時間為至元三十一年,即1294年,說明張三丰應該生於1247年,此時為宋理宗淳祐七年。
在汪錫齡的《三豐先生本傳》中:「延佑元年,年六十七,始入終南,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延佑年間指的是1314年至1320年,延佑元年張三丰67歲,倒推回去,他的出生時間也是1247年,正好與其本人詩歌中的時間相佐證。
1247年雖然並沒有建立「元」,但是張三丰為遼東人,自1234年蒙古聯合宋朝滅掉金國以後,整個長江以北地區處於蒙古的管轄之下。因此,張三丰自稱是元人並沒有錯誤。
四川成都:青羊宮
張三丰在年輕時有過一段做官的經歷,從《雲水集》中的《呈廉閣老》、《送廉公之江陵》等詩中可知,張三丰受廉平章的舉薦得以入朝為官。他十分敬重廉平章的為人,感激廉平章對他的提攜之恩。1274年,廉平章逝世之後,雖然此時的張三丰年僅27歲,但一方面由於廉公的去世,一方面由於元朝漢儒地位的降低,因此張三丰出世修行之心愈發堅定。
二、張三丰最有可能逝世於明初
關於張三丰的逝世時間爭議是很大的,明代的《高破異傳》、《名山藏》、《明書》的古籍都記載張三丰於天順年間「或隱或現」,但「或隱或現」這是一個虛詞,並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張三丰在當時活著。還有《七修類稿·續稿》和《引鏡編年》中記載的天順三年張三丰拜謁英宗的記載也並不可信,因為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
《明史·方伎傳》中記載的:「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否」,說明在天順三年,也並沒有張三丰的蹤跡。英宗為了測試其是否還在世,就用賜誥的形式想要引出張三丰的蹤跡,但並無所獲。
明孝陵景區朱元璋和朱棣雕像
也有人根據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後不再派人尋找張三丰,就認為張三丰死於永樂十五年前後,也是沒有說服力的推斷。從《明史》的記載中可知,洪武帝和朱棣多次尋找張三丰,封建時期再過聖明、仁慈的皇帝也會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再到唐宋時期的皇帝都有服用丹藥、尋求仙人的記載。
明太祖在《御製周顛仙人傳》中記載他曾服用過周顛仙人的丹藥,因此明太祖尋找張三丰應該為求長生不老之術。《明史》中記載:「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和「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可知,張三丰很可能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逝世,雖然此後又有「及葬,聞館內有聲,啟視又復活」的記載,但張三丰修道有成,剛死前後有異相也在情理之中。
如此算來張三丰一共活了一百四十多歲。有人說明成祖朱棣也曾多次尋找過張三丰,說明他當時還在世的說法並不準確。但是參考《明史》的記載,朱棣多次派遣湖瀅尋找張三丰,「隱察建文帝安在」,對於朱棣來說,尋找建文帝遠比張三丰重要的多。很可能是主要尋找建文帝,順便尋找張三丰。《明史·胡瀅傳》記載:「先瀅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而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鄭和雕像
在永樂十五年後不再尋找張三丰的消息,是因為朱棣已經獲得消息建文帝覆海而去,因此派遣鄭和下西洋在海上尋找,而不再再陸地上尋找張三丰了。這更加佐證了朱棣只是借尋找張三丰之由查探建文帝的消息。
三、張三丰備受帝王尊崇,他的長壽極為罕見的
張三丰有諸多封號,元惠宗封他為「三豐仙神」、「忠孝神仙」,明成祖賜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熹宗冊封「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清虛元妙真君」。
能夠在正史中被多位帝王賜封,說明張三丰在道家的地位之高。之所以能被眾多統治者青睞,張三丰不僅僅依靠的是「道家仙術」,更重要的就是他的長壽了。能夠至少活了一百四十歲,並且在死後仍被民間和統治者認為有可能繼續在世間逍遙,不得不說他修煉已得大成。
在各種傳記傳說中,張三丰有邋遢道人、三峰、君實等諸多名號。相傳,他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都只穿一件破衣服,一頓飯能食數升米,數日不食甚至數月不食也毫無關係。張三丰常常陽神出遊,參加天宮仙會。
百歲仙蹤
張三丰主要在世間活動於元代,他和元代的著名畫家黃公望有過交流的經歷。黃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圖》作為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至今仍被浙江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明代姜紹書的《無聲詩史》中記載,黃公望曾往來於三吳,與張三丰等人友善。黃公望晚年拜入全真教,全真教主張三教合一,張三丰的思想也是以道教為主,兼容儒釋兩教的思想,兩人在修煉體系上比較接近。
結語:從武學思想到道教思想,張三丰貢獻極多
從道家太極拳到內家拳,張三丰對道家武學的貢獻很大,他所創的道家太極拳與民間的太極拳有很大區別,更多的是闡述道家哲學、內丹學、經脈學、易學等道家思想。
在道家思想方面,張三丰突破了道家典籍晦澀難懂的束縛,把魏伯陽《參同契》、陳摶《無極圖》、張伯端《悟真篇》等丹學典籍思想編成詩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明清時期出現的很多道家派系都與張三丰有聯繫,清代末期,尊張三丰為祖師的道派有17家之多。
雖然從史籍中無法確切的知道張三丰究竟活了多久,只能在史料的基礎上稍加推測。但研究的越多,越能了解到他的神奇之處,他對後代文化的文化影響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