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上市險企1月壽險保費增速為個位數;2018壽險業淨利潤流年不利

2021-01-08 和訊網

  中國平安等3家上市險企1月份壽險保費增速僅達個位數

  目前,已有3家上市險企披露了1月份保費數據,其中壽險板塊增速都為個位數。其中,平安壽險保費1212億元,同比增長5.22%;太保壽險保費516億元,同比增長2.89%;太平人壽保費394億元,同比增長9.58%。

  披露細分指標的平安壽險數據顯示,1月份個人新業務保費同比下滑超過20%,降幅較去年同期進一步擴大。壽險行業增長乏力可見一斑。(證券時報)

  四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跑贏行業

  2018全年,眾安財險、泰康在線、易安財險以及安心財險四家專業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8.39%、78.16%、53.05%和92.61%,增速大幅跑贏整體財險業。

  從成立多家專業網際網路保險公司開始,到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保險行業,再到保險科技公司迎來一輪又一輪風投融資,都標誌著科技推動保險業發展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科技也被眾多業內人士認為是未來推動保險業新一輪發展高潮的「加速器」。(金融時報)

  中國平安大砍ETF費率效仿Vanguard在美國的做法

  2月18日消息,中國保險巨頭中國平安(601318)正在嘗試Vanguard集團在美國採取的做法——大幅降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費率。該集團旗下子公司平安基金周一推出了一支追蹤創業板初創企業股票的ETF,管理費0.15%,是同類產品平均費率的四分之一。根據招股說明書和行業數據,其託管費為0.05%,還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新浪)

  長江財險股權變更 湖北省國資委或成新實控人

  2月15日,長江財險連續發布兩則股權變更公告稱,中國電力工程將持有的長江財險2億股股份,轉讓給湖北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轉讓後,中國電力工程徹底退出長江財險股東席位。

  此次股權的接盤方湖北交投集團和湖北聯投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均為湖北省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若股權轉讓獲得監管部門批覆,二者持有長江財險49.34%的股權,將超過原中國國電集團持有長江財險34%的股權,因此,長江財險實際控制人將由原中國國電集團變為湖北省國資委。(中國經營網)

  險資密集調研:不唯行業、大小 績優是王道

  今年1月以來,已有30家保險機構調研了77家上市公司。相關調研數據的變化,暗藏著保險機構新一輪投資布局的密碼。

  從調研的行業及個股不難發現,今年以來,保險機構的調研偏好並沒有集中在哪個行業和公司大小,而是選擇了攻守兼備的績優股。

  從參與調研的保險機構類型來看,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且中小險企和外資險企逐漸開始活躍起來。這與保險行業本身的發展息息相關。(上海證券報)

  個貸保證險降溫、工程履約險趨熱 保證險需邁高門檻

  近期,接連有A股上市公司、新三板掛牌公司發布辦理建設工程履約保證保險與提供反擔保的公告,通過保證保險,為工程合規推進提供保障。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已有9項建設工程履約保證保險獲批,達到2017年的3倍。與之相對的,是謹慎開展的個人貸款保證保險業務,自2018年5月後,未有相關條款獲批。

  此外,2018年以來,陸續有訴訟財產保全保證保險、融資租賃履約保證保險等差異化保證保險產品條款獲批,專家指出,這是保險公司拓展非車險業務,覆蓋信用風險的表現。但需要注意的是,信用保險保障的風險不同於傳統保險,涉及各關聯方,對保險公司風險管控能力及人才專業性提出較高要求。(藍鯨財經)

  壽險業淨利潤流年不利

  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人身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7246.5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健康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389.3億元,逆勢實現同比增長24.1%,壽險業務主要受年金險大幅下滑影響同比減少3.4%。

  業績方面,春節前,中國人壽曾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18年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減少約50%到70%;不到一周,幸福人壽交出了一份虧損近52億元的償付能力報告。在分析其原因時,權益類投資成了影響業績的黑天鵝。(經濟觀察報)

  銀行理財VS銀保理財傻傻分不清

  春節期間訪親探友,記者在閒談間發現,多數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們普遍將二者混為一談。有業內人士指出,銀保理財產品本質上就是一種保險,只是放在銀行代銷,就稱作銀保理財。做投資理財必然要自己先對產品有一定了解,切忌盲目聽從他人建議。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指出,投資者在面對銀行員工推薦「高收益」產品時要保持理性,充分了解產品信息後再作決定,有必要時可以自行錄音保留證據。

  該人士坦言,「銀保理財」投資期限較長,即使到期後兌付出現問題,很可能當時的銀行銷售人員早已離職或調任,消費者也很難追究到個人。(國際金融報)

  中民投擬轉讓所持陽光城(000671)股份 多家保險機構有意接盤

  2月18日消息,擬退出億達中國、上置集團的同時,中民投有意轉讓另一地產開發公司陽光城的股份。中民投通過中民嘉業全資子公司上海嘉聞持有陽光城18.04%股份,是單一第一大股東。

  陽光城一位高管透露,由於上海嘉聞現所持陽光城股份,已處於全流通狀態,現有多家保險及大型機構願通過大宗交易或協議轉讓等方式受讓其持所持陽光城股份,且陽光集團對上海嘉聞持股退出也早有預案,藉此也在甄選和優化股東結構,並將籍此引入戰略投資者入股陽光城。(財聯社)

  內蒙古銀保監局約談車險數據異常公司14家次

  近日,內蒙古銀保監局發布信息稱將加大規範車險市場秩序。針對歲末年初車險銷售費用有所上升的情況,按日提取車險市場數據,約談數據明顯異常公司14家次;推行主體輪值檢查制度,公司輪值對違規線索核實取證,巡查各渠道網點,保險行業協會負責協調和信息匯總報送,監管部門覆核輪值組查實問題,對涉及公司及時監管介入;採取票決制度,每兩周由協會組織各財險公司進行票決,選出帶頭擾亂市場秩序的公司,監管部門及時跟進核查。(證券日報)

  銀保監會:堅決打擊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已於日前下發內部文件。該文件稱,近期,個別保險公司違反《中國保監會關於嚴格規範非保險金融產品銷售的通知》要求,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形成風險事件,暴露出保險機構在非保險金融產品銷售管理、從業人員管控以及風險處置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銀保監會方面認為,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是嚴重違反監管規定的行為,對保險行業誠信形象和社會穩定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據悉,自收到文件之日起,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要深入開展自查,以省分公司為單位,針對重點人員全面排查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問題。各保險公司省分公司及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應於2019年4月30日之前向當地銀保監局書面報告自查情況。(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唐明梅 )

相關焦點

  • 壽險業給付壓力如山 生命人壽卻巨資押注房地產
    原保費收入排第8的生命人壽,是2012年保險業內投資性房地產增量最多、不動產投資佔總資產比例最高的公司,2013年至今在多地推出超過372億元綜合地產投資建設計劃。21世紀經濟報導數據顯示,2012年底,生命人壽投資性房地產佔總資產的比例從5.65%增至9.16%。
  • 7月壽險"老七家"份額升至57% 新華不及巔峰時一半
    具體表現為:全行業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強勢增長,絕大多數險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佔規模保費收入比重持續回升,中短存續期業務保費出現斷崖式下跌,「保險姓保」的監管理念逐步得到落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保監會定期披露的統計數據來看,憑藉業務上較強的「保障」屬性,「老七家」整體的市場份額實現回彈。今年7月,「老七家」的規模保費收入之和在壽險行業所佔的比重為56.79%。
  • 數讀|上市壽險2020年保費收官:國壽、新華各領風頭、平安改革成效...
    截至目前,A股上市保險公司相繼發布2020年全年原保費收入,其中壽險業務頗受關注。1595.1億元,同比增長15.47%,增速領跑全場;人保壽險原保費收入961.84億元,同比下降1.99%。在2020年收官後,這些A股上市保險公司壽險業務2021年的表現值得期待。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強勢表現是在「重振國壽」和「二次騰飛」的戰略提出後。2019年提出「重振國壽」戰略後,中國人壽將改革作為重振國壽的「關鍵一招」,並將之後啟動的包括一系列改革工作統一命名為「鼎新工程」。
  • 從發達市場看中國壽險產品演變:老齡化倒逼養老健康險、經濟降速...
    中國香港長期業務大致分為投資連結險和非投資連結險,非投資連結險下設終身、儲蓄和定期三大類。總體上看,非投連險的規模佔據長期業務個人壽險的88.5%。 表1:2018年中國香港地區總保費構成(單位:億港元)
  • 2020年險企樣本觀察:踐行小而美的網際網路壽險
    作為一家小而美的壽險公司,弘康人壽在成立之初就選擇了一條有別於傳統壽險公司的發展道路,走網際網路優先的路徑,此後更是日復一日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聚焦保險保障功能,如今已經基本實現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重構。2020年,弘康人壽全年累計實現價值業務新單年化保費20億元,同比增幅290%,服務客戶突破400萬。不但抵禦住「黑天鵝」影響,還成功實現了業務破局。
  • 5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最新保費出爐 請配合《2019亞洲保險公司競爭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目前,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5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前10月保費悉數出爐,合計實現保費收入2.09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92萬億元增長8.78%。研究分別對壽險和非壽險業進行了這六大測試,以期反映它們不同的經營模式。研究參考了 A. M. Best、Weiss 和 Fitch 三大評級機構對保險公司的評級模型,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評估體系中所使用財務比率的主要類別和估算方法,同時也兼顧了研究數據的可行性。本研究財務數據的主要來源是2018年各國的監管機構、保險行業協會、中央銀行以及證券交易所。
  • 12.22丨銀保監排查壽險公司2021年滿期給付與退保風險;險資舉牌創5...
    今日要點  銀保監排查壽險公司2021年滿期給付與退保風險  2  險資今年舉牌創5年新高,頻頻加倉金融地產股  3>  大地財險前11月原保費收入同比增1.9%至445.91億元  4  金融街、萬科轉讓北京豐科中心予平安人壽 涉資37.1億元  5  瑞再企商增加註冊資本1億元  今日公司  民生銀行擬給予大家保險年度集團授信額度223億元
  • 華貴保險30億保費背後,與眾不同的匠心!
    這是華貴保險的保費增速,也被稱為「華貴速度」。開業首年(2017年),華貴保險實現總保費收入4.24億元,2018年實現保費收入6.49億元,2019年實現保費收入10.93億元;在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上半年,華貴保險完成了10億元的總保費收入。
  • 君康人壽「金生金世」系列產品榮獲「年度市場影響力終身壽險」
    來源:金融界網站 9月4日,2020第三屆華夏時報保險科技峰會在北京舉行,君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君康人壽」)憑藉在產品創新方面的突出表現,以「君康金生金世系列產品」榮獲 「年度市場影響力終身壽險」獎項。
  • 中國平安 (02318):以客戶為中心的行業踐行者
    三、壽險轉型敢為市場先2019年以來,平安加強了對代理人的培育與考核機制,收縮低質量代理人,導致代理人規模有所下滑從而對新單保費產生不利影響。但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壽險代理人隊伍已經步入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的新周期,代理人結構的調整是一種必然,平安敢為市場所不敢為,陣痛在所難免。
  • 中再壽險發布《2019-2020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
    近日,中再壽險發布《2019-2020年度健康險產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在民眾保險意識覺醒、監管引導保險回歸保障、險企積極轉型的大背景下,健康險保費收入自2014年起以年化34%的速度增長,在人身險中的佔比節節攀升。《報告》認為,在「銀髮浪潮」下,長期護理險有望成為健康險的下一個增長點。
  • 去年在渝險企「吃」34張罰單:平安財險、人保壽險、安誠財險等領罰
    欺騙投保人 人保壽險重慶電銷中心被罰10萬2020年3月,銀保監會對保險機構開出了成立以來的最大罰單。銀保監罰決字〔2020〕1號披露,人保壽險電銷、網銷業務存在欺騙投保人,未按規定使用經備案保險費率並提供、編制虛假報告、文件、資料等行為,人保壽險總公司、人保壽險重慶電銷中心等6家電銷中心及15名相關責任人共計被罰338萬元。其中,人保壽險重慶電銷中心被罰款10萬元,人保壽險重慶電銷中心總經理肖敏被罰款2萬元。
  • 保險周報(1月11日)
    2、90後重疾險投保佔比逐年上升1月6日,蝸牛保險發布《重疾險用戶畫像報告》發現,2018年-2020年間通過蝸牛投保重疾險的用戶中,80後仍是重疾險消費的主力,佔比67.4%。但90後的投保佔比逐年上升,由2018年的9.3%,2019年的13.2%,上升至2020年的18.9%,蝸牛保險預計其將在三年內趕超80後。3、98家險企高管上月履新!
  • 抗疫復產保安康,用心守護人民美好生活——中國人壽壽險公司抗擊新...
    堅決守住公司系統不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底線,科學快速復工復產,上半年公司業績逆勢而上,行業領先地位鞏固,實現保費收入4273.67億元,同比增長13.1%。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在疫情期間經受住考驗,大戰大考中生動踐行了國企抗疫精神。
  • 03.17丨銀保監雙管齊下嚴查車險亂象;2019網際網路非車保費激增70%
    2019年的網際網路非車險保費收入為564.09億元,同期增長率為72.69%。(今日保)  人保財險青島分公司中標「深海一號」,保費240萬元  3月11日,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一號」船舶保險、蛟龍號載人潛水器、「SF40K」6000米級ROV及萬米ARV保險採購項目(二次招標)」項目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由人保財險青島市分公司中標,中標保費為239.77萬元。
  • 險資一年加倉僅740億 難怪A股跌成狗
    10月8日,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也是10月份首個交易日,受外圍市場影響,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以及創業板指數均暴跌超過3%;10月11日,A股三大指數更是緊隨美股大跌超過4%,保險股又成為領跌的板塊。以險資為代表的機構資金,並沒有充當「白衣騎士」。《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就在9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今年前8月保險業經營數據。
  • 2018年1月保險統計數據報告
    一、原保險保費收入6851.92億元,同比下降19.89%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51.50億元,同比增長20.79%;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5600.41億元[1],同比下降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