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古籍中的月相。
天體中離地球最近的月球(平均距離僅384401公裡),自古以來就和人類的生活發生著密切的聯繫,它本身雖然並不發光,但卻能反射日光,使人們得以瞻望其面容.這點古人早已明了。晉皇甫謐《年曆》說:「月,群陰之宗,光內(納)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氣物理論》引漢代的京房說:「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鏡照日,而有影見.」這話指月亮和部分星體是對的,而大部分星體(主要指恆星)還是發光的,有不少比太陽亮得多。由於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的改變,在地球上的人們看來,月亮就有盈虧的變化。在人們眼目中,月亮的明亮部分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這就是天文學上所說的「月相。」
按照現代天文學的說法,當月球恰好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月球的黑暗半球對著我們,我們看不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新月過後,可看見的月球上被照亮的半球的一部分,形如蛾眉,這時的月相叫「蛾眉月」。後來,我們看見的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漸增大,當月球在太陽東面900時,可看見月球西邊明亮.的半圓,面向弓弦的部分對著東方,這時的月相叫「上弦月」。以後,人們逐漸看見了月面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到月球和太陽在正相反的位置時,人們可以看見整個月面,太陽和月亮在東西方向上遙遙相望,這時的月相叫「滿月」或「望月」。爾後,月面開始由盈而漸虧,人們可·看見的部分逐漸減少,這時的月相叫「殘月性。當月球在太陽的西面90°時,可看見月球東邊的半圓,而像弓弦的部分對著西方,這時的月相叫「下弦月」。此後又變為「蛾眉月」,可看見的明亮部分又逐漸減少,重新回到視而不見的新月,又開始了周而復始的變化。月相更替的周期平均約為29.5日,即一個朔望月。
古代利用月亮的缺、圓、晦,明來記日期,把一個月的時間分成四份,自「朔」至「上弦」(農曆每月初一至初七、八)為「初吉」,自「上弦」至「望」(農曆每月的初七、八至十五、六)為「即生魄」,自「望」至「下弦」(農曆每月的十五、六至二十二、三)為「既望」,自「下弦」至「晦」(農曆每月的二十二、三至月底)為「既死魄」。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人們看不見的天文上的這種新月,古人叫著「朔」或「合朔」,這時月球和太陽相交會後同時出沒,所以人fn-看不見它.《後漢書·律曆志三》:「日月相推,日舒月速,當其同,謂之合朔。」這天一般是夏曆的每月初一,因稱初一為「朔」、「朔日」或「合朔」。《書·舜典》「正月上日」孔傳:「上日,朔日也.」孔疏:「月之始日,謂之朔日。」唐韓那《歲華紀麗,月》「朔晦」注:「朔,月初之名。朔,蘇也。如死復甦。」亦作「月朔」或「朔月」。《書·溉徵》:「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儀禮·士喪禮》:「朔月,莫用特豚魚臘。」鄭玄注:「朔月,月朔日也。」唐王昌齡《放歌行》:「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每月的初一亦作「初吉」、「月吉」。《詩·小雅·小明》:「二月初吉.」毛傳:「初吉,朔日也.」《周禮·地官·族師》:『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鄭玄注:「月吉,每月朔日也。」
古人把新月初見之貌叫「臉」。《書.召浩》:「三月,惟丙午臉。」孔傳:翎出,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於是「胭」被用作農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漢書.律曆志下》:「古文·《月採篇》曰:『三日日臉。』,亦作「魄」.《文選·顏延之《應詔燕曲水作詩》》:「臉魄雙交,皆在月三日之夕;今月未夕,故以前之文唯止有二,故曰雙交也。」一說,承大月月生二日謂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謂之胎。魄,本作「霸」。《說文》:「霸,月始生霸然也。」農曆的月初月亮見於東方曰明肉」。《文選·謝莊<月賦>》:「月肉膚警閱,臉魄示衝。」李善注引《說文》曰:「月肉,朔而月見東方,縮肋然。」這時的月相又稱「月牙」。金張沒《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御史》詩之二:「別家六見月牙新,萬裡風霜老病身。」更有以人比月者。樊增樣《個人》詩:「媚娘自比初三月,色子心憐第四排.」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