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梅說古代天文曆法:古籍中的月相,什麼是月相?

2021-01-13 姬曉梅說事

今天和大家聊聊古籍中的月相。

天體中離地球最近的月球(平均距離僅384401公裡),自古以來就和人類的生活發生著密切的聯繫,它本身雖然並不發光,但卻能反射日光,使人們得以瞻望其面容.這點古人早已明了。晉皇甫謐《年曆》說:「月,群陰之宗,光內(納)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氣物理論》引漢代的京房說:「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鏡照日,而有影見.」這話指月亮和部分星體是對的,而大部分星體(主要指恆星)還是發光的,有不少比太陽亮得多。由於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的改變,在地球上的人們看來,月亮就有盈虧的變化。在人們眼目中,月亮的明亮部分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這就是天文學上所說的「月相。」

按照現代天文學的說法,當月球恰好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月球的黑暗半球對著我們,我們看不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新月過後,可看見的月球上被照亮的半球的一部分,形如蛾眉,這時的月相叫「蛾眉月」。後來,我們看見的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漸增大,當月球在太陽東面900時,可看見月球西邊明亮.的半圓,面向弓弦的部分對著東方,這時的月相叫「上弦月」。以後,人們逐漸看見了月面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到月球和太陽在正相反的位置時,人們可以看見整個月面,太陽和月亮在東西方向上遙遙相望,這時的月相叫「滿月」或「望月」。爾後,月面開始由盈而漸虧,人們可·看見的部分逐漸減少,這時的月相叫「殘月性。當月球在太陽的西面90°時,可看見月球東邊的半圓,而像弓弦的部分對著西方,這時的月相叫「下弦月」。此後又變為「蛾眉月」,可看見的明亮部分又逐漸減少,重新回到視而不見的新月,又開始了周而復始的變化。月相更替的周期平均約為29.5日,即一個朔望月。

新月
蛾眉月

古代利用月亮的缺、圓、晦,明來記日期,把一個月的時間分成四份,自「朔」至「上弦」(農曆每月初一至初七、八)為「初吉」,自「上弦」至「望」(農曆每月的初七、八至十五、六)為「即生魄」,自「望」至「下弦」(農曆每月的十五、六至二十二、三)為「既望」,自「下弦」至「晦」(農曆每月的二十二、三至月底)為「既死魄」。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人們看不見的天文上的這種新月,古人叫著「朔」或「合朔」,這時月球和太陽相交會後同時出沒,所以人fn-看不見它.《後漢書·律曆志三》:「日月相推,日舒月速,當其同,謂之合朔。」這天一般是夏曆的每月初一,因稱初一為「朔」、「朔日」或「合朔」。《書·舜典》「正月上日」孔傳:「上日,朔日也.」孔疏:「月之始日,謂之朔日。」唐韓那《歲華紀麗,月》「朔晦」注:「朔,月初之名。朔,蘇也。如死復甦。」亦作「月朔」或「朔月」。《書·溉徵》:「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儀禮·士喪禮》:「朔月,莫用特豚魚臘。」鄭玄注:「朔月,月朔日也。」唐王昌齡《放歌行》:「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每月的初一亦作「初吉」、「月吉」。《詩·小雅·小明》:「二月初吉.」毛傳:「初吉,朔日也.」《周禮·地官·族師》:『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鄭玄注:「月吉,每月朔日也。」

古人把新月初見之貌叫「臉」。《書.召浩》:「三月,惟丙午臉。」孔傳:翎出,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於是「胭」被用作農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漢書.律曆志下》:「古文·《月採篇》曰:『三日日臉。』,亦作「魄」.《文選·顏延之《應詔燕曲水作詩》》:「臉魄雙交,皆在月三日之夕;今月未夕,故以前之文唯止有二,故曰雙交也。」一說,承大月月生二日謂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謂之胎。魄,本作「霸」。《說文》:「霸,月始生霸然也。」農曆的月初月亮見於東方曰明肉」。《文選·謝莊<月賦>》:「月肉膚警閱,臉魄示衝。」李善注引《說文》曰:「月肉,朔而月見東方,縮肋然。」這時的月相又稱「月牙」。金張沒《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御史》詩之二:「別家六見月牙新,萬裡風霜老病身。」更有以人比月者。樊增樣《個人》詩:「媚娘自比初三月,色子心憐第四排.」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

相關焦點

  • 古代和平穩定靠什麼?跟嫦娥五號來看月相!
    月球一直以來都與地球關係緊密,單說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對月亮就極為重視。有中秋節這種圓月寓意團團圓圓的節日;也有天狗蝕月這種關於天象的神話故事。在古代,月相直接影響著曆法,月相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了百姓眼裡王朝的和平穩定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
  • 中秋最佳腕錶——月相表
    要說最搭中秋節的腕錶 月相表是真的當之無愧了。它可以清楚的顯示月球陰晴圓缺變化的功能~早在公元前的古代文明就已經有推演月相變化的機械裝置。而到了中世紀 月相作為一種曆法、天文的功能、也頻繁出現於教堂塔鍾之上。月相作為鐘錶天文功能的一種傳統 自然而然的流傳下來。
  • 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
    曆法產生後,不必再詳細記錄月相,以致古代月相名稱「生霸」「死霸」的確切含義竟也失傳。自漢代至今,眾多學者研究天文曆法,著作浩如煙海。研究者受限於時代或者本人天文歷算水平,有些謬誤甚深,把可靠的古代天文曆法寶貴資料弄得迷霧重重。張汝舟先生對此一一加以梳理。  1.釐清「歲星紀年」迷霧。「歲星紀年」在春秋年代一度流行,少數姬姓國及幾個星象家都用過。
  • 26萬的IWC月相潮汐腕錶是什麼水平?
    詩人抒懷,卻不經意把時間、太陽與月亮的空間關係也融入到詩句當中——那是天文曆法的範疇了:九月初三,黃昏日落,新月如弓。我們順著大詩人的思路回歸正題,繼續講腕錶上的天文曆法,上一篇關於星空圖、太陽時及恆星時等,這一篇聊聊月亮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潮汐功能。
  • 因為七天的星期制符合月相變化
    在中國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可不使用星期制而是以十日為一旬計算日期。星期制有什麼優點或者好處會讓全世界的人們認同並且使用呢?其實星期制的來源特別的古老,也非常的符合自然規律的變化。在遙遠的古代人們觀察月相和月亮的的面貌的變化周期發明了月和星期的計時方法,月相完整的變化一次正好是一個月的時間並且以這個周期循環變化,月相每7天有一次變化,天空中沒有其他的星體變化能有月相變化顯著的了,而且月相的變化非常的容易測定。自從人類開始對於數字有概念的時候就會使用日月來計時。
  • 人類觀月相變化制定了最早的曆法,為什麼月相變化一周需要29天?
    月亮和太陽一樣對於人類有重要的意義,在很多國家的神話中月亮都是受人尊敬的女神形象。人們因為觀察月相的變化制定了月曆作為原始生活的指示標準。因為月相的變化比觀測四季的循環更為簡單明顯,所以月曆是最早的曆法。在一個月的時間中月亮會由西向東繞著地球轉一圈,我們在地球上觀測到的月亮就像其他的行星一樣東升西落。
  • 將月亮「戴」在手上:月相表的前世今生
    但是在古代,月亮卻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幫手。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當時的人們都發現月相變化每隔29天左右就會重複一次,因此,他們以月亮的周期變化為依據,把29天或者30天稱為一個月,把12個月稱為一年,制定了我們最初使用的曆法,也就是陰曆,用於生產勞作。月相,就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就像整理者為其擬加的「四時」這一書名業已顯現出來的那樣,這篇戰國竹書,主要講述的是古代「四時」的內容。那麼,什麼是「四時」呢?——所謂「四時」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體系當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核心內容。這篇戰國竹書《四時》講述的就是這項內容,而且記述得還非常系統,非常具體。
  • 被「妖魔化」的瑪雅曆法
    陰陽曆則是我國現行的農曆,兼顧陽曆和陰曆,既能照顧季節時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與日期固定。   「瑪雅曆法雖不屬通行曆法,但它是古代最精準的曆法,建立在精確的天文觀測與嚴密的數學計算基礎上。」王渝生說,如同瑪雅民族的神秘,瑪雅曆法同樣耐人尋味。   瑪雅曆法由太陽曆、金星曆、卓爾金歷(神歷)、長紀年曆組成。
  • 一年級暑假作業難倒天文專家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
    小學一年級暑假作業「觀月題」難倒天文專家引發爭議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暑假生活》中的「觀月題」。(資料)今年本市小學一年級《暑假生活》的一道「觀月題」難倒有些天文專家,引發爭議。在天文專家看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一些教育專家、一線老師認為,鼓勵孩子觀察周邊變化、激發探究興趣,遠比月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 有顏有料的月相表,誰會不喜歡?
    已知最早的帶月相機械計時裝置,就是古希臘的安提凱希拉裝置,這套裝置是從一艘古代沉船中出土的,專家估計建造於公元前205年。它能顯示月相變化,行星運轉,下一屆奧運會的日期,以及當下的年月日等等,展現出了令人震驚的技術水平。在天文鐘發明以前的一千多年內,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曾出現過技術複雜程度可與之媲美的東西。
  • 月相變化圖對應八卦卦象
    月相,天文學術語。(phase of the moon)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 月相與月食有何關係?月相周期對12星座影響分析
    你在新月期間訂下的目標,正一步一步前進中,你可能會無奈,暗戀對象怎麼還是無動於衷?即使已提早到達職場,但上司怎麼還是看不見你的努力?別因此發怒、放棄,你才剛剛開始出發啊。 月相中期:滿月揭露結果雛型
  • 關於月相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在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順序是:新月(朔月)、蛾眉月(新月)、上弦月、漸盈凸月、滿月、漸虧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殘月)。 [日月黃經差度數] 黃經是用來表示天體位置的黃道坐標系的一個坐標。所謂日月黃經差值就是指太陽和月亮在黃道上的射影的角距離,就是黃經值的差,比如黃經差一百八十度就是地球剛好在日月之間。
  • 月相變化規律解析
    月相變化規律解析  一、月相及其形成  月亮圓缺變化的各種形狀叫作月相。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陽光。在太陽光照射下,總是一面亮一面暗,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面,另半個球面是暗面見圖1中中間一圈。
  • 人類月球日,月相腕錶致敬
    探索月球,可以說是人類現代科學文明進步的開始。格拉蘇蒂原創精緻的月相腕錶,用手工精心打磨的月相顯示盤,搭載的月相複雜裝置可以讓人於腕間隨時掌握月球陰晴圓缺的動態變化,同時作為精美的腕錶裝飾讓佩戴者感受浪漫的時計藝術。月相腕錶最初的起源,和大多數腕錶功能的創造一樣是基於實用性而發明的。
  • 月相的動圖、視頻講解
    地理帝整理於網絡在一個農曆月中,月相盈虧分別為:朔、眉月、上弦月、盈凸月、下弦月、殘月、晦。29.53天,這個時間被稱為朔望月,朔望月是曆法中歷月和星期的來源。月相的周期性變化不僅和月球的公轉有關,還與地球的公轉有關。一個恆星月月球只轉動了360度,而朔望月月球需要轉動389.11度。
  • 腕上觀月,月相錶帶你領略陰晴圓缺的每個時刻
    懸於天際的月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超然的地位,以陰晴圓缺寄情世間的聚散離合,然而其意義卻不局限於此。作為天文曆法的直接反映,月相盈虧在時間計量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月相表便紀錄了這一天文現象,用一種巧妙的方式聯繫時間與空間。月相表的原理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 天文愛好者注意了!24日晨「金星合月」星月相偎耀天宇
    網絡圖新華社天津4月22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文專家介紹,4月24日晨,璀璨的金星將與一抹殘月在天空相會,上演「金星合月」的美麗天象。如果天氣晴好,感興趣的公眾可在清晨注視東方天空,尋找相互依偎的金星和月亮。
  • 5月23日 癮·月相盈虧
    「閏月」指的是陰陽曆中的一種現象,陰陽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使用這樣的曆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陽曆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臘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農曆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