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歲月輪轉、季節變換,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終是攜著一股清冷之氣,款款而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秋霜降了,瑩瑩復盈盈,在草尖上滾動,在成熟的稻穀上溼潤,在花朵裡安睡......」
霜降的到來,意味著秋天的謝幕,冬天的開場。
一年一度,秋斂冬藏。霜過後,會下雪。雪過後,春天也就不遠了。
風霜雪的刑期,並非沒有盡頭。一如過去無論有過怎樣的不幸,日子裡,卻永遠充滿著期待的美好。
1
我們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關於霜降,有這樣一個傳說。
據說,天地間有一位專門掌管霜雪的女神,名青女。
每年的十月二十四日,她就會下凡來到人間,站在最高的山峰上,手撫一把七弦琴。隨著指尖微動,清音徐徐而出,瀰漫天地。
清霜隨著顫動的琴弦飄然而下,灑落在大地上。霜凍雪封,掩埋掉人世間一切的不潔。
因著青女始終與寒冷相伴,文人們便把萬物凋零的罪名怪到青女身上。
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有詩云:「屢見枯楊荑,常遭青女殺。」
多情的納蘭容若也長嘆道:「霜訊下銀塘,並作新涼,奈他青女忒輕狂。」
就連民間諺語也有「霜降殺百草」之說,「殺」字一出,耳邊仿佛即刻有刀劍錚鳴,千軍萬馬披戈而來,頓時草木為之驚、萬物為之震。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霜常是無情的、冷酷的。它讓植物頓失生機,讓動物草草深藏。
但其實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對霜的一種誤解。
凍則有霜,農民因此習慣將它們一併稱為霜凍。
然而,霜與凍卻是全然不同的,真正意義上危害農作物的是「凍」而非「霜」。
霜降以後,天氣變冷,原先覆蓋在農作物上的大量水汽會凝結成霜。在這種凝華過程中,水汽會釋放出大量的熱,從而保護農作物免受凍害之苦。
這也是為什麼經霜後的蔬菜、瓜果,如菠菜、冬瓜等吃起來會更加鮮美,葡萄則更為甜洌。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植物是如此,那人呢?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植物只經一季,人生卻有百年。我們所要經歷的風霜,只會更多,更凜冽。
寒風會刺著骨,霜雪會冷著心,一路走,一路停,多麼艱難地跋涉呀!
但走過後,我們回頭去望,來時的路上,腳印深深;身上的衣衫,冷露浸透;深邃的眼眸裡,是前所未有的堅毅。
很喜歡三毛的一段話,她說:
"
我們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到了驀然回首的那一瞬間,生命必然給我們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時的山和水,又回復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過,是多麼美好的一個秋天。
"
歲月無痕亦有痕。
不要懼怕風霜,長路漫漫,每一步,我們生命的年輪都歷歷在「錄」。
2
我們過好剎那,剎那既是永恆
在古代,我們常見、常吃的白菜被叫做「菘(sōng)」,而經了霜的,便該叫作「霜菘」。
這樣的名字委實太過詩意了,不像是白菜了,倒像一件藝術品。
薄薄的一場清霜,便仿佛讓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變得陌生起來。
楓葉經霜後,變成紅黃色,漫山遍野,如火似錦。
在霜降時盛開的芙蓉花,因此得了「霜降花」、「拒霜花」的美譽。對於能夠抵擋天地蕭颯的事物,人們總是心存敬意。
蘇軾便有詩云:「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
芙蓉花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的花期很短,從盛開到凋謝,短則一日,長也不過三日。
然而就是在這樣短暫的辰光裡,芙蓉會極盡美麗、妖嬈(ráo)地綻放——
初開時花色潔白,之後轉為淡粉,凋謝時則為深粉色,因而又被稱為「三變花」。
蟲兒們的世界則更加喧鬧,夜幕深沉裡,人所不知處,它們在進行著最後的演出。
金龜子、紡織娘、蟋蟀……它們奮力地鼓動著小小的羽翼,發出一聲聲嘹亮的歌呼,獻給那長養著它們的冥冥天地。
猶能記得語文課本裡那首氣勢恢宏、情調高遠的《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哪怕嚴寒的冬天轉瞬便將到來,哪怕凜冽的風雪會吞沒一切,哪怕它們本就短暫的生命馬上將迎來一場浩劫,它們仍是要在最後的秋日,絢爛一場。
「松樹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我們必須去面對永恆與缺乏永恆的東西。
皓日與朗月,水色與天光,如果這些可稱為永恆的話,那麼我們的一生便有如芙蓉、槿花、曇花乃至小小的蟲兒一般,轉瞬即逝。
一切皆屬無常,誰能令月亮長圓?誰能要星子永遠放光?
歲月公正而殘酷,誰也無法希冀永恆。
那麼當終有一天,我們也將走至生命的黃昏時,又能否坦然面對,絢爛地退場?
蘇軾說得好,「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我們不希求永恆。
我們過好剎那,剎那既是永恆!
「讓你的生命在時光的邊緣上輕柔地舞蹈著,好像露珠在樹葉上抖顫」,泰戈爾如是說。
3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有名句「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它原是形容畫蘭竹時應當刪繁就簡,使如三秋之樹,瘦勁挺拔,沒有枝枝蔓蔓的糾結。
而今,大自然又用它威力無窮的大手——霜降,提醒著人們去做減法,休養生息。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草木黃落,歸於泥土;動物們也要儲備糧食,蟄伏洞中,將漫長而寒冷的霜雪的白,化作夢境裡的五彩繽紛。
在古代,農業條件不先進,耕牛是農人們最重要的幫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在辛勤勞動著,牛也不得閒著。
到了霜降時節,該收的都收了,該種的已種了,耕牛們也終於可以歇一歇了。
在河北一帶,長久流傳著「霜降敬耕牛」的習俗——霜降前一天,稱為頭降或前降,人們會請專門的師傅為牛換下老舊的鐵掌,釘上新的鐵掌。
在這三天裡,牛不用幹活,也不必受打罵,還可吃到最好的草料,富裕人家的牛甚至能吃到油烙餅、燒餅等。
耕牛閒著了,泥土也自然要休息了。
一年一年,我們在泥土中播種希望,泥土慷慨予我們以饋贈。
作家耿立牢記著他父親的話:「泥土也該躺倒睡一會兒,誰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與泥土廝守的人要講良心,讓泥土安靜地誰一覺,不要打攪。」
天道、地道都在此時要求著人們,去休養生息、體悟自身。
霜降時節,養生保健極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
霜降時節,天氣漸涼,秋燥明顯。此時既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護好膝蓋、腿腳;也要防秋燥,多吃健脾養陰潤燥的食物,如蘿蔔、秋梨、百合、蜂蜜、慄子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劉禹錫有《秋詞二首》,但我們大部分人所熟知的只有前一首。
其實,兩首詩,一贊秋氣,一詠秋色。
春色以豔麗悅人,秋景卻以風骨見長。大地蕭條而靜穆,少了些許浮華濃豔,卻如老僧入定般,讓人的心裡生出敬畏,反思自身。
履霜堅冰至,一旦踏上薄霜,結冰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溫暖也便不遠了吧……
參考文獻
餘世存《時間之書》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葉寒
往期精彩回顧:
從「假·詩仙」到「真·詩仙」,李白經歷了什麼?
詩詞|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一聲朋友一世相伴
你曾因哪一句詩,想背整首詩詞?
詩詞賞析|歲月催人老,時光不待人
盛唐詩極簡史:春花燦爛,春水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