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寫字要用巧力,若用真氣力,筆就沒有活力了。筆畫看起來勁建險絕、欲透紙背,甚至可以用來判定書法的好壞。這是王僧虔在《論書》中評論張芝、韋誕、索靖等人時擺明的觀點,「無一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
又要有力,還不能用真氣力,這個巧力就要靠中鋒行筆、疾勢和澀勢得來。中鋒和疾勢都好理解和應用。澀勢,是筆對紙的摩擦力,為什麼不是越大越好呢?
我們都知道毛筆的筆頭是軟的,筆毫是一根根獨立的。用力方法如果不對,無論用多大的力,也不能把手上的力通過柔弱的筆毫傳遞到紙上。力氣小時,只能把筆頭壓彎,把筆毫壓散。力氣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把筆頭壓死了,這時反應在紙上的力是筆桿和變僵的筆頭傳遞過來的,已經失去了筆性。古人也是因此說,若真「用於力,筆死亦」。
董其昌曾經在《畫禪室隨筆》中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筆首先要提著,以控制自身的重力,不使筆自己倒下。劉熙載的《藝概》裡還有這麼一句話,「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寫字是要時刻平衡著提按的,就算是普通的行筆,也要有提的力,同時有按的力。沈伊默也曾說過,「隨按隨提,亦提亦按」,意思也是要提和按達到一定平衡,提中有按,按中有提。
這個動作其實就是在尋找毛筆頂紙的力,這個力不能使筆頭彎曲,還要把力送到紙面上,實屬不易。正是因為筆毫的軟和散,要讓筆尖抵紙,就不能使筆鋒偏側。不偏側就不會癱軟。只有中鋒的狀況下,力才不會被分解,沒有橫向四周的力,筆頭就不會散開。
筆鋒抵紙,只有筆頭不彎曲的情況下,力的大小才是正確的。相當於多一分力,筆頭就會彎曲,少一分力,手就感覺不到彈力。幹筆時可以看見筆腰向外打開成燈籠狀,這時這個力的位置就找對了。由此可見這個力對位置要求絕對精準,這就是古書法能人為什麼提倡中鋒用筆的原因。
落筆的力找到了,行筆時怎樣保持這個力呢?要保持這個力就要達到一種平衡,目前提和按是達到相對平衡了,當然還要有一個動力才能產生摩擦力。這個動力來自於指、腕和小臂,不同的點畫,不同的筆勢,指、腕、小臂的的用力各不相同。
橫畫中,鱗勒,入筆抵紙,拇指向前推筆桿,手腕向左壓住力,使筆直立成正鋒。而策法行筆時手腕向左翻至筆桿仰側,成逆鋒正鋒。寫大字小臂同時帶動這一串動作前行,蠅頭小楷只須動手指就可以了。執筆要求掌虛,就是為動手指留下的空間。掌實了,指頭就動不了,不要說小楷寫不了,大楷也寫不出靈動的感覺。只有寫榜書可以不用指力,其他字都需要手指的配合。
豎畫中,弩法,中指勾住筆桿,向趨近自身的方向給力。拇指對向抵住,無名指放鬆配合中指。同樣,小字可以枕腕,掌中的空間足以使筆縱橫。寸字就該懸腕,再大就該懸肘了。應不應該懸是跟字的大小有關係,多大的字相對應毛筆多大的活動空間。
一般向下和向下的筆畫都用中指給力,撇和捺也一樣,只是給力的方向稍微不同。向上的筆畫就不同了,向左上方的鉤畫,要用無名指趯出去,大字還得手腕和手臂配合。向右上方的趯挑,則需要拇指給力,同樣大字也要手腕和手臂配合。
拖出來的筆畫就是因為沒有抵紙的力所以不夠勁健,書法中一般不用,只在繪畫中使用。齊白石畫蝦須就是拖筆中鋒,畫出了蝦須的圓潤,缺少筆力的筆勢也符合了蝦須的纖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