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墓壁畫中的升仙圖和闢邪圖:奇異瑰麗 超乎想像

2021-01-10 洛陽網

在漢墓壁畫中,升仙、闢邪是表現最多的一類題材,這和風靡於漢代的死後升仙思想有極大的關係。通過洛陽地區出土的漢墓壁畫,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漢代人想像出來的奇異瑰麗的神仙世界,還可以看到漢代人「創造」出來的抵達仙境的奇妙方式。

  燒溝西漢墓中的驅儺圖

  西漢卜千秋墓夫婦乘蛇、駕鳳升仙圖

  燒溝西漢墓墓主乘龍升仙圖(局部)

  在漢墓壁畫中,升仙、闢邪是表現最多的一類題材,這和風靡於漢代的死後升仙思想有極大的關係。通過洛陽地區出土的漢墓壁畫,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漢代人想像出來的奇異瑰麗的神仙世界,還可以看到漢代人「創造」出來的抵達仙境的奇妙方式。

  1 乘蛇駕鳳升仙,壁畫藝術難得的標本

  洛陽有七座漢代壁畫墓中繪有升仙壁畫。這些壁畫,不僅反映了兩漢之際人們代代相因、鍥而不捨的「追仙」夢想,還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登峰造極的想像力——一個奇異瑰麗的神仙世界,以及靈魂升仙的各種奇妙方式。

  仔細觀察這些升仙壁畫,會發現它們有許多共同點:都繪在表示天空的墓頂部位(個別的繪在墓壁的最上部);壁畫中伏羲、女媧、日、月四神必不可少;畫面中都有象徵天界的雲氣紋。

  當然,這些升仙壁畫也有一些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壁畫內容的繁簡程度。西漢卜千秋墓升仙壁畫中畫出了仙人王子喬、羽人、西王母;淺井頭西漢墓壁畫中畫出二龍穿璧;洛陽北郊東漢墓壁畫中畫出了神龍、仙鹿駕車等。

  此處要單獨提一下西漢卜千秋墓中的升仙壁畫。此壁畫描繪了天堂的景象和男女主人在持節方士的引導下、仙禽神獸的護衛下,乘蛇、駕鳳升仙的情景。有專家認為,這是西漢壁畫藝術難得的標本。

  上文提到的蛇和鳳,是壁畫中表現墓主升仙的方式。除了乘蛇、駕鳳,洛陽發現的漢墓升仙壁畫中,還有騎龍升仙的,還有坐在神龍、仙鹿駕駛的沒有車輪的車上。最令人稱奇的是,還有駕雲的,這可比明代吳承恩描寫的孫悟空駕筋鬥雲去凌霄寶殿,要早一千多年呢!

  2 漢代喪葬儀式,驅儺環節必不可少

  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中有一幅令人眼花繚亂的壁畫。畫面由三塊特製的壁畫磚拼成,中間磚的下部是神人、伏羲、女媧、日、月,左右兩邊是白虎、青龍,上部中間是朱雀,朱雀兩邊是赤豹和蟾蜍,在神人上部、朱雀下部是一頭熊和一個人;兩邊的三角形磚刻畫的內容一樣,有兩個人物(一人手中握刀)、一匹馬、一頭熊、一隻鹿、一塊玉璧。畫面中人物、動物從其形態來看,都處於一種劇烈的運動狀態。據考證,這幅壁畫表現的是漢代非常盛行的一種闢邪儀式——驅儺(nuó)。

  驅儺是漢代喪葬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下,漢代人相信世界上存在著各種鬼怪。為確保墓主靈魂升仙,必須將它們驅趕出去。幻想著死後升仙的漢代人認為,葬禮中如果缺少了驅儺這個儀式,升仙的願望是萬萬不能實現的!

  驅儺,只是漢代諸多闢邪方式中的一種,其他的如青龍白虎、神荼鬱壘等神獸畫像,鎮墓的畫符、文字、弓箭等,都具有闢邪的功能。

  3 「天門」祥雲繚繞,可窺漢代人的想像力

  想像力超群的漢代人不僅想像出了奇異瑰麗的仙境之景和抵達仙境的奇妙方式,還煞有介事地認為在人間和仙境的交界處有一個叫做「天門」的入口。這個天界之門,就像鯉魚跳的龍門一樣,凡人只有進去,才能成仙。

  洛陽發現的漢墓壁畫中有許多表現天門的內容。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中的壁畫,不僅畫出了天門,還畫出了希望升仙的人。這幅壁畫呈等腰梯形,中間部位表現的就是天門,下部是兩扇門扉,其中一扇門已經打開,中間有菱形網格窗,上部有五個玉璧。天門兩邊的三角形磚上用鏤雕加彩繪的手法繪有人物乘龍,這兩個乘龍的人物就是墓主人,他們已經到達天門外,只需再往前跨一步,就能實現他們升仙的願望。

  洛陽豐李新莽墓壁畫中有兩個門闕矗立於祥雲繚繞的天際中,毫無疑問,這兩個門闕是代表天門的。發現於偃師辛村新莽墓中的天門畫像更有趣,畫像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是象徵天門的磚雕門闕,上部是表現天門之內情景的壁畫,壁畫中有端坐於雲端的西王母、搗藥的玉兔、九尾狐和蟾蜍。

  當然,升仙、闢邪、天門,以及奇異的神仙世界,都是漢代人想像出來的,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我們自然不會相信這些。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神仙思想最興盛的時代,在兩位神仙思想最忠實的信徒和踐行者——秦始皇、漢武帝的推動下,舉國上下瀰漫著濃厚的求仙風氣。然,長生不老終不可得,於是方士們又編造出死後靈魂升仙的說法,宣稱把闢邪、升仙的圖畫畫在墓裡,就能夠實現靈魂升仙的願望,這就是我們今天在漢墓中看到許多與升仙、闢邪有關壁畫的原因。(洛陽日報記者 肖姣姣 通訊員 段躍輝 文/圖)

相關焦點

  • 陝西一漢墓發現國內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
    陝西一漢墓發現國內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陝西靖邊縣渠樹壕漢代墓群考古研究最新成果。
  • 陝西一漢墓發現二十八星宿圖 系目前最完整的一幅
    陝西靖邊漢墓內發現的目前全國最完整的一幅二十八星宿圖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為了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轉,中國的古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
  • 陝西漢墓發現迄今最完整二十八星宿圖
    &nbsp&nbsp&nbsp&nbsp中新社西安3月28日電 (記者 田進)記者28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員在該省靖邊縣渠樹壕漢代墓群發現一座被盜磚室墓,墓室裡繪製了包括二十八星宿在內的星空圖,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的星形、星數、圖像、題名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圖,也是目前已發現內容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
  • 漢代神獸︱龍和虎是什麼時候成為「組合」的?
    龍虎圖像組合在漢墓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陶器、銅鏡、雕塑等各種材質和形制的器物上都有出現,仿佛來自遠古的訊息在漢代終於得以激活,春潮一樣奔湧而至,裹挾著整個春天的到來。其中,最早繪製龍虎圖像組合的是在壁畫上。如河南永城柿園西漢早期梁王墓壁畫,上繪包括青龍、白虎在內的四神雲氣圖。
  • 乘龍升仙圖:從漢畫看古人對靈魂信仰與精神追求的藝術表現
    1、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了乘龍升仙的觀念信仰和習俗風情,為漢畫中的乘龍升仙圖奠定了藝術基礎在原始社會時期,先民就有刻畫瑞獸保平安的習慣。其中,根據乘龍方式的不同,可以將乘龍升仙圖分成3種類型,即人物御龍、龍拉車和神仙乘坐在龍虎座上。1、人物御龍第一種是人物通過御龍進行升仙,這一類是乘龍升仙圖中最為常見,也是數量最多的。根據人物姿態的不同,又可以細分為兩類。
  • 陝西省靖邊縣漢墓內發現的目前全國最完整的一幅二十八星宿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負責此墓發掘的副研究員段毅和多年從事天文史研究的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介紹,這座漢墓前室四壁和券頂繪有大約20平方米的壁畫——墓室入口南北兩側各繪一執鎩武士;前室北側東壁上下分欄繪騎馬圖和山巒圖,正中上下分欄,上繪車馬出行圖,下繪山林牧馬圖,西壁分欄繪製侍女和燻爐,前室南側正中上下分欄繪樓閣莊園、宴樂人物、祥禽瑞鳥和仙人圖等,西壁繪一侍女和燻爐,共十幅;後室西壁枋額之上繪一瑞獸
  • 「神虎吃旱魃」壁畫:風調雨順之盼 震懾鬼怪之用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旱神有許多位,僅《山海經》中記載的就有一二十位。在所有的旱神中,危害最大、最令人生畏的就是旱魃。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有一幅表現「神虎吃旱魃」的壁畫。(上圖)  旱魃,顧名思義與乾旱有關,傳說其乃主旱之神。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旱神有許多位,僅《山海經》中記載的就有一二十位。在所有的旱神中,危害最大、最令人生畏的就是旱魃。
  • 我國出土的伏羲女媧圖裡兩人的手中各拿尺和規,有何寓意
    實際上伏羲女媧圖和太極圖的寓意是完全一樣的,伏羲為乾(天)、為陽,女媧為坤(地)、為陰,伏羲手拿距(地方)意味著陽中有陰,女媧手拿規(天圓)意味著陰中有陽。伏羲和女媧呈糾纏狀即寓意他們是一對冤家對頭,組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玄』。所以伏羲女媧圖是用有形的人物來表示無形的太極圖。伏羲手中所執叫《矩》,女媧手中所執叫《規》。在中國,過去把尺子稱為「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 知識、傳說與製作:陝西靖邊渠樹壕東漢壁畫墓星象圖的幾個問題
    我們知道,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是漢墓圖像中的常見形象,其基本呈兩兩相配並配以規矩和日月出現。該圖中的伏羲、女媧手持規矩(皆有題記),配對出現,女媧旁繪有白色的月亮,月中有蟾蜍。看來此處的伏羲、女媧也是配以規矩和日月的,只是由於構圖的原因,日、月呈南北相對,月屬陰,表現在北宮玄武旁,日屬陽,表現在南宮朱雀旁,為了使伏羲、女媧配對,因此伏羲脫離日象而移置此處。
  • 中國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
    趙珍 攝    交大漢墓「日月星辰」在這裡閃耀   你是否知道,迄今為止中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它不在別處,就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小發掘的西漢壁畫墓裡。如今西安交通大學內行色匆匆的學子們,竟沒有幾人知道這處不尋常的遺址,任憑它獨自在滄桑變幻的歲月中忍受著孤獨。
  • 靖邊漢墓內發現二十八星宿圖,系目前最完整的一幅,快來看看
    陝西靖邊漢墓內發現的目前全國最完整的一幅二十八星宿圖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負責此墓發掘的副研究員段毅和多年從事天文史研究的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介紹,這座漢墓前室四壁和券頂繪有大約20平方米的壁畫——墓室入口南北兩側各繪一執鎩武士;前室北側東壁上下分欄繪騎馬圖和山巒圖,正中上下分欄,上繪車馬出行圖,下繪山林牧馬圖,西壁分欄繪製侍女和燻爐,前室南側正中上下分欄繪樓閣莊園、宴樂人物、祥禽瑞鳥和仙人圖等,西壁繪一侍女和燻爐,共十幅;後室西壁枋額之上繪一瑞獸
  • 敦煌星象圖 精確超過想像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的壁畫上,繪有生動的九曜、二十八星宿星官圖   最近,一幅由1300年前中國天文學家繪製的敦煌星象圖在倫敦大英圖書館展出。英國學者研究認為,這幅星圖的繪製時間並非此前西方學界普遍認可的公元940年,而是649年至684年。  其實,早在1983年,我國學者已經得出星圖可能抄繪於公元705年左右的推斷。
  •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四神雲氣圖》迎來數位化「新生」
    81歲的原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室主任陳進良仔細端詳著這幅《四神雲氣圖》,激動不已,當年正是他主持了壁畫的揭取工程。《四神雲氣圖》於1986年出土於芒碭山漢梁王墓群中的梁共王陵(柿園漢墓),據專家考證,「柿園漢墓壁畫,色彩鮮豔、構圖精美、線條流暢,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西漢早期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墓主人級別最高的彩色壁畫,代表了當時我國繪畫藝術的最高水平」。
  • 馬王堆漢墓帛書:大部分為失傳一兩千年古籍(圖)
    今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40周年。10月,7卷本繁體豎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由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華書局三方合作推出,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馬王堆帛書的釋文和注釋本,被譽為40年來帛書研究整理的「集大成者」。
  • 倉頡廟裡精美壁畫故事多(圖)
    在倉頡廟前殿和報廳中,繪畫集中表現的是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和傳說。  報廳兩壁有篇幅不等的壁畫二十餘幅,其畫技高超,寓意深遠,其中的《自食其力》、《知足長樂》更是畫中精品。《自食其力》圖上共有五個人物及山水樹木,最前邊是個讀書人,帶一個小書童,其次為一農夫,拿著鋤頭,接下來是個手持魚杆的漁夫,最後面是一個樵夫,挑一擔柴,「漁、樵、耕、讀」四類人,各自都忙著自己的事情,寓意「自食其力」。
  • 解讀濟陽三官廟漢墓畫像石,「羊」的多重含義
    大家在驚嘆於古人高超技藝的同時,開始疑惑三官廟漢墓出土的畫像總是有羊的身影呢?門楣的正中央基本都是羊首畫像,還有部分畫像石描繪的社會生活場景,如中室西側立柱上的庖廚圖,也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漢代富家大戶的後廚剖魚宰羊、汲水切菜、添柴煮肉的情景。羊,這樣的一隻軟綿綿的動物怎麼這麼受古人的追捧呢?
  • 敦煌壁畫再現古代勞作場景:建塔磨麵烹飪等[圖]
    原標題:十餘幅敦煌壁畫勞作場景面世 呈現傳統勞動記憶(圖)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打鐵——榆林窟第3窟(西夏)。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烹飪——莫高窟第236窟(中唐)。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時值「五一」小長假,敦煌研究院官方微信選取敦煌石窟中部分富有意趣的勞作場景,借其承載傳統勞動記憶。   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此次選取的十餘幅壁畫涵蓋了北周、隋、唐、五代、西夏等不同歷史時期,有關民眾生活中播種、打鐵、伐木、汲水、建塔、磨麵、釀酒、烹飪、捕魚、收割、推磨、制陶、馴馬、屠房、修建房屋等富有意趣的多種勞作場景。
  • 千年文化藝術底蘊,古寺經典壁畫欣賞
    全部壁畫由《水月觀音圖》、《文殊菩薩圖》《普賢菩薩圖》、《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佛眾赴會圖》、《祥雲圖》等組成。其中又以《水月觀音圖》、《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最為經典。明朝宮廷畫師技藝之嫻熟精絕,想像力之超凡奇異,圖畫繪製之精美絕倫,可謂登峰造極,創造了卓越的宗教繪畫藝術成就。
  • 為何在古代中外方文明當中,都會在墓室裡繪製星象圖?
    兵馬俑《史記始皇本記》中記載:營造始皇帝墓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個上具天文大概指的就是上面繪製徵天空的日、月、星象。1957年在河南洛陽市西北角城外的一座西漢壁畫墓中,發現了日、月、星象圖,是繪在前室的頂脊上。西漢時期,道教盛行,星象圖主要代表了當時的天文觀念和引魂升仙思想。而到了東漢時期,就更多的是以表現人物威儀了。
  • 壁上畫屏:從漢代壁畫裡的雲氣紋到清代的墨葡萄
    與之相比,「朱鮪石室」的線條則無意於束縛觀者的目光和身體。不僅如此,畫面中還隱含著與觀者有機的關聯和互動,例如在西壁右下區,一位侍者抬起右手,似乎正向觀者發出邀請(見上圖)。這種結構也使觀者更強烈地感受到屏風的存在,不難想像,隨著觀者腳步的移動,那些家具的線條也會呈現出微妙的變化。這些以直線刻畫的富有深度感的屏風,在牆壁內部拓展出多個虛擬空間,成為畫像中人物活動的框架,將畫像與建築結合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