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輿情事件出爐,網絡熱點折射社會深層變化

2020-11-28 光明數字報

    回顧與展望

 

    2017年熱點輿情事件

 

    1 中共十九大召開

 

    2 《戰狼2》大熱

 

    3 中印洞朗對峙

 

    4 河北雄安新區設立

 

    5 山東於歡案

 

    6 羅一笑事件

 

    7 學區房話題及各地出臺租購同權政策

 

    8 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9 「共享單車」話題

 

    2017年1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華社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新華社半月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2017中國社會發展高峰會暨2018社會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同時發布了2017年熱點輿情事件。

 

    明星緋聞充斥眼球,吏治反腐輿情壓力下降

 

    相關報告將熱點事件分為公共管理、社會矛盾、公共安全、企業輿情等八大類別。

 

    分析發現:社會矛盾領域依舊是輿情高壓區,但公共管理領域的輿情壓力較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降低,各種公共政策、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在輿論場認同度較高;樂視、海航、萬達、百度等知名企業輿情危機增多,企業輿情的熱點事件數量、熱度和壓力都較上年有所升高。

 

    隨著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輿情熱點事件發生在國外,其中不乏中國公民失聯、被劫等負面事件,由此推動涉外、涉軍輿情壓力上升,同時顯示出網民「大國心態」逐漸成型,愛國熱情進一步凝聚。

 

    體育、娛樂及公眾人物輿情數量和輿情壓力持續增長,在全民娛樂時代,越來越多的明星緋聞充斥著人們的眼球,挑戰著大眾的道德底線。與此同時,吏治反腐輿情壓力有所下降,由官員貪腐產生的負面輿情危機已經極少,不再能刺激調動公眾的激情反饋。

 

    老百姓表達機會增多,輿論場話語權趨於均等化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祝華新、廖燦亮和智庫特約專家潘宇峰認為,輿論場板塊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新聞媒體和「意見人士」對輿論場的影響力減弱,普通老百姓的表達機會增多,輿論場的話語權趨於均等化,而政府加強議程設置,在重要節點成為輿論場主角。

 

    微信降低了網絡表達和瀏覽的門檻,從BBS年代和微博早期往往由少數「大V」主導輿論,變成了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基層百姓,都可以用拇指發布見解,表達訴求,輿論話語權趨於均等化。網上「意見人士」特立獨行的言論少了,且附和者寡,而大眾話題更容易引起共鳴,一篇貼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閱讀量高達500萬次。建軍90周年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瀏覽次數突破15億。這個現象級產品可能有青春自戀的元素,更可能體現了網民的家國情懷。

 

    小熱點,大輿情: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

 

    2017年大事喜事不斷,從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到十九大的召開,在一些具有政治意義的重要節點和議題上,政府具有很強的議程設置能力,獲得了壓倒性的輿論影響。2017年表現中國退役軍人到非洲營救同胞的電影《戰狼2》熱映,三個月內觀影人次達1.59億,草根網民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幾乎一邊倒的讚揚聲浪,蓋過了少數知識界網民對影片是否鼓吹民族自大情緒的質疑。

 

    同時,2017年的網絡熱點輿情更多地圍繞與普通人利益攸關的民生問題展開,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表達了社會轉型期公眾內心的「集體焦慮」,呈現小熱點、大輿情的特徵。連黑豹樂隊人到中年的鼓手拿著一個泡著枸杞的保溫杯,也引出了眾多網民青春易老的感慨。

 

    從2017年2月開始,「學區房」話題引發輿論熱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成為眾多網民的共識。《一位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和《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等關於「天價」學區房的網文在微信朋友圈熱傳,閱讀量均超過70萬次。

 

    2017年高考季,「中產教育鄙視鏈」的觀點走紅。網絡輿論場關於「讀書改變階層固化的能力越來越弱」的聲音,得到不少人的認同。針對2017年高考作文題,有網民認為,這驗證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趨勢。「在偏遠地區,高鐵、共享單車、行動支付這些城裡孩子司空見慣的事物對農村孩子來說真的是很抽象。可想而知他們寫作的時候有多麼為難。」10月,北京清華附小小學生寫出《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的論文,再次引發輿論場關於階層固化的討論。

 

    網際網路治理力度空前加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

 

    祝華新、廖燦亮、潘宇峰經分析認為,網際網路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2017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施行,對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做出法律規範;同日新版《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施行,從12年前針對PC端網站,轉為主要針對微博客、公眾帳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移動端平臺,進行新聞信息服務的規範和管理。

 

    網際網路管理強調網絡平臺的主體責任,如要求過去被視為信息集散地的聚合新聞客戶端,實行「總編輯負責制」。另外,不關心時政內容的年輕網民在過去一年也感受到了網絡管理的壓力。

 

    網信辦的另一項管理措施在社會上引起震動。10月,《網際網路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首次明確了微信、QQ等網際網路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即「誰建群誰負責」和「誰管理誰負責」。

 

    2017年,一些地方嘗試對自媒體帳號進行屬地管理。例如西安市規定,粉絲數量超過3萬的新浪微博個人註冊用戶,個人證件地、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在西安轄區的,微信公眾號的註冊者、管理者、使用者其中之一在西安轄區的,需進行集中備案登記。但是,對自媒體帳號的屬地管理,在依法規範網絡言論和保障公民表達權之間,需要審慎把握平衡,避免基層官員藉機打壓民眾民主權利。

 

    2018年網絡輿論生態的基本特徵: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十九大以後,加強和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引領全國人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成為新聞宣傳和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將成為2018年網絡輿論生態的基本特徵:

 

    一,主流媒體將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政務新媒體建設更上一層樓。《人民日報》於2017年8月發起建設「全國黨媒公共平臺」活動,首批38家黨媒客戶端入駐,將在內容、渠道、運營、盈利模式等層面實現共建、共享和共贏的融合發展。

 

    二,央媒的海外傳播繼續拓展,從小切口、感性素材入手,講好中國故事。

 

    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需講求傳播藝術,注意時效。

 

    四,新聞宣傳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政治動機要用政治效果來檢驗。

 

    五,新聞宣傳工作者要提高知識水準,與網民知識同構、情感共振,才能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六,網際網路超級平臺出現,需要政府、業界和網民協同治理。網際網路是社會轉型期的最大變量,可能衝擊市場和社會運行秩序,造成社會心理的困擾不安。如何駕馭這個「最大變量」,需要網絡平臺、利益相關方和政府齊心攜手、同向而行,共同打造開放共享的網際網路新生態。

 

相關焦點

  • 2017年全國十大輿情熱點事件盤點 江歌案居首
    荊楚網消息(記者周曉燕)江歌案開審,劉國梁離任,杭州保姆縱火被抓……2017年發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 2017年終盤點之社會熱點事件看安防
    冬至的到來,意味著2017年即將結束了。回顧2017年這一年,大大小小發生了許多事,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社會小事,都反映了社會是在變化中前進。安防作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社會民生發展的變化也昭示著安防的未來。
  • 2018年社會熱點事件回顧
    [導讀]回顧2018,大事小事時常發生,安防作為與社會民生密不可分的行業,在各大熱點事件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2019年全國高校熱點負面輿情匯總分析
    原標題:2019年全國高校熱點負面輿情匯總分析 報告說明 2019年,高校輿情頻發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本文匯總了2019年高校熱點負面輿情並從輿情來源、輿情話題、輿情應對等方面進行分析梳理。
  • 大數據透視兩會教育熱點:2018年全國兩會教育輿情盤點
    ­  (四)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義務教育均衡持續受到關注,「大班額」出現兩次輿情高峰­  除了上述三大議題,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義務教育均衡在今年兩會期間也受到持續關注,「大班額」問題則在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當天和3月16日陳寶生部長出席人大記者會回應相關問題當天兩次成為輿論熱點。
  • 盤點:2017年中國旅遊發展年度十大熱點事件
    中國網1月12日訊 今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旅遊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旅遊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對中國旅遊發展年度熱點事件進行梳理和評述,是「旅遊綠皮書」過去十餘年的慣例做法。
  • 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
    新華網副總編輯周紅軍揭曉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新華網 郭小天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王志豔 劉佳佳)15日下午,由新華網、亞馬遜中國、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官網聯合發起的「2017年十大文化閱讀熱點事件」票選活動揭曉結果,在18項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文化閱讀事件中,經網友票選和專家評議,《朗讀者》引發讀經典文學風潮、新華書店成立80周年等十大事件入選。
  • 樂思輿情:房地產負面輿情高發 輿情應對從輿情溯源開始
    ,房地產更是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房地產產業上下遊產業鏈涉及範圍之廣,足以牽動社會經濟的動脈。這樣一個涉及廣泛群眾經濟利益的產業,出現各方面的社會矛盾問題並爆發出有負面影響的輿情是社會的一個發展階段現象,房地產產業糾紛引發的打砸樓盤、聚眾集會、上訪,甚至堵路等過激事件,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會在網絡上引起輿論熱議,形成網絡輿情危機,給房地產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影響,因此應對輿情風險成為房地產企業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 輿情的「質變」 突發事件演化中變換階段的意見領袖推演分析
    另外還有學者提供了內涵更多環節的多階段模型,「潛伏期、萌動期、加速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階段模型(謝科範 等,2010)重點反映由網絡輿情引起的突發事件變化,因此在反映網絡輿情演變方面不具有較好解釋力。上述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階段演變模型在理論依據、邏輯理路、價值性、抽象性和純粹性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方付建,2011)。
  • 【輿情觀察】奧運霸屏時,聽說「討論司法輿情」只能遭遇「張氏冷漠臉」?
    看到那張霸道總裁臉,小編竟無言以對,深度懷疑這其實就是你繼續看下這篇《7月政法輿情報告》時的眼神……其實,夢雪真的很甜,猶如此文「乾貨」也很足——後方有高萌,看到最後你就知道!7月的熱點政法輿情中,大案要案、政法隊伍建設、公安執法規範化、司法體制改革和立法修法等五大板塊各有變化。
  • 2018年關乎教育的社會熱點事件,每一件都值得關注和深思
    2018年,也發生了很多讓社會關注和深思的教育問題,這些問題對或有正面的啟迪,或有對教育思考,但無一例外都是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於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或啟發作用,下面就結合網絡消息,做一個簡單的整理。1、五歲牛娃簡歷讓人自嘆不如10月底,一位5歲小朋友的簡歷上了熱搜。
  • 樂思輿情監測:從美的漏電事件始末看企業如何應對負面輿情
    近日,樂思網絡輿情監測中心關注到美的熱水器漏電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方面是客戶稱漏電差點釀成大禍,另一方面是美的否認漏電,且美的「誰質疑誰舉證」的強硬態度更是引發媒體及民眾的不滿,導致輿情不斷蔓延。同時,美的方面表示,該熱水器使用已超過10年,而根據行業標準,電熱水器安全使用年限是8年,建議廣大用戶及時更換舊家電。樂思輿情認為在事件初期,事故已經發生,權威機構檢測結果未出前,此時否認顯得急於撇清關係,給民眾沒有擔當的感覺。
  • 政法新媒體矩陣「指尖」引導輿情
    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林森浩被執行死刑這一周,最高法官微奪得法院系統雙微排行周榜第一名。   案件發布社會關注度高、點擊量大,是政法新媒體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原因所在。對於曾經引發輿論轟動、帶有「花邊」特質的輿情事件,如何摒除案件娛樂性、凸顯法律嚴肅性,對審理案件的法院來說是一大考驗。除第一時間發布訊息回應公眾關切外,利用新媒體全程直播庭審過程也是一大「利器」。
  • 2012年9月17日輿情日報
    來源:全景網 |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17日 14:55 | 作者:     鋼鐵業鋁業三季報全面預減 水井坊國際化失利    一、數據統計    根據「新財富上市公司輿情監控終端」監測數據顯示,9月17日共有11件熱點事件
  • 「狗不理因差評『難吃又貴』報警」深陷輿情危機分析簡報
    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系統-新聞熱點走勢媒體分布圖顯示,微博為該事件主要發酵平臺,微博數據佔了全量數據的82.28%。——法制日報-《老字號維護商業信譽也應循法而行》消費者吐槽只是表象,「狗不理」的深層次問題,在於跟市場有所脫節。眾所周知,「狗不理」早在2006年就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這本應代表著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而不是不思進取、拘泥守舊,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 中消協發布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你中招了嗎?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消息,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日前發布「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分別為:防疫產品價格和質量問題突出;「直播帶貨」新問題層出不窮;「雙11」複雜規則難壞「尾款人」;酒店、旅遊、出行退訂糾紛多
  • 2017中國學前教育熱點事件盤點 你知道幾件?
    2017中國學前教育熱點事件盤點  2017年,是中國學前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年,第六個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廣泛深入推進,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全面開啟,全國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開展建設……站在辭舊迎新的歲末,我們願與讀者一起回顧2017年中國學前教育發展的熱點事件,請學前教育界知名專家進行評析,期待能凝心聚力,共同為學前教育事業的大發展鼓與呼
  • 3·15 華聲在線發布2017「十大消費熱點事件」等系列榜單
    又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華聲在線通過梳理一年以來的消費投訴案例,結合華聲在線輿情監測系統的相關數據,陸續共享單車、加盟、直銷、快遞、電商等行業領域口碑榜,以及2017年度「十大消費熱點領域」、「十大消費潛規則」、「十大消費熱點事件」等系列榜單 。
  • 年終特輯:100位輿情分析師眼中的2020與2021
    這一年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網民對司法公正、生產安全、教育公平的要求不斷推進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信息安全、謠言治理等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和總結的案例。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我們願在新一年中與全國的輿情同道一併,品網絡百態,觀輿情變幻,為營造清朗的網絡輿論空間繼續努力。
  • 榆林產婦墜亡事件反思:如何生孩子到底誰說了算?
    近日,陝西榆林產婦墜亡事件震動輿論場,婦女、醫療、法律等各個社會圈層紛紛就此發表觀點,討論產婦要求剖宮產被拒絕的是是非非,進而演化至產婦生產方式選擇、女性人身權益保護、手術籤字制度改進、醫療法律法規完善等。本公號特邀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四位輿情專家對此進行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