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無意中被引入關島。從那以後,島上大多數本地鳥類的數量急劇下降。關島研究人員最近拍攝的一段令人震驚的視頻向我們展示了棕色樹蛇為了在高處吃鳥,採取了一種不為人知的攀爬策略。
已知蛇有四種運動模式:直線、側向纏繞、側向波動、六角琴。《當代生物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蛇其實有第五種運動模式,——套索運動,蛇利用自己的身體形態產生摩擦力,從而獲得高不可攀的獵物。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朱莉薩維奇(Julie Savage)領導的研究小組說,這種套索技術是從蛇爬樹演變而來的,但蛇現在正使用這種方法爬電線桿等人造結構。
由於蛇的肆虐,密克羅尼西亞八哥幾乎成了關島僅存的鳥類。歐洲椋鳥在整個島上散播種子,具有特殊的生態重要性。此外,這些蛇是優秀的登山者,經常破壞人類的基礎設施,甚至導致島上經常停電。因此,研究人員想知道這些棕色樹蛇能爬哪裡。
為了保護鳥類,研究人員在高杆上放了一個巢箱,並設置了擋板。擋板通常用於防止蛇或浣熊靠近杆子頂部的巢箱。在研究歐洲椋鳥的築巢習性時,科學家意外發現了褐樹蛇的絕技。
研究人員說:「我們沒想到棕色的蛇會找到繞過擋板的方法。起初,擋板確實起作用了。但看了4個小時左右的視頻,我們突然看到那條棕色的蛇像一個套索套在圓柱體上,扭動著身體。」
研究人員最終觀察到五種不同的蛇在做這個動作,它們爬上了一根寬度在15到20釐米之間的光滑圓杆。經過仔細檢查,研究人員注意到這條蛇是如何在套索環上形成一個彎曲來幫助它向上爬的。
研究人員說:「套索的環壓縮圓柱體,產生摩擦力,防止滑動。套索環的微小側向彎曲有兩個重要作用。首先,它們利用蛇體內最大的肌肉群提供一個機械力來收緊環;其次,當它們移動到蛇的尾部,圍繞在竿的圓周上時,蛇就可以一點一點地向上移動。」
通常蛇以羽管鍵琴的形式爬樹時會側彎,一次鎖定兩個位置。但是棕蛇的新技能根本不同,因為套索的項圈是用來抓圓柱體上的單個點的。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技,但它絕不容易練習,因為套索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蛇只能非常緩慢地向上移動,大口呼吸,時不時地休息一下,經常會滑下來。
但是,如果世界上有好吃的,那就很難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