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走失,已為人夫為人父的他仍想找回親生父母
小屋門戶虛掩,背光的一對年輕男女輕輕撫摸小男孩的頭,叮囑他留在家中不要到處跑……場景突然切換到一個大院門口,不管小男孩多麼奮力追上去喊「爸爸」「媽媽」,年輕男女的背影仍越走越遠……
多年來,胡小山(化名)無法記清自己有多少次從相同的夢境中驚醒。他身邊有從5歲開始將他撫養成人、一直給他關愛的養父養母,幾年前,可愛的妻兒也相繼走入他的生活,帶來許多歡聲笑語。但胡小山仍想尋找夢中人。「夢裡的人和屋子,正是我親生父母和老家房子,1993年我從家裡走丟,輾轉到廣州的孤兒院,後來又被養父養母收養,對家裡和親生父母的一切我已經印象不深。可是,我仍想找尋他們,至少要問問,我今年到底多少歲?」
輾轉得知身世 不敢開口求證
身份證上,胡小山的出生年份是1989年,戶籍汕頭。他可以說一口地地道道的潮汕話,因為他在那裡長大。可胡小山最怕別人問起的,就是年齡。「今年是不是29歲?我不知道。」小山告訴記者,從中學時代的15歲開始,就隱隱約約聽到身邊有同學在背後指指點點:「內容大概是,我是一個被收養的孩子,之所以來到現在的家庭,是因為他們的長子夭折了……」
起初,胡小山並不聽信閒言碎語。但是,內心有一顆種子,卻在不知不覺生根發芽。高中期間,他託幾名發小幫忙從各自父母口中打探,印證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名養子。小夥伴的反饋讓他驚訝,原來自己真是被父母從廣州的孤兒院領回來的。
「小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心裡很難過,很想親口問問爸媽是怎麼回事。每次卻開不了口,每次剛想張嘴,就想起爸媽從小對我噓寒問暖的場景。爸爸身體不好,仍然堅持教學工作,姐姐更是家中和我最要好的人。」
他不斷自我安慰,「就算爸媽承認我是養子,我也一樣愛他們,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追求『真相』呢?」
害怕忘記過去 用畫留住記憶
在真相面前,胡小山選擇坦然面對。但是,自以為的淡定狀態,無法抵禦夢中的家,夢中的父母一次次潛入夢境,侵入腦海。
胡小山隱約記起,小時候的「家」在一所廣州的大院子裡,自家的房子和院裡所有刻板的小平房一樣,方方正正。他還想到,走失的那天,是在飽覺後,爬下床,四顧無人,他跑出家門爬到「峭坡山」(音)上玩耍。玩累了,又迷迷糊糊走出大院……
小男孩懵懂站立,身後是一個汽車站,行人來來往往。左右環顧,驚覺已經走遠的他嚇得哇哇大哭……這些細節,是過去10年來他不斷回憶的場景,為留住記憶,胡小山將記憶場景畫成簡筆畫,一次又一次矯正,還將自己的走失路徑畫成線路圖,保存在手機裡,時時翻出思索。
2008年,19歲的胡小山高中畢業,選擇離開汕頭,去廣州打拼。「可能還是想圓一個夢。」他說,打拼過程雖然艱辛,也有所成就,他和朋友一起做外貿生意,還認識了女友,兩個年輕人相攜相伴。
找到市福利院 翻出領養記錄
當然,他也循著發小們提供的線索,找到了廣州市福利院,印證了記憶中的部分細節。雖然,如今的廣州市福利院已不在龍洞,但資歷很深的老師翻出記錄,確實查到胡小山當年被送院救助,然後被好心家庭領養的過程。
「我是在1993年5月,被民警從廣州東山口電車總站發現的。」他告訴新快報記者,福利院的老師說,那一天,年幼的自己四歲左右。讓他百思不解的是,既然記憶中,自己在廣州生活,為什麼福利院的老師告訴他,當年聽不懂他的口音?「有檔案記載,被送到福利院時,我根本說不清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只是哭。」
與此同時,福利院老師還提出疑惑:胡小山當年,到底是自己從家裡走丟的?還是被人「帶」到廣州街頭?
深感養家恩情 只願悄悄尋親
胡小山在福利院過了一年,有好心人通過領養手續將他接走,取了新名字,戶口本也寫上了「1989年」的年份。2012年,胡小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隨著女兒的出生,他將養父母從汕頭接到廣州一同居住,讓老人家共享天倫。然而,已為人父的他仍想找到親生父母,願望還日益強烈。
「我尋找親生父母的目的很簡單,希望今生今世可以看到他們,告訴他們,養父母待我很好。如今我的生活不算富裕,卻很幸福,同時也是寬慰親生父母,不用擔心我。」
胡小山悄悄找到公益組織「寶貝回家」,請志願者幫忙錄入信息,分析僅存線索。不過,這一切,他是悄悄行動。「我和妻子商量過了,養父養母已經年過六旬,一切需要顧及老人家的感受,就算找到親生父母,我也不能離開養我的養父養母,更不能讓他們難過。」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