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其道,七日來復」。
在華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定理及奧妙,神秘非凡,亙古不變。這究竟是人為發展的規律,亦或是大自然獨特的深奧秘密?
華夏中國文明「六六大順,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人類在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當中發現,華夏民族自遠古時期以來,或是朝代的興衰更迭,或是事物的推陳出新,亦或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都逃不開「逢七必變」的定律。因此「逢七必變」又被世人視為一種「時間輪迴」的標誌。
古語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就是說,萬物發生發展,行事每遇「七」之序數便容易發生變化。
「七」數亦是與人類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神聖數字。古人認為,人類的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意味著另一段新生命的開始。因此「七」便是一個再生性的數字,人們會為亡故的靈魂「作七」法事,以祈佑亡靈重獲新生。
《三國志》中諸葛亮曾經七擒孟獲。南中平定戰,諸葛亮將當地酋長首領抓住七次,而後又放了七次,第七次的時候諸葛亮在孟獲城將其真正捉拿,令其真正服輸,心悅誠服,從此歸順朝廷。這是比喻人們運用智慧與策略,解決困境,使事情迎來轉機,開啟全新的局面。
《史記·律書》有言:「七正,二十八舍。」「七」數是一種具有神秘和神聖的性質。古代亦有不少關於「黃帝七輔」、「舜七友」的美麗傳說。中國的禮儀教化制度中亦有「明七教以興民德」這一說法。與之連貫的是聖人的喜、怒、哀、樂、懼、愛、惡、欲之「治人七情」。
在當今社會,「七」字只是作為一個單純的數字概念,但在遙遠的古代,「七」字一直沉澱著一種神秘且深奧的無意識形態,甚至衍生出無數個與其相關的道德倫理、古籍傳說等文學記載、文化現象。
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亦是將文化目錄分為七大類。《論語·微子》記述的「七逸民」之說、《晉書·嵇康傳》所記載的「竹林七賢」、《孟子》中關於「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都是將「七」視為一個周期定律。
華夏漢字中關於文體「七」數的現象也有很多。如《七發》、《七激》、《七光》、《七啟》、《七命》等文學。「七晨」、「七夕」、「七夜」這類關於時間「七」詞亦是為世人所樂此不彼。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幾乎瀰漫與人類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作為新一代的主力軍,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把握時機,將我國文化繼續發揚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