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不僅是生理疾病也是心理疾病致病原因很複雜
顧名思義,抑鬱症不叫抑鬱病是因為表現出來的症狀,沒有直接指明致病的原因,比如說心臟病,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病灶的位置肯定是在心臟,但是抑鬱症它不僅是生理疾病也是心理疾病。所以在治療抑鬱症的時候不僅要通過生理治療藥物控制生理軀體症狀,平衡神經遞質攝取水平,同時心理幹預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雙管齊下才能一勞永逸。
基於這種複雜的心理跟生理的雙重因素,所以致病的原因也非常的多樣化。比如器質性病變也可以導致抑鬱症,甲狀腺功能亢進會導致抑鬱症,遺傳因素也可能導致抑鬱症,長時間處在壓抑壓力情志不暢的生活工作環境中也會肝鬱氣滯而致病。或者是生活當中激越的情緒反應重大的喪失,挫折性事件也會導致抑鬱症,抑鬱性人格也會導致抑鬱症,最後以愁眉不展,鬱鬱寡歡,興趣減低,活動量減少,頭腦過度思維,伴隨木僵的狀態出現在人們面前。
在生理學上抑鬱症是神經遞質攝取不平衡所導致,以持續負向情緒為特徵
神經遞質包含了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血清素(5-TH即5羥色胺)神經遞質濃度過高就會導致焦慮,神經遞質濃度低的話就會木僵抑鬱,所以臨床上生理治療抑鬱症的用藥方案都是平衡神經遞質的攝取水平。抑鬱症跟焦慮症並發為綜合症,根據兩者比例分為抑鬱型焦慮症或焦慮型抑鬱症 臨床上抑鬱症從來不是單一的病症。
很多時候會跟焦慮症並發為綜合症,根據兩者所佔的比例分為抑鬱型焦慮症或者是焦慮型抑鬱症,他們就像孿生兄弟相伴而來。從生理反應上來看的話,焦慮的表現是以高喚起為特徵,而抑鬱則是抑制為特徵。二者雖然都會導致自主和非自主功能紊亂,也有一些伴有明顯的神經功能障礙。從心理角度上來看,焦慮症和抑鬱症都有明顯的關注因素!
這種關注因素體現在兩者的指向不同,抑鬱症是意識向過往的投射的結果,以過去某件事展開作為受害者的聯想,而焦慮症是意識向未來投射的結果,以確信未來的不安全作為主要心境體驗,焦慮症更主要是對存在的或者是將要發生的事情的超限的緊張不安甚至是恐懼,而抑鬱症則是對存在的或者是發生過的事情超限的精神抑制狀態,前者在過高的喚醒狀態,導致了不安,恐懼,緊張,多慮,還有生理方面的呼吸急促,消化異常,尿頻尿急,心慌,頭暈,胸脹,胸悶等植物神經紊亂症狀,而後者在過高抑制狀態下,則以思維反應遲鈍,理解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注意力下降,同時以明顯的悲觀情緒為主。
當你抑鬱了你也可能焦慮當你焦慮也會抑鬱,所以沒有必要區分二者
當抑鬱症會與焦慮症合併發時,焦慮症會同時出現抑鬱症的表現,而抑鬱症同樣存在焦慮症的表現。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二者處於社會環境當中,都會按社會標準來評估自己的問題,當自己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焦慮症患者會開始因為問題長時間無法處理,並由問題帶來很大的影響後陷入抑鬱。而抑鬱症患者卻由於自己長時間處於悲觀所帶來的痛苦當中卻又無能為力而陷入焦慮中。因此,臨床或者是諮詢過程當中,我們都無法精準的區別二者。
特別是尋求治療的諮詢者,往往都已經身陷問題當中很長時間,更加不容易剝離出核心症狀。現在的趨勢是將二者合併成焦慮抑鬱症比較合理。事實也證明,雖然二者的表現有自己的特徵,但是二者交叉相似性也很大,所以我認為並沒有必要去區別二者。
但是體現在睡眠上,他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抑鬱症由於頭腦思維過度活躍,難以入眠,也就是上半夜難以入睡,而焦慮症因為過多的擔憂導致的這種植物神經紊亂症狀往往會夜半驚醒。
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抑鬱症,你會感覺大腦像陷入沼澤,失去動力,遲緩不動。但如果加入了焦慮症,你身陷的沼澤中還會出現漩渦。泥水中的怪物像變異的鱷魚一樣以最快速度不停遊動。你一刻都不能放鬆,每一秒都處在崩潰的邊緣,你絕望地試圖浮出水面呼吸空氣,那些空氣對你來說如此奢侈,對岸上的人來說卻唾手可得。
焦慮症抑鬱症是廣泛精神類疾病並非精神分裂症,是心理小感冒不要有病恥感
跟抑鬱症一樣,焦慮症也同屬於心理範疇的疾病,所以醫院生理治療對應的科室是醫院的心理科精神科或者神經內科,不要給自己貼上精神病的標籤,這只不過是我們心靈的感冒,感冒我們誰都會遇上。雖然這是一種廣泛性的精神類疾病,但它跟我們理解的精神病,也就是精神分裂症有很大的區別,精神分裂症會存在認知障礙,存在器質性病變。
陽性精神分裂症因為認知缺失所導致的異常的舉止被人們稱之為神經病,而實際上真正的神經病是神經系統出現了器質性的病變,比如說馬尾神經受損導致的偏癱半身不遂,這就是一種神經病,而現在神經病成為罵人的話,也是人們以訛傳訛的結果,這是有必要進行科普的地方,否則人們會對這種心理類的疾病存在極大的病恥感。
如果認為抑鬱症是情緒的小感冒,那麼焦慮症植物神經紊亂症狀只是感冒導致的咳嗽流鼻涕,同時我們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藥物跟醫生身上,在做生理治療的同時,心理幹預一定要重視起來。更多的需要心理層面自我療愈,讓自己內心變得強大起來,增強自己的情志的免疫力!
焦慮症是我們人類自進化以來所能體驗到的最常見的心理體驗。
焦慮症是我們人類自進化以來所能體驗到的最常見的一種心理體驗。比如明天要參加高考了,明天有個重要的面試,明天有一個期盼已久的約會,我們經常會出現腹瀉,夜半驚醒,呼吸急促等等這類的軀體症狀,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應激性焦慮症,當外界的壓力撤銷以後我們又會恢復常態,每年高考前夕都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尋求幫助。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說:焦慮引出預示未來的蜃景。由於人腦的特殊構造,我們對自己何時受何種情緒左右殊少控制力,但我們對情緒持續的時間確實有些許控制力,尋常的悲傷,憂慮,憤怒並不製造成太大的問題,只要一點耐心與時間,這些情緒通常會慢慢消失,人想要的東西太多,大腦會不勝苛負,會疲勞,會紛亂,會讓我們處在低能量中,但如果太過強烈又持續過久,則可能流於極端,會形成長期的焦慮,難以遏制的怒氣或抑鬱,一旦積重難返,可能便需要接受生理藥物治療跟心理幹預。
焦慮來自未來的不安,沒有安全感,是現代人最為普遍的問題之一。
當我們對某人某事產生貪著,就會因此產生焦慮,產生對立;《阿含經》(Nikayas)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來描述不安與擔憂:如果一壺水被風吹得搖晃,形成波紋、漣漪乃至漩渦,某人在此時觀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將什麼都看不到。同理,不安與焦慮使人無法看清自己,通過認識到那些引起焦慮的事物並不重要可以緩解大部分憂慮。這需要我們不斷去覺知(帶有意識的來和看)我們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我們,跟想像中的自己,很有距離,這個距離有多麼大,那麼你的焦慮就有多大。焦慮症是不安全的思維模式是「懼怕」,是諸多神經症的核心
焦慮症往往就是強迫症的基礎,當你越是相信這種源自未來的不安的時候,身體就會無意識做出相應的反應來應對這個不安,所以處在焦慮中的人會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碌,並企圖以此來掩飾內心的焦慮,並在頭腦層面去尋找這種解決焦慮的方法,強迫思維就出現了,比如當一個人有過不潔性接觸而擔心感染愛滋,那麼基於這種不安,他就無比焦慮,思維強化的同時不斷泛化,任何事物都跟愛滋病掛鈎,走過垃圾堆擔心被感染,外邊如廁擔心被感染,強迫思維形成強迫觀念導致強迫行為。
比如說反覆洗手,反覆的擦拭。 觀念是以刻板形成反覆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不必要或多餘的;患者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非常苦惱。強迫動作是反覆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是患者屈從於強迫觀念,為求減輕內心焦慮的結果。
抑鬱症是受害者思維模式,而焦慮症是不安全思維模式
神經症在心理幹預中的效果顯著,焦慮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思維認知方面的,即不安全的思維模式(心理幹預),一是焦慮的生理症狀,如冒汗,心跳加速,肌肉繃緊等植物神經紊亂症狀(生理治療)。 焦慮症的形成跟抑鬱症一樣也非旦夕之間的事情,是那些存儲在你的潛意識層面不斷被強化的恐懼情緒被激發的結果,當那些被壓抑累積的強烈情緒像大壩決堤一樣噴薄而出,淹沒你的意識。
這些激發你焦慮症的壓力源自於工作上他人的期望過高,家人的期待,經濟上的壓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自己和想像中的自己很有距離。是我們的欲望大於我們的能力。我們離想像中的自己越來越遠,很大程度上我們感到焦慮都是因為我們認為在一點點辜負自己而已。
抑鬱症是「受害者」思維模式,以過去某個人某件事情在頭腦層面編織作為受害者的故事。焦慮是「不安全」的思維模式,是未來不安在頭腦的投射,進而思維參與進來,焦慮就是這種不安不斷強化的結果,你越是相信這種不安,那麼你就越恐懼,你就越是焦慮,有時候就是想太多,做太少,把事情看的太重,一件小事會在頭腦中無限放大,人之所以焦慮其核心還是「恐懼」!
焦慮是我們頭腦層面自導自演的荒誕劇,覺知後才能看出荒誕
在焦慮的情形中,危險感卻是由內在的心理因素所激發和誇張了的,無能為力的感覺也是由個人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人總覺得自己理性,其實不是的;在思維的參與下,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生活在荒誕到經不起細想的處境中,一不小心就容易顯得滑稽,你甚至不是你認識的自己,而且並無法掌握自己的情緒,接受了這一點,反而會放輕鬆些,別把自己身處的境況太當回事,人本來就容易掉入頭腦製造的各色荒誕劇情之中。這就需要你不斷的去覺知,覺知的話你就會從這個荒誕的劇本裡面跳出來,當你以第三人角度去看到自己處在這種荒誕劇情當中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停下來,甚至會啞然失笑。
焦慮症是「不安全」的思維模式強化,核心是恐懼,而實際上,生命是安全的,不安是對於未來的投射,是思維的強化,唯有提升你的意識才能覺知到這些不過是頭腦的詭計,你的意識越強,那麼你就越能識破這種假象!
這種荒誕在失眠導致的焦慮的患者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害怕失眠造成一種"過分意願"希望入睡,而懼怕睡不著,結果真的睡不著了。當思維參與進來,這種懼怕不斷被頭腦強化,懼怕變得無處不在,所以你就開始焦慮了,內在的不安全的思維模式開始運作,頭腦思維開始泛化,我通常勸來訪者不要努力想入睡,反而努力保持清醒狀態。換言之,想入睡的"過分意願"引起了預期的焦慮,使他更無法入睡,而反其道而行時,就很快可以入睡了,這也是自我療愈中「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核心理念。
自我心理療愈焦慮的方法就是臣服之後開始拉回意識走向覺知安在當下
那麼心理療愈應對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當問題出現時,面對問題而能夠先讓自己的內心保持平靜,這就是臣服,不用過分擔心焦慮導致的泛化思維的指向,即便最壞的情況也做好接納的準備,抱著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這對此時的焦慮是有一定的緩解的,接下來,便是開始了解你有怎樣的感受,以及你是如何看待自己感受的,對此你又有怎樣的期待和渴望。看清楚這些,是需要極大的意識,讓自己的真實感受釋放出來,不再壓抑和扭曲自己,即使傷疤需要再次挑開,你也會有面對的勇氣。
當一個人處在焦慮中,他專注於未來的不安因素上了,所以他們不能專注於當下,他無法忍受專注在一個點上的感覺,他們的意識被浪費在未來,所以處在焦慮當中的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所牽制,所以顯得非常的忙亂,腳步停不下來,沒法給急速運轉頭腦來個急剎車。
焦慮意味著介於「你現在的樣子」和「你想要成為的樣子」之間的一個空隙。如果那個空隙很大,緊張就會很大,如果那個空隙很小,緊張就很小,如果根本就沒有空隙,那意味著你滿足於你的現狀。換句話說,你並不渴望成為任何你現在所不是的,那麼你的頭腦就存在於當下這個片刻,沒有什麼好緊張的,你不想要變成別的東西;也沒有別的地方要去。於是你就能夠處於此時此地。不會有比較。你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再以別人的觀點來思考自己,你很放鬆地跟你自己在一起,還要做到這個狀態,就必須要拉回你投射於未來的意識。
當意識提升到覺知,就是將你的恐懼帶進你的意識,看恐懼之下掩蓋的真實是什麼,如何做呢? 陽明先生曾經提到靜坐,靜坐字義上為靜心安坐,處在焦慮狀態下,雜念紛飛,無法專注,不論晨昏,只要每天靜心花個20分鐘靜坐,讓身體慢慢放鬆,讓心止於一境,即使有雜念也僅覺知但不加以批判。讓心不散亂,制心於一處,培養專注與正念覺知的能力,您一定能感受靜坐所帶來的專注與喜樂!
當那些潛意識的情緒湧現出來電花火石的瞬間,對生命的感覺和自我意識幾乎增加了十倍。頭腦和心靈都被意識之光所照亮;靜坐幫助你意識的提升慢慢走向覺知,安在當下,僅僅這三步,一切焦慮、一切不安,一切恐懼一下子都消釋了,化為一種高度的寧靜,寧靜中充滿明朗和諧的歡樂與希望,與你的身體安然的共處在當下!認清生命實相,在當下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自己的療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