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鄉下,總能在田間看到許多蓬勃的綠色植株。不認識的人統一管它們叫「野草」,但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來說,這些其貌不揚的野草裡藏著大自然的饋贈。
近日,記者在永康市江南街道溪口村附近,發現幾位村民正在小道旁採摘「野草」。一番詢問後,村民李美籃笑著解釋,這些平平無奇的植物其實是龍芽草,又叫龍牙草。在農村,它有一個更加形象、接地氣的名字,叫作「脫力草」。
「龍芽草命賤,很容易成活。」鑽研中草藥多年的徐旭明說,這種植物一般生長在溪邊、路旁、草地、灌叢、林緣及疏林下。每年春夏兩季,龍芽草就會開始爆芽,農村到處鬱鬱蔥蔥,長勢喜人。沒經驗的人很容易把它當作野草,不過,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龍芽草的根莖上長著白色的細絨毛,葉片邊緣有鋸齒狀。每年夏天到秋天,龍芽草會開出黃色的小花,造型似麥穗,這時候一眼就能在草叢中認出它。
龍芽草全身是寶,它不僅全株都能入藥,還是餐桌上的一道人氣菜餚。
春季龍芽草剛長出來的時候,身上還沒有刺,其嫩莖葉和幼苗可作為野菜食用。據老一輩村民回憶,在新中國成立前,時常吃不飽飯,很多窮苦人就會去野外挖野草、野菜來吃,這龍芽草就是其中一種。龍芽草摘回家,焯下水,涼拌一下就能吃了。
藥用價值
《本草圖經》中記載:龍芽草味苦、澀,性平,具有止血、抗菌、驅蟲的功效。人們常在夏秋、龍芽草枝葉茂盛未開花時,割取全草,除淨泥土,曬乾製藥。
以前農村醫療資源匱乏,野生的中草藥成了村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幫手。
徐旭明告訴記者,民間流傳著許多用龍芽草來治療的土藥方。最常見的用法莫過於治療痢疾。誰家有上吐下瀉的病人,村裡的老人就會讓人去把龍芽草摘回家,取根、莖、葉洗淨搗爛,放10個紅棗煎服,吃完就有力氣了。
龍芽草的菜譜有很多,或加入薏米、紅豆和大棗熬粥,或把莖葉拿來炒菜,或直接用新鮮的龍芽草泡水喝等,這些都是民間常見的食用方法。
除此之外,這種草還有止血的功效。應對外傷,不管是把龍芽草搗碎外塗,還是水煎內服,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溪口村一位老人告訴記者,把龍芽草叫作脫力草是有原因的。以前,農民幹農活全靠體力,特別是夏天「雙搶」時,為了趁天晴搶收搶割,確保作物歸倉,農民往往是天還沒亮就出門,直到很晚才精疲力竭回家。人們下地回來後,老人就會用龍芽草的嫩葉煮上一大鍋的水,讓幹活的每個人喝上一大碗,可以補脾健氣。一碗下去,睡上一覺,第二天又能繼續勞動了。
在缺醫少藥的年代,這些土方法陪伴著農民度過了無數個勞作的日子。直到現在,農村老一輩人仍然對龍芽草懷著很深的感情。
記者 | 高婷婷
編輯 | 胡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