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哥導演卡布雷拉:拍自傳電影講述1960年代在京少年時光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林如萱)操著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話,今年65歲的哥倫比亞導演塞爾希奧·卡布雷拉(Sergio Cabrera)近日在哥倫比亞大使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要重拾醞釀多年的自傳式電影的計劃,講述自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北京的少年時光。
1960年,10歲的卡布雷拉隨父母來到中國,就讀於北京的一所寄宿學校。當過紅小兵,登過北京小劇場,經歷過文革動蕩,在這段近7年的少年生活裡,卡布雷拉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他的父親是電視導演,在北京電影學院教學和拍攝影視作品,卡布雷拉從小就浸淫在視聽文化的世界裡。1972年,年輕的卡布雷拉再次來到中國旅居兩年,期間他開始學習東方哲學,同時也開始了電影短片的創作。
卡布雷拉說,雖然15年前就曾計劃拍攝這樣的一部電影,但因為劇本等原因一直沒有開拍。「我一直很希望能在中國拍電影,但這不容易。」
這次,他將和其他劇作家一起完善這個他稱之為「自畫像」的劇本,呈現他心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樂觀、相信未來的少年生涯。
卡布雷拉此次來中國是參加第11屆哥倫比亞電影周,這是哥倫比亞政府文化推廣計劃的一部分。他帶來了三部電影,包括他的第一部作品《蝸牛的策略》和最新作品《所有人都離開》。
《蝸牛的策略》講述的是一群老租戶在租住的房子面臨拆遷時挑戰人性弱點。21日在哥倫比亞使館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卡布雷拉透露,這次中國行的另一個成果是與義大利製片方取得合作,拍攝中國版本的《蝸牛的策略》,將時間往回撥到1939年。
「熟悉中國文化的人,很容易在《蝸牛的策略》裡看到《愚公移山》這個寓言的影子,團結、合作、堅忍,是這部電影想傳遞的信息。」卡布雷拉說。
中國文化對卡布雷拉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他認為自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結合體。「漢字教會了我具象思維,這很有意思。比如當你表達某種不一致的想法或事物時,漢語用矛盾這個詞,非常有畫面感。」卡布雷拉舉例說。
卡布雷拉說,重返中國一直是他的夢想。儘管在最近20年間他已經造訪中國4次,但中國經歷的巨大變化如果無法通過他熟悉的電影語言展現出來,來中國的次數再多可能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不過,卡布雷拉說,他需要先完成一部十集紀錄片的拍攝,之後才能全心投入到這兩部中國電影的準備工作。
「電影無法改變世界,但背負著社會責任的電影人,可以通過電影這個工具來喚起公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至於提出解決方案,那是專家們的工作了。」卡布雷拉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