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
「留學生校友助力家鄉企業參展進博、『中西合璧』的非遺文創、標識設計『以人為本』、表演系『00後』展會首秀……最近,東華大學迎來它的「進博時刻」,「東華特色元素」紛紛亮相大會,吸引世界目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在進博會籌備階段,「東華元素」就已經進入到了場館設計中。偌大的「四葉草」場館,如何保證上萬客流不迷路、不撞車,成為東華大學服務進博的一個重大議題。
位於上海虹橋商務區的國家會展中心,為3層建築,總佔地86萬平方米,其室內展覽面積40萬平方米,室外展覽面積10萬平方米,含13個小展廳以及3個大展廳。如何讓參觀者在2800多家參展企業中迅速找到自己想去的展位,不會迷路,不會走冤枉路?
展館內外的引導標識是關鍵。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陸金生教授領銜的師生團隊,基於人的認知心理的標識導向系統設計研究成果,對囯家會展中心(上海)的標識導向系統進行優化和提高,改善參觀者的觀展體驗。
會展中心建築內部是圓形環繞設計,本身就容易讓參展人員迷失方向,而場館目前的標識信息,基本是2H或者6.2這樣的數字加英文縮寫的命名,不是世界通行的命名方式,不管是層次還是具體內容都存在很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在系統調研了現有標識系統的不足後,陸金生團隊邀請日本標識設計學會會長定村俊滿團隊等成立工作組,對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原標識導向系統予以全面改善。
歷時三月有餘,優化後的場館標識,採用區域分色處理,達到信息順序統一化、層次化、符號化,並對行人、車輛的行駛路線逐一分析,以確保各個信息節點的規範性、連續性。比如,把原來讓大家最感迷惑的2H、W、E等英文縮寫,全部改成2館、西館、東館這樣直截了當的中文,配套英文則保留全稱,因為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原來H是Hall的縮寫;再比如,在會議室前加上幾個人圍繞桌子的圖形,用公共圖形符號這樣的世界語言,讓參觀者一看就懂。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貫穿始終,既保證了標識的醒目性、信息的可讀性和語言的國際性,又體現出設計的藝術性及地域文化性。」進博展館標識導向系統優化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進博會組委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