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在正常的生存狀態時應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戒備心,不然隨時都會有滅頂之憂。
2020年是個不一般的年份,這一年人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機——新冠肺炎疫情。這不是一個國家在罹難,而是全球人民共同在分擔。經過了長期鬥爭,人類對於新冠的戰役總算是傳來了好消息。
全球確診勢頭得到遏制,各國新冠疫苗研製工作迎來了春天。原以為世界的光明到來了,卻發現黎明前仍有一些不安分的聲音,這次出在韓國。
超4成韓國人計劃出國旅遊
根據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公社調查顯示,目前大約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韓國人計劃在2021年出國旅行,而這個數字足足要比去年高上百分之三十。據韓聯社透露,這個調查的發起時間是2020年的8年,持續時間為3個月,調查形式為線上。
在此次調查之中,共有2873名在韓人員回答了關於是否在2021年計劃出國旅遊的問題,其中包含韓國本國人和在韓外國友人。結果顯示,各有約百分之四十的人回答了是,並且將旅遊目的地定為其他國家。
現在全球9000萬,韓國人怕不是瘋了,還想著出國旅遊?事實上,這個調查並不是今年首創的,該機場每年都會在年初或者上一年的尾巴向韓國人士丟出問卷,整理成一份具有代表性的報告。要知道,在2019年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這份調查的結果一點都也不可觀,僅有百分之十的韓國人有意願出國旅遊。至於原因,近半數以上的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怕感染新冠病毒」。究竟這算怎麼一回事呢?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來看待這種情況呢?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我們必須回到客觀物質條件的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韓國作為亞洲為數不多的幾個發達國家之一,其國民收入總值一直讓許多國家難以望其項背,所以韓國人民的平均收入還是不容小覷的。但照理說,在新冠疫情衝擊之下,所有國家的經濟活動應該一度是暫停的,韓國不可能窩在自己的安樂窩裡搞經濟建設吧。
事實上,韓國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其經濟收入來源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基礎的農業和工業了,高新技術產業早已成為了其支柱型產業,其中三星就是典型代表。因此在疫情發生時,儘管不允許人員密集,但韓國的主要產業不至於停業修整。
其次,我們要意識這一批接受調查的人士的身份。儘管這份調查並沒有公布確實的人員分布圖,我們也應該有所明白,接受機場調查的人的經濟狀況一般不會低到何種地步,甚至有可能是根據該機場對於近幾年的乘機常客的數據進行的分析。
另外就是這份調查所涉及到的在韓外國人。我們能想像,沒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會選擇到異國他鄉進行定居或旅行嗎?可想而知,接受調查的在韓外國人也是完全有能力支付出國旅遊的費用的,也就是說這份調查所涉及的人具備了出國旅遊的經濟條件。
另外,我們要用受困者的心態來思考這個問題。過去的一年,人們的活動範圍從全球縮小至地區,從地區縮小至國家,甚至從國家縮小至地級行政單位,這對於崇尚自由的韓國人來說勢必是難以忍受的。
儘管疫情嚴峻期間的韓國安安分分,但絕對不會消滅掉自己躁動的心。因此,在疫情終於有所好轉,疫苗紛紛出爐的時候,韓國人民的心情是放鬆的,這其實也是一種舒緩心理壓力的方式。
面對韓國人民熱烈的出國旅遊呼聲,中國網友發出了擔憂,表示別來中國。要是韓國人就近選擇了中國,那中國的抗疫成就豈不是功虧一簣?這個擔心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我們更應該相信國家對此做出的決策。關於是否開放旅遊,是否制定禁止去往的區域圖,都是國家會考量的事宜。我們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不給國家添亂就是。
參考資料: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