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行走,得有個名號。
比如,陳金銘老師,原為《小學語文教師》雜誌編輯、副主編,每天接觸多為國內小學語文界的大牛老師,自己更是學養深厚,足夠牛,所以網上名號為「阿牛老師」。「老師」二字是身份標識,「阿牛」二字是底氣,也透著一種霸氣。
這篇小文,不說「阿牛老師」,單表「一笑老師」。
「一笑老師」,何許人也?姓李,名國勝,籍貫河南孟州市,在河南新鄉已工作30年,地地道道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對,「一笑老師」正是我,正在寫字的這個人。
01 「一笑」本是一種禮貌
「一笑老師」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小時家裡成分高,遇人總要陪笑。不想,竟成習慣。後來聽說,愛笑的人運氣好。想想,還真是,愛笑能避禍,生活雖平平淡淡,卻也平平安安。
說陪笑,其實有點矯情,或者誇張。那時候還小,不管那麼多。不過,爹娘確實遇人愛笑,耳濡目染,遂成習慣。
後來上學,學校大搞「文明禮貌月」活動,除了學會「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更是強化了「相逢一笑」之習慣。
習慣的力量,無比強大。
自此,見陌生人時,我愛笑。見到同事朋友,我愛笑。見到孩子們,我也愛笑。
尤其是早上值班,看著孩子們排隊走進校園,我總是微笑著迎接他們,私下裡聽孩子們說,學校有一個愛笑的小李校長(雖然我已年長,可我們的大校長更長几歲,同姓李,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哈哈),我聽了,心裡還挺受用。
有時候,也會反思:對外人笑的時候挺多,在家裡好像笑的時候不甚多。禮貌成了一種社交需要,在家裡反而做得不好,以後得改!
對了,名字的事還得交代。微信剛流行的時候,我給自己起了一個網名叫「相逢一笑」,覺得這個名字挺貼切。此為「一笑老師」之前世。
02 「一笑」也是一種態度
有了「相逢一笑」這個名字,再與人網上交流,人家總愛跟上三個字「泯恩仇」。後來,百度了一下,原來這句「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魯迅先生的一首詩,詩名《題三義塔》。詩曰:「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達的是,曾經的兩兄弟,即使經歷了各種紛爭,多年之後再次相見,不計前嫌,一笑泯恩仇。
要「不計前嫌」,還會有「前嫌」;要「泯恩仇」,之前定有紛爭。我一向不願與人結怨,人生苦短,大事不多,小事更不值得結仇。所以,這句「一笑泯恩仇」,並不為我推崇。
我喜歡的詞是「一笑了之」。世間萬事,沒有「不了」的。即使你不想「了」,到了一定的期限,也必然會「了」。比如,人生大限到來,還有啥事是「未了」的呢? 可是,以什麼態度去「了」,卻是一個問題。有的人,是在萬般糾結中「了之」;有的人,是在極度緊張中「了之」;有的人,是在極度痛苦中「了之」;也有的人,是以豁達平淡的態度「一笑了之」。
聰明的人,不糾結。如果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諸般雜事糾結上,耗費時間、耗費精力,犧牲腦細胞,頗為不值。
因此,盡心做事,不問結果,始終相信「好的過程自然有好的結果」,讓一切都水到渠成。這正是我當前的心態。此為「一笑老師」之今生。
03「一笑」更是一種境界
偶然的機會,看到齊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話:人譽之,一笑;人罵之,一笑。
眼前為之一亮!這該是多高的境界啊!
「相逢一笑泯恩仇」,與「人罵之,一笑」異曲同工。但更難做到的,恐怕是「人譽之,一笑」。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似乎過於注重他人的評價。內心深處,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批評是一把斧頭,讚揚又何嘗不是一副枷鎖呢?一個過於看重他人的評價的人,總是活得有點憋屈。過於在乎別人的目光,必定會把自己搞丟了。
所以,餘生當盡力做回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此為「一笑老師」之追求,之未來。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做「未來已來」。但我知道,不去努力,不加修煉,未來不會輕易到來。即使來了,也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