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生日會來了三位與證監會有不解之緣的人
文/新浪財經 許旻
今天的一場「生日會」,驚動了財經圈。
「今天,我10歲了!」今天正是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SAIF)的十周年慶典。如果這句話出自一位十歲的稚童之口,很多家長可能都將會心一笑,十年的確是人生成長的一個關口;但在眾多學校百年歷史面前,10年的時光無疑顯得短暫。
可緣分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10年時間,這家簡稱高金的學院已經進行世界級定位,在最新FT金融碩士項目榜單中,MF項目蟬聯第一,並首次躋身全球前十;投資回報率繼續保持亞洲第一、全球第七。值得說道的是,在今天的高金十周年慶典上,來了三位與證監會有不解之緣的人。
「十年間,在證監會等國家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上海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金融市場體系,集聚了一大批中外資金融機構,成為中國大陸金融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金融改革創新的先行區和國內金融發展環境最佳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副市長吳清這樣說。
「我在這個講臺上站過好多次,今天是以全新的身份站在這裡,我有很多的感慨和感動。」前不久剛剛卸任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前副董事長、總經理屠光紹感慨。
「我本人有幸參與學院的組建並擔任第一屆學院理事會理事,這是我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期間職業生涯中的一個亮點。」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這樣開場。
說起緣故,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高金理事會是個臥虎藏龍之處。
吳清是現任高金理事長,而屠光紹則是高金首任理事長,不久前正式受聘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方星海曾經是高金理事。說起來,這三位都在上海的崗位上奉獻過,也與證監會有緣。
屠光紹1993年就開始了在證監系統長達14年的生涯,並於2002年升任證監會副主席。
1984年,他從北京大學畢業,拿到了經濟學碩士學位。在進入證監系統之前,屠光紹一直在央行歷練,先後就職於中國人民銀行綜合計劃司、金融管理司,1991年任央行全國金融市場報價交易信息系統中心副主任。
2007年至2016年,屠光紹離開證監會,擔任上海市委常委,並先後任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常務副市長等重要職位。在其任職上海的9年間,上海清算所等多個大型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在上海成立。2016年6月至今年4月,屠光紹擔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用全新身份的屠光紹,談論的話題則是國際資產管理發展新趨勢及動因。據他總結,當前國際資產管理發展面臨十大趨勢,資產管理規模更加壯大、資產管理主體更加多元、資產配置作用更顯突出、資產配置中另類資產更受重視、另類資產中,私募股權發展更為積極、公開市場投資方式更趨被動、資產管理機構更加分化、新科技的滲透更為充分、中國市場受到更多關注,以及ESG投資更受認同。
而吳清1989年1月參加工作,曾經歷任中國證監會機構部綜合處處長、副主任;證監會機構監管部副主任、主任;證券公司風險處置辦公室主任、基金監管部主任等職。
在證監會任職期間,吳清長期從事證券公司監管工作,2009年出任證監會基金部主任,完善了產品的申報程序,並推動了新的基金銷售新規的出臺,推動了基金髮行制度改革。
2010年11月,吳清任上海虹口區委副書記;2011年1月,任虹口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2013年7月,任虹口區委書記;2016年5月,任上交所黨委書記、上交所理事會理事長。2018年1月調任上海市副市長。
2018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16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截至2018年末,上海的持牌金融機構達到1605家。在最新一期英國獨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位列第5。
作為上海市副市長的吳清認為,目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入衝刺階段,加快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資服務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國際保險中心、全球人民幣資產定價和結算中心、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等六個中心,打造一個「國際一流」的金融生態系統,形成「6+1」金融發展格局。
「從數量上看,2018年,上海金融從業人員超過36萬,僅佔全市就業人員總數的3%。相較於香港、新加坡的5%,紐約的10%以及倫敦的25%,上海金融人才還有很大缺口。」他說道。
不同於前兩位,方星海現在正處於證監系統中。出生於1964年的他,有著靚麗的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本科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相繼獲得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於1993年到世界銀行就職,在此後的5年時間,方星海一直擔任世界銀行華盛頓總部經濟學家、投資官員。
1998年方星海回國擔任中國建設銀行(601939)集團協調部主任,2000年,方星海從建行離開,加入銀河證券。2001年7月開始,方星海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在任職期間,方星海也積極推進證券行業的改革開放。
2005年12月,方星海離開證監系統,到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擔任副主任,2007年升為主任。2013年,方星海調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2015年10月再次回到證監系統。
「去年我國經濟還出現了一個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卻意義深遠的變化,就是經常帳戶基本平衡,幾乎轉為逆差,這是自1993年以來未嘗有過的。經常帳戶逆差表示一國自己的儲蓄不足以支持投資,需要外資來彌補缺口。」他認為,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將更多地需要外資。
「當然,外資更多地進入並沒有什麼不好。誰能說今年股市的好轉與外資進入沒有關係呢?但外資在我國投資增長中作用的加大,客觀上需要我國的經濟決策與其他國家更好地溝通,我們的政策需要增加可預見性,我們的金融市場要與境外投資者建立更多的互信。」他表示。
(責任編輯:馬金露 H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