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溝村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鎮,距南距米脂縣市25公裡,距楊家溝鎮政府5公裡。全村海拔1030-1100米,楊家溝村位於黃土高原腹地,四周群山環繞,溝壑縱橫,陶楊(桃鎮-楊家溝鎮)公路貫穿全區,交通便利。
根據村民家中收集的楊家溝村《馬氏族譜》:「明萬曆年間始祖林槐由晉省臨邑西渡黃河至綏德州馬家山,國朝乾隆年間,二門四世孫雲風遷楊家溝…同治年回亂四起,雲風三門六世孫國士為防兵燹而建扶風寨」。
村莊應該不遲於清乾隆時期開始,楊家溝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裡是中共中央和領導人離開延安時間最長、從事革命活動最多、離開影響力時間最長的地方,他是中共中央胡宗南圍剿革命根據地和陝北改造取得勝利的地方,也是離開陝北走向解放勝利全中國的起點,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書寫了一支強筆。
楊家溝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革命傳統,開放為楊家溝革命紀念館,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陝西省委教育基地,在2001,他被國務院宣布為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村稱號,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被2012首批中國傳統村。
楊家溝村面積7.8平方公裡,他四面環山,遠離縣城,自然環境優美,在這個村子裡,有72-xxx處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蹟,建築風格以傳統窯舍為主,略帶西方建築風格,他是陝北地區唯一的中西洞穴莊園遺址。
楊家溝村的空間結構以清代同治年間修建的扶風村為中心,有三山拱形守衛,隱蔽性好,易守難攻擊,山上有莊園洞,山腳有村民村,他是一種鄉村結合的模式,楊家溝現有的傳統民居為洞室式四合院,一層空間,按山地地形分布,有側房院落,石門或磚門。清初,民居中仍可見明朝側門的樣式,清道光後,民居大門改為中間,門梁用彩畫裝飾,庭院天井種植花草。
屋外有許多建築構件,如鼓石、磚雕、石雕、拴馬樁等,楊家溝村現有文物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老房子、中共會議舊址和陝北紀念館。
毛澤東、周恩來故居位於扶風寨九龍口「新院」內,「新院」由光裕唐二門的第十個孫子,陝甘寧政府參贊,馬醒民留學日本同濟大學建築專家親自設計並指導施工。始建於歷時建成。「新院」吸收了西歐和日本的建築元素,並與陝北地區的洞穴風格相結合,他由11孔窯組成,採用平直的倒山風格,頂面為石柱的外露立面,三組哥德式尖頂窗和兩側日式豎窗,與洞內橢圓形窗戶相結合,達到中西的效果。窯內設有水磨石板鋪層,設有宿舍、書房、接待大廳、衛生間等。
庭院東南四周是城堡式院牆,票面上方有門洞,上面寫著「新院」,庭院可達馬氏宗祠,是擴大會議和西北中央高級軍事會議的舊址,十會議舊址位於扶風村北寨門下,是陝北地區居住水平最高的「明五暗四六廂窯」雙向庭院,由孔主窯、湘窯、大殿、門樓組成。
會議的舊址在馬氏宗祠舉行,其他主要窯址都住過參加會議的高級將領、參謀長和野戰軍參謀長。野戰軍西北高層會議和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前委舊址位於扶風村頭,始建於院落布局為雙洞雙四合院。
第十所學校的第二個門是由太陽門建立的,大廳是用堅硬的山石磚砌成的,窯門的頂部嵌有一道石門,上面寫著「講堂」。楊家溝村還有中共西北局舊址、中共中央新華社舊址、中共中央戰地醫院舊址和習仲勳、張聞天、胡喬木等革命領導人故居。
雖然楊家溝村已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初步形成了以紅色革命旅遊和農家樂經營為主的產業模式,並投入了資金、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保護開發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保護資金不足,保護工程不能全面實施,莊園建築和普通房屋受到保護,致使普通房屋無法修復,影響了村莊的整體環境。
謝謝你的見面,承蒙愛,我是小周,喜歡他,請關注,下次再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