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一個基本原理,就是「分工帶來效能」。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花了大篇幅去講這個道理——財富與分工。
亞當·斯密提出的增加國民財富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勞動分工。
《國富論》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話就說:「生產效率的增進來源於勞動分工。」
這話的意思明擺著就是說,要提高生產效率就要靠勞動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就是提高產出,產出高了,財富才會增加。
增加財富,先要勞動分工。
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其實包含著這樣多層次的意思。
亞當·斯密講了這樣一個的故事。
一個工人,如果獨自完成製作一枚縫衣針的所有必須程序的話,每天最多只能製作20枚。
而在勞動分工的情況下,每一枚縫衣針的生產環節要經過18道工序,每個環節各有一名工人專職負責,也就是說由18個人各司其職地分工生產,那麼每個工人每天最少可以生產4800—7000枚。
為什麼分工後,人均產針量的效率會提高得那麼快呢?
亞當·斯密羅列出專業化的三大好處:
1.熟能生巧;
2.每個專業工人不必花時間轉換工種;
3.因長期專注個別工種,專業工人就有機會改良工藝機械。
02
這並非亞當·斯密的原創,早在《國富論》發表二、三十年前,類似的表述已經出現在英國和法國的百科全書有關條目中。
可見,在長期重商主義環境的歐洲,資本家本早就在日常生產中琢磨出高效率的做法。
你可能會說了,分工是能生產更多針了,但賣得出去才行啊。
賣不出去,生產那麼多有什麼用?還多僱傭了人,生產成本不是更高嗎?
亞當·斯密在闡述了分工的好處後,緊接著就提到市場的作用。
他說:如果市場太小,縫衣針生產多了就只能滯銷,因此勞動分工是受制於市場規模的。
或者反過來講,是市場擴張才會引發了分工合作與專業化的深化。
因此,勞動分工必須要與市場聯繫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地增加國民財富。
分工是怎麼增加國民財富的呢?
那是因為,在市場交易中,每個人都能在分工上獲得收益。
03
在現實生活中,小城鎮的人很少點外賣,美團、餓了麼也不會派團隊去爭奪這樣的市場,因為市場規模太小,那裡的人要麼自己在家做飯,要麼走兩步就能找到一家賣吃的。
而一旦到了大城市這樣的市場規模,外賣的需求就多了,1000萬人口的城市,哪怕只有1%的人點外賣,那也是10萬人的需求。
這樣的市場規模,自然就促進了外賣騎手這樣的勞動分工,來幫你送外賣。
外賣小哥從分工中獲得金錢,你不用做飯不用出門,省下了時間去做你更擅長的事情。
別小看這小小的分工。
英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在《政府論》裡描述一個場景:
當時的一個在美洲擁有廣大沃土的未開化部落的國王,他的日常生活物品的豐裕程度,連倫敦的一名普通日工也不如。
亞當·斯密也曾經說過:
「在一個文明社會裡,即便最低等、最卑賤的社會成員,所能享受到的豐裕和富足,也遠非最尊崇、最勤勉的野蠻人所能企及,儘管文明社會裡的不平等十分嚴重。
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呢?
把每個人限定在特定的工種上的勞動分工,足以解釋文明社會不僅異乎尋常地富裕,而且這種富足足以超越財富分配上的不平等,擴展到社會中的最底層居民身上。」
04
所以一個國家,人口越多,說明市場規模越大,而一旦社會開啟了勞動分工,那經濟發展起來就是爆發式的,就像改革開放後的中國。
現在很多人老說人口少點好
試問,人少了,勞動分工是不是就少了,市場是不是也小,那這個社會怎麼創造財富?
人越多,市場越大,勞動分工越細,社會越繁榮。
把人口當負擔的思想,源於馬爾薩斯陷阱,這是馬爾薩斯在1798年寫的《人口原理》裡提出。
那時候沒有工業革命,沒有勞動分工產生的繁榮,沒有全球化,馬爾薩斯的想法全是農業社會的思想。
如果你還相信人口負擔論,那就是思想還活在兩百多年前。
那人口多了,萬一以後機器換人了,那麼多人失業,怎麼辦呢?
兩百多年前,當珍妮紡織機發明後,一個工人頂五個。
其他失業的工人就賴這機器,拿榔頭去錘爛它。
但資本家換機器的決心是不可逆轉的。
那些失業的工人怎麼辦?
只能找其他活,或者學會操作紡織機的技能,找到類似的工作。
因為紡織業用上了機器,效率提高了,紡織品成本下降了,更多人買得起紡織品了。
資本家就發現,原來的生產跟不上,怎麼辦?
加更多機器,僱傭更多會操作機器的工人。
那些失業的工人,部分又回到了工廠。
另外失業的工人呢?因為紡織品多了嘛,你要賣到全國,賣到全世界,是不是也要更多人幫你去賣啊?
當然,這只是簡單的設想。
當技術升級後,社會只會需要更多勞動力,而不是相反。
那些擔心有了機器人後失業的人,其實是想一份工作做到老,不想做任何改變。
這也是農業文明社會的思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輩子就重複幹一件事,不做任何改變。
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對個人來說,要擔心的不是人工智慧搶飯碗的事情,更多應該擔心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儲備不夠,被別人搶飯碗的問題。
只要社會在發展,哪怕你失業了,肯做出改變,肯學習新技能,總能找到工作。
人類誕生二十多萬年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適應社會的新變化。
社會不會因為你懶而停止發展,你也不能因為不想改變,去阻礙社會進步。
一個人口大國,如果人人自己動手,不進行勞動分工,結果不是豐衣足食,一定是缺衣少食。
一旦來個乾旱洪澇什麼的,大饑荒在所難免,千百年來中國的農業社會,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