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孔曰:踐,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亦少能創業,然亦不入於聖人之奧室。
邢疏:此章論善人所行之道也,「子張問善人之道」者,問行何道可謂善人。「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孔子答其善人之道也。踐,循也。跡,已行舊事之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當自立功立事也,而善人好謙,亦少能創業,故亦不能入於聖人之奧室也。
朱子集註: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張子曰:「善人慾仁而未志於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蹈於惡,有諸己也。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如果善人是質美而未學者,既然未學,其道是什麼?質美是其天生之質,未學而有其質。其道則是天生之道,子張如何學善人之天生美質?天賦豈有可學者?與不循舊跡不入聖人之室說不到一處,夫子如此回答是一句空話,答非所問。我看夫子之意決非如此。若不踐跡不入室是道,此道也只半途而止,何可美言哉?子張問之,何益之有?
此章重點字眼是「道」。道,是指方法。問善人之道,是問如何善人,善人的好方法是什麼,不是指天道人道。
「善」,如果「善人」是名詞,則此句為「子張問善人」即可,不必有「之道」二字。若說此善人與「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善人為邦百年」所指的善人相同,則有刻板之嫌。善人之道,或在夫子那時既是大家都懂的詞語,此善人非彼善人。古人用字靈活,或這是論語編者故意為後人下的套,讓你糊塗一下。若善人為質美而未學者,則文理更是不通。所以善在此章是動詞。善人之道,是教人為善之道,不是與人為善之道。
為什麼善人不入於室?入於室,則道理深奧精微,一般常人不懂;不入於室,則道理樸素淺顯通俗,大家都聽得懂、能明白,能從中有悟有學,如此也是善人之法,誨人之道。反觀許多學者講的道理晦澀難懂,玄而又玄,以此為有學問,這用流行語講是不接地氣,這樣做學問只能獨樂樂而不能眾樂樂,所以「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子也不多講大道理。
善人者言語行事不故作高深,非善人者不懂得入室之法,非不在「室」中,而是不作高深之講以困惑民眾。善人者必已入室,正是已入室,才知善人不入於室是高明之處。夫子善人之處只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教人入室,正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入室由自己,功到自然成。
子張問教人為善之道。夫子說,教人為善,不可因循守舊,不能照搬照抄照套,不用死的模式教人,隨事物發展變化而有所創新、有所啟發,有新的見解,如此被教者能順事而善,不因循守舊而為之所困。教人為善,不能講得太高明,高深的東西是沒人能懂的。他需要教,正是他還不高明,你偏和他講高明,他能聽得懂嗎?教人,就得看被教者的層次,在什麼層次,你就教他這個層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