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夜,人間丹桂飄香,月中桂樹更令人神往

2021-01-11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之外,還有賞桂也就是觀賞桂花的習俗。這一習俗還要從中國人最初對月亮的認識說起。中秋之夜,當那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古人們仰望深幽蒼穹的一輪玉盤,便引起人們各種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聯想。

對月遙想月中桂

即便月中的陰影也被想像成了玉蟾、玉兔,漢晉以來還傳說月中有一棵大桂花樹。傳說月中桂樹高達500丈,這棵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即便學仙被貶的吳剛每天砍伐不止,依然砍不到這棵樹,因為但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

這棵月中桂樹因功能特異,到了唐代被傳說稱為「月中騫樹」,《雲笈七籤》云:「月中樹名騫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後來更神奇的傳說月中「桂實」曾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這些記載反映古人對月中桂樹的確深信不疑,所以後世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輪」等。

縱目欣賞人間桂

八月中秋夜,恰逢丹桂飄香、怡人心脾的季節,遙想月中騫樹、月中桂子的傳說,往往更激發起了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如宋代虞儔《有懷漢老弟》詩云:「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詩中一語雙關,既描寫月下賞桂的佳趣,又聯繫月中桂子飄落人間的傳說。

杭州靈隱寺植有大片桂樹,因此,白居易、蘇東坡都曾在這裡行吟謳歌,披月賞桂。宋之問《靈隱寺》詩寫道:「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四川新都有桂湖,湖畔叢桂多達二百餘株,綿延數裡,中秋前香飄數裡之外,遊客塞途。吳地賞桂之風尤盛,虎丘賞桂,傾城而出,有如端午競渡之時。

中秋夜古今賞桂習俗

南方民間喜愛桂、蘭,號為「桂子蘭孫」,家家庭院廣為栽植。中秋之夜,婆娑桂影,皎皎月光之下,合家團圓食餅觀月賞桂,敘天倫之樂,乃是古人一大樂趣。到了現代,中秋節仍是國人非常重視的民間節日,不過隨著鮮花種植技術的發展,中秋節夜外出賞月的人們不再僅僅是賞桂,也可以賞菊,賞其它各種鮮花。

相關焦點

  • 丹桂飄香是什麼季節 丹桂飄香的詩句有哪些 丹桂飄香的丹什麼意思
    每年總有一段時間空氣中瀰漫著桂花的香氣,人們常常會稱之為丹桂飄香的季節。那麼丹桂飄香是什麼季節?古人最會附庸風雅,因此,也有許多古詩是描寫桂花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丹桂飄香的詩句有哪些,順便來說說丹桂飄香的丹什麼意思,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 中秋國慶朋友圈祝福語|中秋國慶雙節朋友圈說說句子
    中秋節國慶節雙節朋友圈祝福語|中秋國慶雙節朋友圈說說句子1、在這個國慶和中秋,雙節同慶的日子裡,衷心的祝願你:好事成雙月滿 人滿 盆滿 缽滿2、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更深情。今年中秋伴國慶,雙重祝福送給您。祝您月來越健康,月來越幸福,月來越快樂。明月皎皎,喜悅無限,樂樂樂不停!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文字 趙 建 林-、 農曆八月十五,中 秋 節!顧名思義,秋天中間的節日,農曆七月 八月 九月是秋天,八月十五日正好是秋天的正中間,所以叫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 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哪一天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應該也準備好吃月餅了,大家都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也知道中秋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可是你知道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日嗎?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
  • 2020微信國慶中秋祝福語大全:朋友圈溫馨的節日祝福句子[多圖]
    :好事成雙月滿 人滿 盆滿 缽滿2、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更深情。9、八月十五相思夜,坐著相思椅,望著相思月,相思夜裡話相思,句句相思語;濃濃相思意,手握相思筆,寫下相思句,傾盡柔情相思你:祝你中秋快樂!10、發這條簡訊,主要是想提醒你,中秋節快到了,月餅準備好了嗎?心情準備好了嗎?最重要的是,請我吃飯準備好了嗎?呵呵,提前祝你中秋快樂!
  • 2020年中秋節祝福語精選|中秋節朋友圈語|中秋節朋友圈說說語
    4、八月中秋月兒圓,月兒圓圓祝福甜:願你「月」來「月」多財,「月」來「月」成功,「月」來「月」快樂,「月」來「月」平安,「月」來「月」幸福!5、採一輪荷上明月供你觀賞,織一件秋日的清涼為你披上,斟一杯月宮的瓊漿醉你心上,做一份中秋的祝福圓你夢想,中秋佳節祝您全家團團圓圓,幸福安康。
  •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與歷史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タ月。朝日以朝,タ月以タ。  這裡的「タ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錐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 為什麼中秋節定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月亮圓,每逢佳節倍思親,新東方網整理了關於中秋節的優秀作文,和同學們分享。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裡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你知道嗎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 八月十五話中秋,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麼,習俗又有哪些
    中秋將至,提前祝各位中秋快樂。為何要提前?因為我要搶在話題第一線,用速度來彌補那約等於零的熱度。自娛自樂是我的優良品格。將中秋定為節日始於隋唐,而中秋活動則早在上古時期已有,只不過那時稱之為「秋夕禮月」。百姓敬月亮為神,認為能有這秋天的收穫需感謝上蒼。
  • 2020年最新中秋節問候語,中秋節祝福句子大全
    1八月十五中秋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嫦娥月宮婆娑舞,笑看人間歡樂情。吳剛捧出桂花酒,天上人間共美酒。丹桂飄香香萬裡,團圓歡樂樂正濃。祝願月圓人亦圓,把酒賞月笑開顏!2天天各自忙,情誼放心上;平時問候少,今天送吉祥;不圖啥回報,只願你安康;雖說不見面,時時在心上;簡訊賀中秋,情意比天長!中秋節快樂!全家安康。3八月桂花遍地開,清香悠悠相思來,天高月圓想親親,冷酒單衣念佳人。中秋乃是團圓節,愛情甜蜜把手牽,遠在天涯心也近,恩愛彼此月作證。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 丹桂飄香,乙木秋生
    三、先天氣數:八月乙木,丹桂飄香,丙、癸,水火併用為上格。此命丙藏,癸無有壬,小富小貴之象。四、格局:財殺用印比五、用神:金水木,吉利顏色:白、黑、青、藍,吉利數字:1/6/3/8六、特殊組合:巳酉半合拱殺,寅亥合,印化劫。
  •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故事 你知道中秋怎麼來的嗎?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 中秋節祝福語|2020年中秋節祝福語精選|中秋季朋友圈簡訊說說語
    3、明月幾時有緣千裡來相會,把酒問青天涯海角尋思遍,我欲乘風歸去年今日此門中,又恐瓊樓玉宇宙無敵祝福至,高處不勝寒意盡消去: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提前祝你快樂永不缺,幸福喜團圓,花好人康安。4、八月中秋月兒圓,月兒圓圓祝福甜:願你「月」來「月」多財,「月」來「月」成功,「月」來「月」快樂,「月」來「月」平安,「月」來「月」幸福!
  • 2019年最受歡迎的中秋祝福語 中秋節創意祝福語大全
    4.八月十五月兒圓,發條簡訊表祝願:親人友人常團圓,愛人戀人愛不斷,恩人貴人總出現,敵人仇人永不見,幸福快樂到永遠!5.人間最美是金秋,五穀飄香豐收樂;一年最圓中秋月,桂樹玉兔伴嫦娥;人生最暖是團圓,翹首盼望團圓節;最美季節賞圓月,快意人生幸福多。祝節日快樂!
  • 品讀|詩意中秋夜,暢飲一壺月色銀光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長沙阿信攝自古,中秋便是踏著月的光華而來。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中秋佳節正是始於這朗月銀光下的祭拜慶典。詩和月則是前世註定的一對情人。詩從入世那一刻起就依偎在月柔情如水的懷裡。中秋、月亮和詩,時刻裝點出一幅人世間最美麗、最典雅的圖畫。
  • 中秋祝福語大全,送親朋好友暖心祝福
    同賞中秋美景,共敘相思離別,濃情未變淡。淺嘗團圓餅,歡笑宴席間。雖有聚少離多,難把親情阻隔,人定能勝天。但願長相守,千裡心相連!五、月滿中秋樂登樓,丹桂飄香秋水流。快樂嫦娥舒廣袖,好運玉兔陪你走。天涯海角思不休,花好月圓人長久。花似錦,月凝眸,又逢佳節,喜上眉頭,真心祝福遙相送,願你心無憂,快樂團圓,幸福長有。六、你是否在異鄉漂泊?中秋只能對月空嘆?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秋月圓夜,話景美好
    考點1:中秋節的別稱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