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是什麼意思 孔子收束脩是收禮嗎?教師節收禮引爭論
一年一度教師節。每年教師節的一大話題,是要不要給教師送禮。很多家長在網上「曬」準備送禮的清單,幾年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學聯合向全國教師發出的倡議書,倡導全國教師反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自覺抵制有償家教,自覺抵制請客送禮等庸俗風氣,不收受學生、家長的財物」。
在我們這個具有悠久的禮尚往來傳統的國家,這個本來不應成為話題的話題,卻鬧得沸沸揚揚。有的說:「不能送禮」,有的說:「必須送禮,否則……」還有的質問:「教師為什麼不能收禮?」更有人認為:教師收禮,從孔子就開始了。
蘇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孔子當年收禮」的鐵證是:《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後人翻成大白話,就是:孔子說:只要給我送十條鹹豬肉,我就收他做學生。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朱子語類》說:「古人空手硬不相見。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錢底,羔雁是較直錢底。真宗時,講筵說至此,云:『聖人教人也要錢』。」一句話「聖人教人也要錢」。當年「批林批孔」時,這十條臘肉成了「孔老二」的一個罪狀——一邊嘴裡說「有教無類」,一邊卻公開宣稱要收禮,嫌貧愛富,孔某人真虛偽!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在談到孔子時,刻意比較了他與希臘大哲蘇格拉底這兩位老師的風範。結論之一是:蘇格拉底有教無類,並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拿肉來,就可以成為我的學生。言下之意:蘇格拉底更高尚,他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蘇格拉底與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正是中國孔子逝世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都年過七旬。孔子當年辦學有個固定地方,蘇格拉底並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孔子是「被收禮」?
但是,也有很多人質疑:孔子當年真的收禮了嗎?質疑者主要圍繞「束脩」二字的解釋提出不同觀點。
《現代漢語詞典》中,「脩」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組詞「束脩」;二是同「修」。在古漢語中,「束脩」多被認為是「十條幹肉」,《禮記·少儀》中說:「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這裡的「束脩」就是「十脡脯也」,十條幹肉。
也有人認為是另外一種解釋,東漢鄭玄為之所下注語即是:「謂年十五已上」(見《後漢書》卷六十四,《延篤傳》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孔子的意思轉而成為:「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孔子說過:「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十五歲起開始專注讀書,因而推己及人。
還有人從古漢語句式來解釋孔子是「被收禮」了。這句話的讀法若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帶著/薄禮或學費/來見我的」這種意思。但是,由古人說話的句法來看,整部《十三經》裡,沒有任何一處是以「自行……以上」來表達的。而「自……以上」的句法則出現兩次,都是在《周禮·秋官司寇》裡,原文是「自/生齒/以上」,亦即從「長出牙齒」(約一歲)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錄在戶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齡」。因此,這句話或許應該這麼讀:「自/行束修/以上」了,也就是說,自十五歲以上。所以說,十條臘肉,很有可能是強加給孔夫子的,實在是後人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當然,孔子並不覺得收禮送禮有什麼不對。孔子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說:事君及有事求人的人,都應該送禮來盡禮儀,但是人們卻往往以為是在獻媚巴結。可見,收禮送禮不過只是等閒之事罷了,只要以平常心來對待,便算是有孔子遺風。
在國外,教師並非不收禮。
例如丹麥,聖誕節或教師過生日,可接受學生5美元以下的小禮品,但嚴禁向學生索要或有任何形式的暗示行為,同時規定教師要在適當時機以等額禮品回贈學生。在韓國,教師節時可酌情收受學生贈送的手絹、襪子等小禮物。波札那教育部門規定,教師因調離工作和學生分別時,可接受學生贈送的咖啡糕等小食品,但須和學生一起分享,吃不完的允許老師帶走。
這些規定極具人情味,既照顧到師生間的禮尚往來和情感表達,又對教師的收禮做了嚴格限制。
所以,討論孔子當年是不是收禮了,是件無趣的事,但至少有一個可能:孔子不會因為沒有人送十條幹肉而將之拒之門外。
退一步講,即使「束脩」是指十條幹肉,但這十條幹肉,是禮還是學費?孔子當年辦私學,用今天的話來說,屬於私立學校、民辦學校,沒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沒有「希望工程」,孔子出身「破落貴族」家庭,估計經濟也不寬裕,甚至捉襟見肘,收點學費不是天經地義?在今天,哪個私立學校、民辦學校不是高價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