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2016年,網際網路金融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行業冰火兩重天,生死兩部曲。一邊是,網貸行業面臨監管收緊,大浪淘沙;一邊是,網際網路保險、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新金融崛起,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科技開始慢慢落地。一本財經將對互金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進行全年盤點——分析模式,解析現狀,尋找突圍,預測風口。以下是第三篇,2016年,網際網路證券的哀鴻遍野。
2016年,網際網路證券行業,前所未有的艱難。
2015年牛市如日中天時,證券領域諸多網際網路嘗試者,行業井噴式爆發。股災之後,市場和政策雙雙收緊,網際網路證券行業瞬間跌落冰點,要麼轉型,要麼悄悄倒閉,行業哀鴻遍野。中國的股市,是政策市,一切的創新,都必須帶著枷鎖跳舞。
2017年,行業恐怕還得在低迷的市場中繼續摸索……
▼一本財經評選出2016最具潛力的網際網路證券公司:(根據估值、商業模式、交易額、用戶活躍度等多個維度評選,其中用戶活躍度數據由易觀千帆提供)
中國的股民數以億計,滬深兩市的日成交額一度突破萬億,這實在是一個太有吸引力的市場。
股市是巨大的誘惑,不論是資本還是巨頭,都明白這裡是中國經濟的大動脈,儘管知道這口肉啃下來極難,也絲毫沒有擋住他們的熱情。
2013年開始,網際網路金融爆發式發展,網際網路證券平臺崛起。
五大VC
公司投資者
網際網路證券參與者眾多,不過突圍者寥寥。
1、傳統券商網際網路化
傳統券商的網際網路化雖然未見重大突破,卻是當前網際網路證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4年「觸網」起,目前,已有55家券商獲得證券業協會頒發的網際網路證券業務資格。
不過,傳統券商雖積極嘗試網際網路,但業務模式雷同——網際網路多淪為獲客渠道。
競爭優勢不突出的情況下,券商只能又開始打起了佣金戰。
2、第三方服務商
以同花順、大智慧、東方財富為主導第三方服務商,天生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積累了大量線上客戶,牢牢把持了線上行情資訊、社區等個人業務。
流量和數據優勢,使得其初期得以快速發展,但由於缺乏牌照,這些公司在最關鍵的「臨門一腳」上,不得不讓道於傳統券商。搞了半天,發現只是在為傳統券商「做嫁衣」,心裡憋屈可想而知。
將現有流量變現,切入證券核心業務,成為第三方服務商的「心頭痛」。
3、智能投顧平臺
今年3月的人機大戰之後,阿爾法狗讓整個網際網路圈燃起了對人工智慧的熱情,金融圈也不例外。
金融加人工智慧,產生了一個新名稱,叫智能投顧——機器人充當了「投資顧問」的角色,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進行分析,得出一些規律,來指導投資。據知名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預測,到 2020 年,智能理財市場規模將突破 2.2 萬億。這種有前景的「武器」,自然引發國內「掘金者」們的注意。
不過,與美國等智能投顧的繁榮市場相比,我國的智能投顧平臺,大多面臨中國式問題——在一個政策是最大變量的市場上,談任何量化策略是否都是扯淡?
除此之外,還有幾大難題:
首當其衝的,是國內客戶缺乏長期投資理念問題。其實,短期投資,智能投顧的優勢並不能展現。然而,已習慣了「投機」的中國市場,都崇尚「短期翻倍」的財富神話,對長線穩健的投資方式,並不感冒。這也就意味著,後期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進行用戶教育。
其次,國內智能投顧市場,浮躁炒作者多,潛心做技術、沉澱數據者少。智能投顧概念進入中國,恰是P2P等網際網路理財平臺謀求轉型的關鍵時刻,「智能投顧」可以成為他們下一個追逐風口,也可能淪為炒作噱頭。有觀點認為,國內智能投顧技術並沒有成熟。在做了一個簡單的用戶風險測試後,便推薦所謂的「智能投資組合」,實際上只是簡單的將銀行、基金、期貨、保險等資產簡單打包,並沒有體現「智能」。
最後,智能投顧領域,相關政策、監管還是空白。關於智能投顧的監管,目前行業內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智能投顧剝去科技的外衣,本質上還是投資顧問服務,需要一系列從業資質和各種代銷牌照;另一種觀點認為,智能投顧只是技術,只需要對接正規的金融機構。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智能投顧平臺的風險。
從長期看,智能投顧會成為主流之一,市場潛力巨大。但短期內,障礙重重。
1、天時不順,行業市場縮減,融資困難
與其他金融行業相比,證券行業的周期屬性尤為明顯,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而這往往也極易造成,創新平臺的周期性——牛市期間熱火朝天、一哄而上,熊市周期中,則交投慘澹、無人問津。經歷過2015年的大牛,繼而閃崩,2016年,A股開始步入漫長熊市周期,股市熱度不再,成交量大幅降低。一些2015年順著行情做起來的網際網路證券平臺,還沒等到扎穩根基,就因為風雲突變,市場急劇萎縮,只能草草收場。而到了2016年,股市在漫長的調整過程中,逐漸失掉人氣。
首先,市場萎縮。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當股市不好的時候,人們對股市的熱情下降,抽離資金去做其他投資,整個市場縮減。那些「股票應用」,被打開率下降,有些甚至被直接刪除。
很快,資金撤離。金錢極為冷酷,看到利益時,他們蜂擁而上,熱情高漲;當市場冷清,他們如潮水般褪下,毫不遲疑。2016年,資金也在撤出證券行業。據一本財經了解,有數家平臺,都是在2015年上半年談妥融資,而股災之後遭遇資本「跳票」,資方不願再兌現原本承諾。而各大平臺,也鮮少曝出融資消息。
2、監管刀刀致命
如果說天時不順,已讓行業倍感艱難,那麼監管的收緊,才真正讓行業走向了窮途末路。
金融行業的創新,總是繞不過監管的「命門」。作為我國經濟大動脈,政策就如證券行業的達摩克斯之劍。
經歷過「比黑天鵝還黑」的股災過後,監管層將這次股災認為是違規的場外配資導致,而開始採取鐵血政策,對場外配資的平臺進行「剿殺」。
2015年4月起,證監會開始持續下發通知,要求券商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場外股票配資,場外配資一個必要的硬性條件,就是能開子帳戶的HOMS系統。監管層意識到,只要「一刀切」HOMS系統,就能生生斷了場外配資。
監管層就是這麼幹的。5月底,公司帳戶通過券商埠對接全面暫停。「倉皇求生」的網際網路配資平臺發現,通過信託埠對接仍可進行,不過很快,信託的這一條通道也被封堵。
2015年6月份,證監會再次下發通知,清理違法證券業務,在其強勢推動下,恒生電子開始動員客戶清倉,並陸續有券商表示將關閉所有客戶HOMS接入接口。2015年7月份,恒生電子發布公告稱,關閉HOMS系統任何帳戶開立功能,正是如日中天的配資平臺米牛網宣布止股票質押借款中介業務。證監會再次祭出「殺雞儆猴」,在7月13日、7月27日進駐恒生電子、同花順、銘創等信息技術服務機構摸底。
步步緊逼,刀刀致命。
2016年11月25日,證監會對2015年股災期間涉及場外配資的證券違法違規案件,作出行政處罰,罰金近8.58億元。
旦夕間盡攬財富的場外配資業務,終究難逃被監管部門「一刀切」的命運。
在政策和競爭的隙縫中曲折盤桓的網際網路玩家,還需要找到創新與監管的平衡點,監管的高壓,永遠是無法觸碰的紅線。
3、行業現倒閉和轉型潮
在牛市,崛起了大量的網際網路證券平臺。
漣漪投資合伙人夏翌稱,那段時間,幾乎每周能收到三到四份網際網路證券的「BP」(商業計劃書),投資人將其稱為「黃金時代」。
而配資在那個時代極為興盛。配資平臺助人為贏的CEO陳挺強稱其為「風口中的風口」。
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配資公司上萬家,從業人員逾8萬人。有券商預計,最盛之時,場外配資的規模甚至高達1.5萬億。
股災之後,政府手起刀落,配資被叫停——第一波倒閉潮開始。
曾經,助人為贏聚集了13萬用戶,操作過2億元的配資金額,而陳挺強一舉將網站關閉。
除了部分倒閉關停之外,其他配資平臺面臨轉型。趣炒股去做了證券資產的理財;米牛做了中小企業的融資,也幾經周折,業務一直未見起色;尋錢網給自己打上了「股票資訊第一門戶網站」的標籤,索性去做資訊;金斧子則將發力點放在了各類基金產品的銷售上……
除了股票配資,其他平臺也在市場收縮、政策高壓下倍感艱難。
股災之後,較為穩定的美股、港股市場,成為了股民們暫時的避風港。隨著交易量的增大,政府擔心,網際網路境外證券交易會帶來外匯儲備波動。7月,證監會發布了風險提示,點名老虎證券、富途網絡、積木股票等網際網路平臺屬於「未批准任何境內外機構開展為境內投資者參與境外證券交易提供服務的業務」,希望投資者勿參與此類投資,以免遭受損失。
警告之後,各家都開始整改。這塊業務是否還能再展開,現在依然未知。
除此之外,原本政策鬆口的「代客理財」,也在股災之後,動靜全無。
一些翹首以盼的平臺,在苦等了一年的政策後,難再支撐而宣布退出市場。
在天時不順,監管收緊的背景下,安有完卵?
1、洗牌繼續
「明年股市依然不樂觀。」 京北投資創始合伙人桂曙光稱,明年網際網路證券依然不好過。市場萎縮,融資困難,這種雙重困境,暫時無法緩解。行業繼續洗牌,創新艱難。
2、監管絕不鬆口
監管層雖然鼓勵金融創新,但在證券行業,給予的空間十分有限。特別是經歷過「比黑天鵝還黑」的股災之後,政府神經敏感。雖然股災的陰霾逐漸散去,但其帶來的惡劣影響卻十分深遠,2017年的監管政策,想必也難以鬆懈。創新但不能越界,對於原本就處於夾縫中求生存的創業公司來說,無疑又加上了一圈緊箍咒。
3、散戶服務不行,機構服務也許可以走通
由於我國資本市場散戶眾多,長期以來,網際網路證券行業都將著力點放在散戶領域。但是,中國散戶實在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衝動、自大、隨眾,因此常常淪為莊家的韭菜。針對這個群體的工具,人性多於實用。
但針對理性的機構,還要大量可提供服務和工具的機會。「機構投資者雖然在投資手法上更為專業,但可使用的工具實際上也相對匱乏。」桂曙光稱。
4、智能投顧成為行業最大想像力
儘管困難,但行業依然有一線曙光,那就是智能投顧的崛起。
近年來,智能投顧發展迅速,截至2015年,智能投顧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超過210億美元,美國的智能投顧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截止2016年三季度,約有30家主打智能投顧的平臺上線運營。很多從股市創業中苦苦掙扎的平臺,都開始轉型去做智能投顧。
玩家主要有三種,彌財、理財魔方、資管易等創業型公司;還有金融巨頭,例如宜信的投米,積木盒子等。得注意的是,大佬也入局,如網易智能金融、京東金融、百度股市通、招商銀行的「摩羯」等。資本對這個領域,也表現了足夠的熱情,融資消息不斷。
當模式創新艱難時,只能寄希望於科技突圍——說得好聽點,叫回歸「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說得不好聽,只能算曲線救國。
文 | 吉芬,微信公眾號:一本財經(ID:yibencaijing)。一本財經,專注金融科技領域。我們不生產碎片化新聞,只出品深度而專業的報導。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