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每一個選手都有讓人迷戀的閃光點,也有總有人表示不喜歡。
雖說眾口難調,但大家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是否招人喜歡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有些人好像也沒做什麼特別的事,但就是特別招人喜歡,比如寧靜、張雨綺、萬茜、劉亦菲、劉雯們。
路人緣好到爆炸,即使哪裡做的不太好,也很容易被大家原諒。
有些人呢,非常努力做很多事情,但就是總招黑被大家嫌棄,比如藍盈瑩、黃聖依、晚晚、鞠婧禕、袁姍姍們。
一點點疏忽失誤就會被無限放大,揪著不放。
這些在外形、事業成就上沒有巨大差距的明星們,到底有什麼樣的特質,讓她們的口碑如此兩極化?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也聊一聊這些特質對於我們自己的魅力打造,有什麼指導意義。
自戀但不自我
《浪姐》最大的贏家,非張雨綺莫屬。
張雨綺以前在大眾的印象裡雖然沒那麼多黑點,但也是蠻多負面評價的,脾氣不好、莽撞、垃圾堆裡撿男人、穿衣打扮強行裝嫩······
但是節目一播出,她的所有黑點都變成萌點了。
雖然有人說因為顏值即正義,大家三觀跟著五官走,對她寬容度高了,但實際上我們在
總結一下就是:有實力支撐、坦坦蕩蕩不掩飾、大智若愚為人處世有分寸感。
這些特質讓她的過度自戀都顯得可愛了。
因為人們天生就喜歡簡單輕鬆的事情,不喜歡過多的揣測和糾結,她這樣真實不做作的表現,會讓我們不自覺開朗起來,也給了我們激勵去做真實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她並不是一味盲目自戀,她在自信之餘,也夠謙遜,對自己的認知很清楚,知道業務能力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
並且,一點不避諱缺點被別人看到、被指責,對批評建議的接受度很高,會大方接受並認錯,不會因為有人說自己不好就翻臉甚至回懟。
所以她的自信、自戀,是沒有攻擊性的,是無害的,大家當然也不會有過激反應。
節目裡的姐姐們在娛樂圈打拼多年,資歷外形都在線,多少有些自戀,但沒有做到這些的姐姐,風評肉眼可見地flop。
比如黃聖依。不帶情感色彩地去看節目就會發現,其實黃聖依也沒有做什麼特別過分的事,婚紗、鞋子、咖啡、指使別人、打斷別人說話那些事,說白了就是太過於自我的問題。
她的行為引發大量吐槽,也是因為讓人感覺到被冒犯。
可能她自己習慣了被遷就、被照顧,也可能是年少成名後一直熱度不減,所以她下意識地有優越感,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理所當然地享受特權。
還總是不能忍受被人批評。她不覺得自己幸運,反而覺得自己一路走來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艱難,甚至還專門些了歌控訴大家對她的誤解,自己是「被人扭曲的黃聖依」。
這就很容易刺痛大家的心:憑什麼呢?
每個人都渴望被平等地對待,被發自內心的尊重。
你覺得自己如何厲害是你的事,非要讓我們認同那就很不尊重人。已經得了便宜,就不要特意來賣乖了。
所以說,大家其實並不討厭自戀。
適當自戀能讓我們顯得更積極正面,也能在交際中緩解氛圍,讓人覺得跟你相處很輕鬆。
大家討厭的是過度的、以壓迫他人為代價的自戀。
獨自美麗就好,不要打擾他人。
接下來聊一聊口碑像過山車一樣起伏的藍盈瑩。
她在第一期表演是很驚豔的,力壓一眾優秀的姐姐直接拿下了第一名,「努力堅強積極向上低調有才華學霸」的人設也立得很穩,圈粉無數。
我也很佩服她,一邊看一邊羨慕,為什麼人家就可以那麼自律,什麼都會,而我閒了就只想發呆睡覺,健身卡都落了一層灰。
那會兒我也跟大家一樣,好想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可以督促我一起努力上進。
但到後面兩期節目,看著她逼著零基礎的吳昕短期速成學樂器、拉著身上有傷的大家一起加沙袋練習的時候,在心裡默默收回了這個想法:謝天謝地,我沒有這樣的朋友。
她也是因為這些表現,口碑一落千丈的。
你努力可以,督促大家一起努力出發點也是好的,但是當這個督促超出了別人能接受的範圍,這就是逼迫了。
很多人總是忘記一點:己所欲,也勿施於人。
你可以,不代表別人也可以。
如果說黃聖依的自我給人的感覺是冒犯,藍盈瑩的努力伴隨著的就是攻擊了。
這跟她的表情、眼神和姿態也有關係。
她的臉原本就帶點苦相,感覺是從小吃過苦,過得不太順利。
眼神又總是很犀利地盯著前方,神情姿態也總是很積極,似乎永遠都在備戰狀態,下一秒就可以衝出去拼殺。
這種感覺太容易讓人敬而遠之了,因為這會讓人覺得,她是一個為了脫離現在困境而不擇手段的人,大家下意識就不想跟這樣的人親近——誰知道什麼時候她會不會捅我一刀?!
同樣的情況在鄧文迪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不過這兩年鄧阿姨神態稍微放鬆了一些,多了一點氣定神閒的意味,欣賞她的人也多了不少。
當然後來藍盈瑩也在節目說過,自己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性格太硬邦邦,缺少共情能力。
沒有共情能力的人不太會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
所以才有那句著名的、差點逼得吳昕退賽的「我可以,我相信昕姐也可以」。
這個邏輯其實是有點流氓的——你可以,憑什麼我就得可以?人跟人就是不同的啊。
真正的強者,不在於真的有多強,而在於不欺弱。
而且還往往能理解弱。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是因為比較強勢、不太會說好聽話的性格而被人說不好接近,那麼你就可以往「共情」的方向努力,讓自己多一些親和力。
比如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跟大家講過的冷讀術,通過很宏觀的特徵描述,讓對方覺得你很懂他。
或者你實在想不到合適話術的時候,可以通過同步對方的表情和動作,讓對方覺得你有理解他們。
比如,跟對方做出一致的表情,開心,你就配合一起笑,難過,就握住她的手、拍一拍肩膀、給一個擁抱。
有時候這些動作倒是比話更好用。
跟藍盈瑩一樣有些用力過度的導致輿論翻車的,還有伊能靜。
大家都知道,我是很佩服伊能靜的,之前很多關於撒嬌和調教老公的文章裡,都拿她做正面教材。
我們之前其實也聊過,她的方法雖然有用,但總顯得太過刻意,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她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在《浪姐》裡翻車其實並不完全是因為這個,而是言行不一。
嘴上說自己不在意,一切行為卻都在急於證明自己。
在節目開始時候伊能靜說,自己其實不是來跟其他姐姐們競爭的,而是因為她想讓女兒看看這個媽媽多厲害。
但是她在節目中可以說是鬥志滿滿,尤其前兩期,特別盡職盡責去帶著隊員練習。
如果只是這樣,也可以誇一句敬業認真。但她有一個很神奇的操作是,拉踩。
易立競採訪時候,她為了證明自己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比賽有多不容易,直接開始大講特講隊友王麗坤和王智如何拖後腿——什麼不在狀態啊、一直哭啊、排練時候各種玩問題啊等等。
然後重點來了:她本人作為資深前輩,一直殫精竭慮幫助兩個妹妹,最後自己嗓子都啞了呢。
王麗坤&王智:所以我們就是襯託靜姐多厲害的工具人唄?
尤其是後來她為了證明自己多幸福時候,直接拿梅豔芳來做對比,徹底翻車。
嘴上說著無所謂,實際上踩著別人的傷口來成就自己,可以說是既虛偽又自私了。
不過我其實挺能理解她這種行為的。沒什麼安全感的人都這樣。
明明內心很虛弱不安,在乎外界看法,需要他人的認可來滿足自己,但是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虛弱而傷害自己,又下意識做出自己什麼都不在意的樣子。
但當外界真的有否定的聲音時候,她們又特別敏感,受不得一點質疑,一定要懟回去,向所有人證明自己,讓所有人贊同自己。
這種擰巴,在伊能靜身上表現非常明顯。
別人說她跟秦昊不恩愛,她就立馬寫小作文發出來;說她婚姻不幸福,她就發微博上節目,講她家裡有多麼歲月靜好;說她年齡大不紅了,她就反覆講自己出道多少年拿過什麼獎合作過多少大佬······
她哪裡是不在意,她分明在意到死!
《浪姐》高開低走了,是很多人的共識。
但很多人只是隱約覺得失望,覺得似乎跟一開始自己想像中的不太一樣,但又說不出來到底哪裡不對。
其實就是因為節目頂著打破年齡限制、展現不同年齡姐姐魅力的名頭,實際上卻用規則把姐姐們束縛在「女團」這個刻板的角色裡,跳整齊劃一的熱舞。
而在節目開始時候說著並不在意輸贏、絕對不會輕易妥協的姐姐們,也漸漸開始改變自己原本的想法,去適應規則。
我們最想看到的反抗和打破並沒有出現,到最後,這個節目呈現出來的,反而正是女性會遭遇到的困境和物理反抗下被規訓的過程。
很可惜。但現實大多時候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