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021-01-10 南塬詩文

今天進入《孟子公孫丑下》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上學時這篇文章在學習後,我們都知道兩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天時地利人和」。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明了,我就不過多解釋了。

不說大家對歷史了解有多深,至少看過《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這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和周瑜各展才華,先是周瑜給諸葛亮出難題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這諸葛亮利用水面上的大霧還有船上的草人,成功獲取曹操大軍的箭支。曹操斬殺水軍大將後,任用不熟悉水戰的將領,最終將戰船用鐵鏈相連,形成如同陸地的樣子。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害怕後面成為吳國未來的隱患,就在諸葛亮借東風后將其捉拿,不料這諸葛亮還是更勝一籌提前讓趙子龍前來接應。有了前面的這些鋪墊,最終孫劉聯盟擊敗曹操大軍,這也為後續的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在這次大戰中從「草船借箭」到「火燒戰船」,天時就是在當時的時節確實會有大霧和東南風出現;地利就是當時孫劉聯盟所在的正是吳軍屬於的水上戰場,長期的軍事素養和實戰經驗;人和就是當時吳軍利用計策用曹操之手殺了蔡瑁、張允,最後有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的助力得以成就孫劉聯盟,使這場大戰的勝率提高了很多。你看這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後,一場大戰就會很快推進,並且是以少勝多。

對照我們工作中來說,我們初到一家公司,回頭很多的想法,但要實現這些還是需要一些東西去支撐的。比如,當你有一些想法和建議對公司有利,作為新人來說去做這樣的事,一般來說不會有什麼好處,反而有可能會丟掉工作。但當我們提議的是舉辦一場活動,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做策劃,再去提交審批,完了就去宣傳,舉辦。流程雖然簡單,但這裡面的天時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階段舉辦什麼活動,然後地利就是提供場地,有時候可能也不需要,在公司幹這種事最主要的是人和。

再好的活動也需要大家一起來參與才會有聲有色,更有意義,這時候剛開始去就得新員工就不一定能夠有這樣的人際關係。所以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能夠用到的人和是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好多時候舉辦一些活動,從活動背景到活動目的我們都是有很好的考量,但有時候一些活動的參與度並不高,這樣慢慢的舉辦活動的力度也就會下降。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抓住大多數人的心理需求,這是因為人際關係處的好,對別人的了解也夠多,這樣就可以有個好的活動效果。其實這就是好多人都支持你,不僅僅是你的活動策劃的好,更多的是你的人際關係在那裡放著呢。這就暗合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再回到三國時期,董卓當年以救駕天子,不遠從涼州趕往洛陽。入京後卻不走了,把持朝政,開始各種殘暴的惡行,最終連最親信的呂布都背叛了他。即使你擁有再大的權利,最後還不是被殺,這無疑不是失道者。

從古時到今日再到未來,當我們能夠順應天時,在一個地方處理好人際關係,搭建好人脈網絡。這時候你就能在任何時候,面對不同的事情,利用這種互助去開拓自己更大的天地,在自己的領域內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相關焦點

  • 究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還是得利者多助,失利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寓意是什麼呢?這意思就是,有了仁義,幫助的人就多,沒了仁義,幫助的人就少。現實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本人還是在這裡讓大家自己反思。當今社會,這種仁義還存在嗎,想必可以用歌詞說明,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裡。腦海裡是什麼,就是只有想,沒有做。
  • 啥陰曆日子出生的人,一路上貴人多,小人少,事業多能平步青雲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一定的發展條件之中,誰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忙和支持,成功的機率自然也就更大了。所以生活之中什麼時候都不能缺少朋友,這樣就等於不缺少機遇,這樣以下幾個日子出生的人,他們就從來不缺貴人的幫助,所以走的每一步都比較穩健,不但能賺到錢,而且還能順順利利的讓自己的生活發生轉變,越來越有錢。
  • 善為士者——深諳為士之道的得道之士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說古時候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洞察微妙之機變,通曉玄妙之天道,深藏若虛,難以辨識。在這裡,「善為士者」,是指「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或者「得道之士」,或者「高明之士」,即」上士「。
  • 宜興劉曉峰:從「受助者」到「助人者」
    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可劉曉峰心裡一直有個願望,他想要報恩,從一名「受助者」成為「助人者」。2015年,市愛德培訓學校招陶藝老師,劉曉峰二話不說就去了。他深知,殘疾人努力掌握一門技能,最大的願望便是找到一份工作,能以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姿態去活著。於是,劉曉峰開始把自己的事業重心,移到教學上,全心全意對每一位學生的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