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人、襪子和禮物、許給戀人一生承諾的槲寄生、櫥窗裡的打折商品……這些聖誕「傳統」有多年輕?看看區區100年前的英國就知道了。如果你以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過著和現在一樣的聖誕節,雖然不算大錯特錯,卻也有些自作多情呢。
聖誕節選在12月25日,是為了同化外邦人12月25日究竟是不是耶穌的生日,一直以來有許多爭論。從歷史上看,之所以選在這一天,主要是出於教會早期試圖同化外邦人風俗習慣的考慮。
對於當時剛剛接受(或接觸)基督教的非基督徒民族而言,這一天不僅是傳統的冬至節,也是許多地區崇拜太陽神的日子,幾乎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天過後,白晝日漸延長,黑夜縮短,還有哪一天能比這一天更適合人們去渴慕陽光、崇拜光明呢?所以,當基督教徵服了這些地區之後,教會希望藉由基督化的節日來取代外邦人固有的節日,便發現了這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天。
雖然太陽神是偶像的象徵,必須廢止(基督教禁止崇拜人造的偶像),但由此而衍生出的渴望光明的含義不正與耶穌作為「光明之子」的身份相吻合嗎?《新約•約翰福音》12章中記載道,耶穌說:「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所以冬至紀念的太陽神應該不是人虛構的神仙,而應該是那個背負救贖使命的神子。而按照耶穌的母親瑪利亞3月25日受孕的說法來看,耶穌出生在12月25日的可能性非常大。這樣,教會從3世紀中葉開始,確定以12月25日作為聖誕節——耶穌基督的生日。
聖誕節在英國一度銷聲匿跡然而進入17世紀後,由於清教徒的崛起,特別是內戰時期克倫威爾嚴苛的文化禁令,聖誕節一度在英國「銷聲匿跡」。在清教徒眼中,大肆慶祝的聖誕節是腐朽的天主教鋪張浪費的真實寫照,必須禁止。聖誕節也逐漸回歸了虔敬、嚴肅的宗教節日氣氛,從世俗的視野中淡出。
但聖誕節並沒有被人們遺忘。除了教會,還有一大批人不遺餘力地保留這個節日。19世紀中葉,當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這個喜大普奔的日子又喚醒了它的美好回憶。於是問題來了,之前被反覆折騰的聖誕節,究竟怎麼過才好呢?
狄更斯的小說《聖誕歡歌》狄更斯的《聖誕歡歌》似乎為迷茫的英國人找到了一點方向。這本在1843年聖誕前夕出版的小說刻畫了一個荒誕奇妙的故事。Scrooge吝嗇刻薄、不通情理,幾乎落得眾叛親離的地步,然而藉由三位聖誕精靈的感化,他洗心革面,重新成為一個善良、體貼的人。毫無疑問,如此美好的結局符合所有渴望過節的人們的心情。狄更斯瞅準了時機,巧妙地迎合了人們渴慕聖誕復甦的心聲。有趣的是,這本書的暢銷也讓作者本人擺脫了當時堪虞的經濟景況,讓他和家人也過上了一個舒舒服服的聖誕節。
女王的畫像改變了一個節日的命運《聖誕歡歌》喚醒了人們對聖誕傳統的渴望,維多利亞女王也不吝熱心,助老狄一臂之力。1848年聖誕前夕,《倫敦新聞畫報》刊登了一幅女王與家人在聖誕樹下歡聚的場景,並在1850年大洋彼岸美國的戈德女性雜誌中再次亮相。這幅畫中,年輕的女王深情地注視著丈夫——艾爾伯特親王,後者則溫柔地安撫興奮雀躍的孩子們。夫婦中間那棵精緻高聳的聖誕樹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把這個原汁原味的「德國設計」帶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但這並不是出現在英國的第一棵聖誕樹,只不過之前出現的實在都反響平平。那麼,19世紀中期的這棵聖誕樹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難道僅僅因為它是女王的「家屬(樹)」?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顧維多利亞上臺之前的英國背景。19世紀早期,喬治三世被傳患有精神疾病,以致他獨特的口味(比如喜歡中國)總是為人詬病。再加上政治家不絕於耳的緋聞和醜聞也使政府的公信度降低。維多利亞上臺時,她迫切期望為王室和政府挽回顏面,也為新生的中產階級提供行為和方向的指引。所以,這幅畫像超越了普通聖誕樹的內涵,化身女王優秀品行和高尚家庭情感的象徵。
得到女王的鼓勵以後,英國老百姓更加賣力地過起了聖誕節。此後,各種活動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總之,節日總是受歡迎的。
1848年聖誕前夕《倫敦新聞畫報》刊登的女王與家人畫像 世界上第一張聖誕賀卡的誕生在那個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為送上聖誕祝福也找到了新方式。世界上的第一張聖誕賀卡就這樣誕生了。
1843年,也就是狄更斯開唱「聖誕歡歌」的同時,插畫家約翰•赫斯利(John Hersley)受託製作了一張聖誕賀卡。在一片綠色的常青藤花架後面,男女老少共同舉杯同慶聖誕節的到來。這張樸素的卡片如今看來可能略顯簡單,但在當時售價不菲,10先令一張。如果說現在只送一張卡片好像有些單薄的話,但在當時可真算得上昂貴的心意呢。
被價格攔在門外的普通人只好發揮DIY的精神——有錢買張卡片,沒錢就畫張卡片。藉助先進的印刷技術和便宜的郵資制度,聖誕賀卡成為一項必需品。1880年的聖誕,英國人整整消費了1150萬張聖誕卡(差不多等於英國一半的人口)。
這些清新淡雅的圖片無一不流露出愛與包容、祝福與期盼的信息,基督教在聖誕節呼喚愛與奉獻的傳統與普世的渴望緊緊連在了一起,讓聖誕節充滿了溫情。
維多利亞時代的聖誕賀卡 聖誕幽靈:平安夜講鬼故事是個什麼傳統?如果以上是維多利亞社會的全部,狄更斯也不必發出這是「最光明的時代」和「最黑暗的時代」的感慨。熟悉《聖誕歡歌》的你們或許在前面就會提出:往好裡說那叫聖誕精靈,但事實上,那是聖誕幽靈!
沒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們有太多的理由徘徊在光明與黑暗中,即便是在聖誕節這樣的日子裡。於是在眾多的聖誕傳統裡,英國人喜歡在溫馨的平安夜圍坐在壁爐旁,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幾個故事——準確來說,鬼-故-事。
當時著名的幽默作家傑羅米說:「要是在平安夜裡不講上幾個原汁原味的鬼故事,那這個聖誕真是讓人不過癮啊!」比如,「手背上長出了粗糙的黑色毛髮,指甲在指尖不斷延伸……」
蒂姆•伯頓的著名動畫片《聖誕夜驚魂》為什麼要在普天同慶的節日裡做一件如此奇怪驚悚的事呢?其實,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對鬼故事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迷戀,這自然離不開那個號稱無所不能的時代暴露出的無數社會問題:貧困與嚴酷的階級差異、道德與信仰的缺失……正如歡樂在節日裡可以被放大數倍一樣,憂傷亦然。那些吃不到火雞、買不起聖誕拉炮、收不到卡片的人們,正如冬夜裡四處遊蕩的幽靈。儘管我們並不能認為講述鬼怪故事的行為是為了表達同情或紀念,但必須承認,如此的社會現實的確與此時英國人特殊的癖好不無關係。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讓人不寒而慄的傳統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被人淡忘,或許人們還是傾向於更加輕鬆、溫馨的感覺。這樣,經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如今熟知的聖誕傳統終於定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