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又是一個各種民俗絕技齊爭豔的節日,尤其是對於河南這樣一個有著濃鬱文化氣息的省份來說,過年,不僅有鄰裡親人相配,美食可享,還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節,民俗廟會,年貨節等等,應有盡有!
對於鶴壁市濬縣的西楊玘屯村來說,每到春節,又要進入一個極其忙碌的時期,究其原因,是因為一個叫做「泥咕咕」的東西。據說濬縣的泥咕咕歷史久遠,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造型古樸,誇張別致,深受廣大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好評,被民俗學專家稱為歷史的活化石。
西楊玘屯村,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咕咕」的集中產地隨著春節臨近,也到了泥咕咕的產銷旺季,作為黃河故道上的特色民俗文化村,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一泥塑村」也開始熱鬧起來。
根據介紹,楊紀屯村起源於隋末唐初,如今在楊紀屯村還設立有紀念瓦崗軍將軍楊玘的雕塑,當地傳統手工藝泥咕咕就是當年將士們用於吹奏,紀念陣亡將士而捏制的,從此泥咕咕在楊玘屯村流傳至今。
在楊紀屯村的街道旁、民宅邊,隨處都是可見的泥塑。據統計西楊玘屯村擁有泥塑作坊、工作室290個,泥咕咕非遺傳承人20多位,全村共有1500多人從事泥咕咕的創作、生產和銷售工作,真的是人人會泥塑,人人懂泥塑。泥咕咕的傳承與發展,在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在造福著這裡的子子孫孫。
泥咕咕的色彩鮮明、造型各異、誇張別致、歷史悠久,作為特色傳統手工藝品,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在楊紀屯村,最傳統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泥咕咕造型,是一種圓潤的鳥類造型,黑色為底,配以黃色的點綴,當地人都稱作「玄鳥」,來源於古代百姓的圖騰信仰。玄鳥身上的花紋採用的是高純度高亮度的色彩,對比強烈,但又不失莊重。
當地的手工藝人介紹,一個成品的泥咕咕製作,從選泥、塑型、上色等一般分為8個步驟。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泥,據說製作泥咕咕的泥可不簡單,必須是黃河膠泥,一種來自於地下1.5m左右,究其原因是黃河故道之前被衝刷而長期沉澱,上面的沙子由於沒有黏性是不能用的。位於黃河故道的西楊玘屯村,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因此黃河膠泥也成為泥咕咕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
從手工摔制揉捏後的膠泥光滑細膩,再到塑形,在泥咕咕身上最獨特的位置,最獨特的特點就是打孔,別看就是一個簡單的打孔,想讓泥咕咕發出聲音,90%人都打不好,只有那些長期操作的熟練工才可以打響。所以,能吹響也成了泥咕咕塑型成功的重要評判標準,最後再經過晾曬,用黑色墨汁打底,並以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出各種圖案,經高溫燒制定型後才算正式完工。
隨著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泥咕咕在造型樣式上,除傳統玄鳥形態,泥咕咕還有三大類50多個品種,比如三國裡的水滸人物,還有老虎、獅子、大象等各種可愛動物的造型,憑藉著新穎多變的造型,深受人們喜愛,也為楊紀屯村帶來高達1200萬的年銷售總額,可謂是造福村裡人民,帶給人們幸福的生活。#文史知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