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情商」這個詞對於現如今的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都不陌生。但同時,真正理解「情商」這個詞的人並不多。不信,我們來做一個小調查:
以上3種觀點,你選擇哪一種?
相信選擇1)和2)的人不在少數。選擇了這兩個選項的朋友,你要重新認識一下情商了。
情商的起源
可以說,對於中國人來說,「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是一個外來語。這個詞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薩洛維和新罕布夏大學的約翰·梅耶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他們在論文中稱之為「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當時還在《紐約時報》擔任科學記者,偶然在一本不太知名的學術刊物上看到這兩位心理學家撰寫的文章,受此啟發,在「情緒智力」的概念之下,他綜合了大量科學成果,把各個原本獨立的科學分支統一起來,探討了相關科學理論,還介紹了其他一些激動人心的科學進展。直到1995年,戈爾曼寫出了暢銷書《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重要》,引起了全球性的情商研究與討論。1997年該書被引進並在中國暢銷,從而使國內的大眾認識了情商。
情商的認識誤區
在情商廣為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對於情商的認識也出現了誤區,戈爾曼在2005年《情商》10周年紀念版序言中對其中兩個誤區做了澄清和說明。
誤區1
戈爾曼在書中談到,「情商對成功的貢獻率為80%,這情商對成功的貢獻率為80%,這純屬無稽之談。」這種誤解起源於「智商對事業成功的貢獻率約為20%」的說法——它本身就是一種推測。這種推測說明成功的主導因素還沒有得到明確,需要尋找智商之外的其他因素填補空白。但這並不代表情商就是餘下的這80%的因素,成功的影響因素非常廣泛,除了情商之外,還包括財富、家庭教育、性格以及莫名其妙的運氣等。
誤區2
關於這個問題,戈爾曼寫到「第二個普遍誤解是對《情商》副標題『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過度渲染。比如在學習領域。如果沒有嚴格的條件限制,這種說法不能隨便亂用。尤其極端的是,有人認為在所有領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的領域主要是智力與成功關聯度相對較低但對我們的生活而言卻非常重要的「軟領域」。如,在情緒自我調節和同理心能力比純粹認知能力更為突出的領域。
首先是健康,紊亂的情緒和不良的人際關係是疾病的誘因。現在有很多研究證實,能夠更加平和、自覺地控制情緒的人,往往擁有獨特、顯著的健康優勢。另一個領域是愛情和人際關係。眾所周知,聰明絕頂的人可能會幹出非常愚蠢的事。第三個領域是頂尖水平的競技,如,世界級體育賽事。一位執教美國奧林匹克運動隊的體育心理學家告訴戈爾曼,在頂尖水平的競爭環境中,每個運動員的練習時間都長達上萬個小時,成功與否取決於他們的心理素質。
可見,究竟是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並不能一概而論。涉及到的領域和情況不同,二者的重要程度也不同。
情商的本質
綜合薩洛維及其研究夥伴約翰·梅耶和丹尼爾·戈爾曼對情緒智力的定義,情緒智力可以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認識自己——了解或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即感受發生時能夠識別到感受的發生,是情緒智力的基石。它包含了對內在心理狀態持續關注的意思。這種自省的意識心理,是對包括情緒在內的內在心理體驗本身的觀察,是自我觀察,跳出自己看自己。你可以想像一下,就好像是有另一個自己作為旁觀者,站在自己的旁邊觀察自己,而且保持中立的態度。比如,當自己生氣的時候,能夠很清楚地認識到「此刻,我很生氣」。
在情緒發生的時候有所意識,這種人通常比較善於處理自身的情緒。他們對情緒有著清晰的認識,有助於其他人格特質的發展。他們熟悉並確定自身的心理限度,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往往對人生比較樂觀。這種人在陷入負面情緒時,不會作繭自縛,能夠迅速地擺脫這種情緒。總而言之,他們對情緒的關注有助於自身的情緒管理。
管理自己——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
恰當地處理情緒是一種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能力。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我們需要的是恰當的情緒和對環境恰如其分的感知。實際上,所謂的消極情緒——悲傷、憤怒等——如果只是普通的悲傷、焦急或憤怒並不是問題,假以時間和耐心,這些情緒通常都會慢慢過去。而如果一味地逃避和壓抑,會導致情緒過於模糊,進而就會產生乏味和隔離;同時,情緒失去控制,過於極端、持續時間過長,也會變成一種病態,如常態性抑鬱、過度焦慮、憤怒以及躁狂症等。如果發展到最嚴重的程度,則需要通過藥物或心理療法加以控制,甚至雙管齊下。
總之,情緒管理的目的並非是杜絕情緒,而是學會出於恰當的目的,在合適的時間用恰當的方式向恰當的對象進行恰當程度的表達。(哈哈,是不是很難把握,有這種想法的不只是你一個人,連亞里斯多德都說「這卻不簡單」)。
激勵自己——自我激勵
為實現目標進行情緒控制,是集中精神、自我激勵和控制以及創造力的關鍵。自我控制情緒即延遲滿足和抑制衝動,是所有成功的基礎。
假設你現在只有4歲,有人給了你1顆棉花糖並跟你說,如果等他辦完事回來,你沒有吃掉這顆棉花糖,你可以再得到1顆作為獎勵;如果沒等到他回來,就只能得到這一顆。對此,你會怎麼選擇?這就是心理學中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考察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感興趣的可以看下視頻。
這對任何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無疑都是重大的考驗,是衝動與抑制、本我與自我、欲望與自控、滿足與延遲進行內部鬥爭的一個縮影。棉花糖實驗的結果非常明顯,不僅可以直觀地反映孩子的性格特徵,還可以預示孩子日後的人生軌跡。
認識別人——識別他人的情緒
一個人若想要識別他人的情緒,必不可少的便是同理心。「同理心」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E·B·蒂奇納(E.B.Titchener)在20世紀20年代最使用。蒂奇納提出,同理心起源於一種對他人困擾的身體模仿,個體通過模仿引發相同的感受。「同理心」不同於「同情心」,同情心(sympathy)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並沒有體會到和別人一樣的感受。同理心(empathy)即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沒有同理心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比如在精神病罪犯、強姦犯和戀童犯身上就看不到同理心。同理心的基礎是自我意識,我們對自身的情緒越開放,就越善於理解情緒。
管理別人——處理人際關係
書中提到,有效的人際交流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是運用情緒同步性的熟練程度。如果某個人善於與別人的情緒協調一致,或者很容易讓別人的情緒跟著自己的情緒走,那麼這些人的人際互動在情緒層面就會順利得多。同樣的道理,不善於接收和發送情緒信息的人容易遇到人際關係的問題,原因在於別人與他們相處時常常感覺不舒服。並且,兩個人進行互動交流時,情緒傳遞的方向常常是從情緒表達更有力的一方傳到較為被動的一方。
可以說,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通常都能夠得體地運用和遵循情緒表達的規則,並由此對情緒的接收方產生直接的影響,進而調節和帶動他人的情緒。
以上便是本期關於情商介紹的所有內容。接下來是日常福利時間,為大家整理了一份《國際標準情商測試題》,詳見下文:
今日福利:情商量表
本量表來源於「情商之父」戈爾曼《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重要》一書,僅33題。為保證測試的準確性,請你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最高情商為174分。掃碼即可測評,提交後稍等片刻,自動反饋測評結果。好奇你的情商是高還是低嗎,輕輕一掃,「碼」上知道,哈~哈~哈。
微信號 : xiaomayubinghe1688
願青氣萬丈山水土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