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秦朔
A股超過4000家上市公司,最年長的董事長是誰?
是海天精工(601882.SH)的張靜章。他生於1937年1月,今年83歲,也是A股公司中唯一一位「30後企業家」。
海天集團旗下有四大業務。起家的注塑機是世界第一,港股上市,叫海天國際(01882.HK);數控工具機2002年創建,已是國內第一梯隊,A股上市;驅動產業2006年籌建,專注於交流伺服驅動系統、伺服機械手、液壓驅動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可全面替代進口;金屬產業2016年正式運行,為客戶提供壓鑄成套設備和解決方案。
國慶長假前,我和寧波的朋友到海天調研。集團辦公室主任說,「你和老爺子有緣,他一個星期都在出差,今天剛回來。」但對我來說,這卻是一次失敗的採訪,因為完全聽不懂他的寧波北侖話。
海天集團前身是江南公社1966年創辦的江南農機廠。當時是為了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農村公社以農為主,有條件的,要發展為農業服務的集體工業」。江南公社就在一個破舊的尼姑庵裡建了個小五金廠,全部資產是4臺缺胳膊少腿的儀表車床,外加100元流動資金。沒有工作檯,就挖了幾塊石板拼湊,然後從廢品堆裡撿了些廢棄機件,維修後作為設備使用。小作坊從生產鐮刀、鋤頭、水泵等農機工具起步。
1970年代初,張靜章發現農民在田裡幹活穿的都是草鞋,下水,走石頭路,草鞋容易磨破、黴爛,偶爾看到有人穿塑料涼鞋,就沒有問題。他盯著塑料鞋,腦子裡跳出一個問號:塑料是什麼做的?1973年,第一臺直角式注塑機誕生了,雖然注射重量只有30克,但當其打出第一隻塑料涼鞋,在周邊引起了不小轟動。張靜章就此走上了注塑機之路。
我問老爺子:「你做的這些產業,原來前面有很多國外知名公司,是怎麼超過去的?」
他說,就是學啊,先學再趕。他們最初參加國內外的行業展覽會,不是開幕時去,是提前三天去,因為那時展位上還不是整機,是幾個大件。他們一人盯一個部分,仔細看,回來再自己做自己拼。
張靜章辦公室外是一個大陽臺,可以望見一排排的海天工廠和員工宿舍。我問他還去不去工廠,他說去,自己開車去看,到外地才用司機。
「老爺子開野馬跑車『拉風』著呢,」海天人說,「每次他到廠裡,大家都特別緊張,因為什麼問題都瞞不過他的眼睛。」
海天的日常管理已交給「二代」和職業經理人,張靜章的兩個兒子張劍鳴和張劍峰分別擔任海天國際的CEO和高級副總裁。第三代的代表、張靜章的長孫張斌也已嶄露頭角。張斌生於1986年,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讀本科,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讀工程管理碩士,回國後先在上海一家世界500強鍛鍊,幾年後再加入海天。
儘管交班順利,一些重要的事情張靜章還是親自掌控,如財務和戰略。他說他想的最多的是「很多國家都在『限塑』,注塑機的未來會怎樣」。他也關注智能製造。海天智能製造基地推行「以機代人」和「8+16」生產智造模式,8是每天白天準備零部件的8小時,用一些人工,把料備好,此外16個小時全是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看不見人。
能不能24小時全用機器?可以,但有些環節用人的成本更低。所以海天採用8+16的最精益生產部署。
社會上估計很少人知道張靜章的名字。這些工業家低調的很,怕媒體閃光燈,閃光燈也很少盯上他們。但內心裡,他們極為強悍。
在海天總部大堂陳列著一支大筆,筆桿上是一幅對聯:
五十載(闊海胸襟)匠人精工書寫輝煌鑄就金碑
一萬年(高天境界)興家治業鐫刻華彩塑造永恆
大堂正前方,是一幅硯臺模樣的巨幕水簾。用這樣的筆硯寫什麼?把海天產品「寫」到全世界的版圖上。在海天,無論大堂外,大堂內,還是張靜章的辦公桌旁,都能看到地球儀。張靜章常對身邊人說:「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產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去佔領市場。」
從寧波回到上海,我打開電腦,在「30後中國企業家」的名單上添上了張靜章。
海天集團總部
02
浙江的30後企業家,前年我採訪過橫店的徐文榮,他生於1935年。在活動上曾見過「改革風雲人物」步鑫生和「民企常青樹」馮根生,可惜沒有採訪,他們都生於1934年,分別在2015年和2017年去世。
印象很深的30後企業家還有重慶的尹明善。他創辦的重慶力帆正在困境中,被證監會調查,但尹明善個人的創業故事曾感動過許多人。他生於1938年,前半生坎坷,1958年因家庭是地主出身被打成「右派」,送到化工廠勞改,還被執行過監禁,在勞改農場被改造了差不多20年。
改革開放後有了出頭之日,回到化工廠當英語資料翻譯員,後來調到廣播電視大學當英語教師,應聘到出版社當編輯。1988年,50歲的尹明善下海創業,做「二渠道」的書商。54歲開始做摩託車,65歲開始做汽車,別人說65歲做汽車太高齡了,他說「我才32.5公歲,正是上進的年齡」。
如馮根生所言,「創業意味著對自身生命的減半,同時也意味著對人生風險的加倍」。挫折乃至失敗是做企業的家常便飯。無論力帆的終局如何,尹明善這一生已盡其所能燃燒,活出了常人幾輩子的體驗。
創業和年齡無關。1995年,在遼寧丹東,曾任電信局電報員和絲綢學校教師,已經退休的60歲的吳志剛創立了一個做麵包的小工廠,叫「桃李」。2015年桃李麵包上市(603866.SH),現在市值有400多億。吳志剛2019年退休,退休前他是A股年齡最長的董事長。
從張靜章、尹明善、吳志剛這些30後企業家往前上溯,是20後企業家。我採訪過褚時健,在他90歲生日的時候。他生於1928年1月。每次吃褚橙,就會想到那句廣告語,「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
以更廣的視野看,港商中的20後企業家特別多,他們對內地的經濟發展做出過不少貢獻,像霍英東、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2007年我採訪過鄭裕彤,那時他已82歲,他說會一直工作下去,不喜歡退休,退休了會悶。他2016年去世。
這次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表彰了40名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有香港的胡應湘,他是30後,廣州花都人,是最早到內地投資的港商之一,參與投資了廣州中國大酒店、廣深高速公路、虎門大橋等等。
內地大學校長們記憶最深的港商可能是邵逸夫,他捐了很多圖書館和體育館。邵先生出生於1907年,是1900後,他在2014年去世。
臺商中最出名的企業家有王永慶(1917)、張忠謀(1931)、郭臺銘(1950)等等,他們都是做工業的。1988年郭臺銘到深圳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1990年初王永慶訪問大陸,帶動了第一波臺商投資大陸的熱潮。2000年前後宏力半導體與中芯國際率先在大陸投資設廠,開啟了臺資投資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的先聲。
03
今天媒體經常關注的中國企業家,基本是40後到80後這五代——
40後,如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
50後,如馬明哲、李東生、董明珠;
60後,如馬雲、李彥宏、雷軍;
70後,如馬化騰、劉強東、王興;
80後,如張一鳴、黃崢、程維。
其實90後企業家已不稀奇。2019年的統計,A股上市公司中90後的董事長已有15位,最年輕的是順灝股份(002565,SZ)的王鉦霖,他出生於1995年2月,是95後。不過他們幾乎全是二代接班。
90後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包括ofo的戴威,比特大陸的葛越晟,兌吧(01753,HK)的陳曉亮,國儀量子的賀羽、快看漫畫的陳安妮等等。今年入學的湖畔大學六期學員49名,90後有5名。
現在還看不出90後群體中誰是未來的任正非、馬雲、馬化騰,過去40多年,市場化和國際化交融,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三化疊加,提供了無比豐富的機會。
未來呢?下一個時代的機會高地是什麼?房地產、電商、遊戲?還是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網際網路教育、新消費、新能源、新材料、硬科技,抑或是某些現在還無從覺察的機會?無論是什麼,無論在哪裡,企業家會發現它。
機會未必會均勻地分配給每個代際。但每個代際必有機會。看到機會的人很多,真正把機會變成偉業的人很少。
00後企業家有嗎?在網上搜索,已經有人在使用「00後CEO」的概念。準確地說,00後應該還是創業者。不過,我們今天熟悉的很多著名企業家,都是大學時就開始勤工儉學了。00後,20歲了,創業不奇怪。從二代乃至三代傳承的角度看,未來幾年也一定會冒出一批00後企業家。
不過,全世界都一樣,幾乎所有激動人心的創業故事,都是白手起家。
04
現在讓我們回到對於改革開放年代的所有中國企業家來說,那個永遠不應忘記的時刻。
1979年1月17日,上午9點多,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鄧小平在這裡會見胡厥文(1905-2000)、胡子昂(1897-1991)、榮毅仁(1916-2005)、周叔弢(1891-1984)、古耕虞(1905—2000)五位老人。他們均為飽經滄桑的民族工商業企業家,「文革」期間都受到了衝擊。
鄧小平開門見山:「聽說你們對搞好經濟建設有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今天就談談這個問題。」
「五老」有一個不約而同的希望,就是把「資本家」的帽子摘掉。古耕虞在書面建議中寫道:「資本家的帽子就如同頭上頂著磨盤走路,想走也走不快。」
鄧小平說,要落實對原工商業者的政策,「落實政策以後,工商界還有錢,有的人可以搞一兩個工廠,也可以投資到旅遊業賺取外匯,……總之,錢要用起來,人要用起來。」中午鄧小平請大家吃了一頓白水鍋底的涮羊肉。
一句「錢要用起來」,說的是尊重資本。一句「人要用起來」,說的是尊重人本。有了這「兩本」,中國企業家終於迎來了創造力的澎湃時代。
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宣布:資本家階級在我國的歷史條件下是人民的一部分,作為階級的資本家階級已不再存在,他們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中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2002年,十六大報告指出:「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把無數創業者、企業家納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的範疇,則他們就有了堂堂正正創業創新創富的立身之基。
這樣的基礎越牢固,中國經濟就越有希望。
05
也是在1979年1月17日的會見中,鄧小平提出:「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吸收外資可以採取補償貿易的辦法,也可以搞合營,先選擇資金周轉快的行業做起。」
他還直接點了將:「榮毅仁同志,希望你減少一些其他工作,多搞些對外開放和經濟工作。形式你自己考慮。你主持的單位,要規定一條:給你的任務,你認為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就拒絕,由你全權負責處理。處理錯了也不怪你。要用經濟方式管理經濟,從商業角度考慮籤訂合同,有利潤、能創匯的就籤,否則就不籤。應該排除行政幹擾。所謂全權負責,包括用人權,只要是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搞好,就不要猶豫。」
榮毅仁回答:「我願意做工作,我才63歲,在80歲以內還可以工作。」
「五老」之中,榮毅仁最年輕,他生於1916年。1979年2月,他就提出了設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建議,並搭建了一個班子,基本都是他的工商界故友舊知,包括:經叔平(1918)、王兼士(1905)、吳志超(1914)、徐昭隆(1917)、吳光漢(1911)、雷一平(1910)、楊錫山(1916)等。
拿今天的標準,這些老人當時都到了退休年齡。但他們就是從六七十歲開始創業的。
1979年10月4日,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榮毅仁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在天津,「五老」最年長的周叔弢創辦了建華經濟技術諮詢公司,時年已89歲。
周叔弢的祖父周馥曾協助李鴻章興辦洋務三十餘載,叔父周學熙曾主持過北洋實業。當時周家與南通的張謇家族曾並稱「南張北周」。周叔弢也是一位大收藏家,從1952年到1972年他先後4次將幾十年收藏的宋、元、明抄本、清代善本及其他中外珍貴圖書計3.6萬餘冊和歷史文物1200餘件全部獻給國家。
在上海,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政策感召和鄧小平「錢要用起來,人要用起來」的指示鼓舞下,以劉靖基(1902—1997)、唐君遠(1901—1992)為代表的上海老一輩工商業者和部分海外人士千餘人,共同集資5700餘萬元,於1979年9月22日創建了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愛建),也是上海第一家民營企業。
在廣東寶安縣的蛇口,和榮毅仁同為1910後企業家的袁庚(1917),創立了蛇口工業園區。
「五老」中的胡厥文,在鄧小平會見20天後就寫了《關於怎樣調動工商界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意見》,並準備立即去上海組織試點,因醫院檢查發現他胃部有癌變,他就把《意見》寄給上海,希望落實。
他積極治病,希望「能爭取三年時間,將原工商界的人才發掘出來,資金用起來,為『四化』建設服務,完成鄧小平同志交給的任務」。
胡子昂1979年在85歲時擔任了全國工商聯主委,調研大江南北,多次給中央寫信,提經濟建議。1984年,他親自籌辦了全國第一家綜合性多職能的貿易商社——中國工商經濟開發公司,任董事長。
古耕虞擔任了外貿部顧問,這位早年就有「豬鬃大王」之稱的貿易專家繼續為國家的豬鬃出口出謀獻策,1992年他87歲時還寫了1萬多字的《認識國際有利形勢,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長文。
五位工商界老人,一個都沒閒著。用古耕虞說過的一句話就是,「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倘若從生於1890年代的胡厥文、胡子昂、周叔弢算起,在改革開放後為中國經濟發光發熱、出力流汗的中國企業家群體,已有12代人。
從1890後到2000後,他們的年齡跨越了整整兩個甲子。
06
2020年農曆為庚子年。2021年為辛丑年。
回顧中國近現代歷史,1840年為第一個庚子年,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為第一個辛丑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1900年是第二個庚子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1901年是第二個辛丑年,《辛丑條約》籤訂,是為國運之最低谷,亦是中國人最受屈辱之時。按照條約,中國要賠償列強4.5億兩白銀,相當於每人一兩。
歷史學家蔡東藩曾評論:「此四百五十兆之賠款,已足亡中國而有餘。原約賠款計四百五十兆兩,分三十九年償清,息四釐,子母並計,不啻千兆。此千兆巨款,盡由中國人負擔,以二三權貴之頑固昏謬,釀成莫大巨禍,以致四萬萬人民,俱凋瘵捐瘠,千載以後,不能不嘆息痛恨於若輩也。」
再一個庚子和甲子是1960年和1961年。中國陷入嚴重的自然災害,同時也是「浮誇風」「放衛星」、弄虛作假等一系列問題的總爆發。
我的家鄉河南,是那時浮誇風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信陽地區嵖岈山在全國放出第一顆「高產衛星」,農民被逼把幾塊、十幾塊甚至幾十塊田的莊稼割下,密植到一塊田裡。1958年河南省領導豪情滿懷地宣稱「一個省可以單獨進入共產主義」,結果後來河南出現了最多的非正常死亡。
1961年1月7日,中央批轉輕工業部《關於緊急安排日用工業品生產的報告》。報告說,從1960年第二季度開始,很多地區重複出現某些小商品生產下降和市場供應緊張的現象。市場上鍋、盆、碗、筷、縫衣針、鞋釘、奶嘴兒、衛生紙和食鹽、火柴等日用必需品供應不足,甚至發生脫銷現象。「為解決上述問題,對日用工業品,特別是小商品生產,必須按市場需要,按行業、按品種進行全面安排。」
然而,真正按市場需要發展經濟,中國又摸索了很長時間。
從1840和1841年開始,四個庚子,四個辛丑,撫今思昔,顧後瞻前,感慨萬千。
07
我的這篇文章提出了改革開放後12代中國企業家代代相繼的概念。在人類經濟史上,可能從未出現過這樣的奇觀。他們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
從廣義看,一切有勇氣作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人都具有企業家精神。由此也可以說,在各行各業努力為著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出力的人,都有創業者、企業家的氣質。他們是中國應對一切挑戰的真正的萬裡長城。
回顧歷史也可看到,只要有一個穩定的不折騰的環境,踏踏實實奮鬥和創造,中國人總是用不了太久就能讓自己富裕、讓國家富強。就像周叔弢給兒子周一良書信中的一句話,「人能篤實,自有輝光」。
1956年春天「公私合營」的時候,胡厥文和幾位工商業者談心時說:「你們看過《西遊記》沒有?孫行者一路上想方設法去掉頭上的緊箍咒,但一路上怎麼也去不掉,後來到了西天,他問如來佛,我現在這個緊箍咒可以去掉了嗎?如來佛說,你自己摸摸看。
孫行者一摸自己頭上,那個緊箍咒已經沒有了。」胡厥文的意思是,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會水到渠成。不過他沒有想到,到了「文革」,那個緊箍咒又牢牢套上了。
直到改革開放,束縛人民創造力和積極性的緊箍咒,再次解開。敬天愛人,萬物自會生長。
人能篤實,自有輝光。國若自強,天將助之。
謹以此文獻給跨越兩個甲子的12代中國企業家,也獻給每一個腳踏實地的勞動者和創造者。
勞動神聖,雙手萬能。
- End -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裸泳立場。